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贸易摩擦和汇率问题分析读后感

中美贸易摩擦和汇率问题分析读后感

中美贸易和汇率问题的分析与建议近期美国国内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辩论日益高涨,参议院于4月6日通过一项提议,如果中国不让人民币升值到市场水平,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一律实行27.5%的进口税。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美之间将要爆发一场“贸易战争”,其结果则是“两败俱伤”。

过去20年美国贸易赤字大幅度增长,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赤字国家,占美国贸易赤字总量的1/4;不仅中国的劳动密集、低附加值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不断上升,而且近年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也迅速扩大,使美国成为先进技术产品净进口或贸易赤字国,的确对美国制造业包括先进技术产品产业构成强有力的竞争;中美贸易逆差迅速扩大已经构成对美国制造业的“岗位替代”和“就业流失”效应。

中国对美国贸易关系给中国带来难以计量的收益,但长期的越来越大的双边贸易不平衡也给中国带来了众多的成本,这包括:几千亿美元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的机会成本高达GDP的20%-30%;中国成为美国的第二大国债购买国,形成巨额投资机会成本,还面临因美元贬值而缩水的风险;中国对出口集团的大量直接补贴(2004年为4200亿元,占GDP比重的3.1%,占中央财政收入的29%),也对美国消费者间接补贴(2004年约1260亿元);中国政府被指责为“操纵汇率”,直接影响其国际形象。

中美两国已经高度经济贸易一体化(按中方数据,中美贸易依存度为中国GDP的14.0%),但是两方贸易不平衡已经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大障碍。

在中美贸易和汇率问题上,两方的冲突不可避免,“和则两利,战则两伤”。

我们必须主动寻求合作,化解冲突,同时实行“一报还一报”的博弈策略。

总体上讲,不是中国怕美国,而是美国怕中国。

我们有信心也有本钱与美国博弈。

笔者提出了应对美国挑战的七项具体措施,这包括:适当放松对外币流动的管制,进一步减少国家外汇储备;加强中美两国政府交流,主动解决贸易争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设立中美经济与安全工作组;授权中央银行独立行使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决策权;加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或外国机构的合作等;实行全面开放战略,既要促进出口增长,更要促进进口增长,实行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

一、中美贸易赤字大幅度增长,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赤字国家在过去20多年,中国与美国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是相当惊人的,与此同时,无论是美方数据还是中方数据,两边贸易顺差(对中国而言)或逆差(对美国而言)也惊人地增长,仅1999-2004年期间中美贸易逆差累积额,中方数据为2468亿美元,美方数据为6283亿美元(见表1),已经成为美国对外贸易最大的经济问题,也是美国国内最大的政治问题。

从1985年以来中国对美国贸易出现盈余,美国对中国贸易出现赤字。

这一赤字占美国贸易赤字总量比重在1990年超过了20%,最高峰是1997年的27%,2000年降至20%,2003年达到23.2%,2004年又进一步达到25%,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赤字国家,超过了欧盟(2003年为14.1%),日本(12.3%),加拿大(10.2%),墨西哥(7.6%)(见表2)。

即使按中方数据计算,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占总数的11.3%,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赤字国。

应当说;在过去的五年,中国和美国双边贸易都大幅度增长,但是极不平衡。

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了16倍,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4倍。

这二贸易不平衡也反映在进口与出口比率上。

在美国进出口贸易主要伙伴中,美国对中国的进口对出口的比率最高。

进出口比率通常反映一个国家与其贸易伙伴的贸易平衡关系,当该比率大于1,该国相对进口国不具贸易优势,该比率越大,贸易劣势越明显;反之亦然。

当然一个国家贸易是否平衡,不仅要看双边贸易收支状况,还要看总的进出口贸易平衡状况。

美国不仅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严重失衡,而且在进出口总量上也是失衡的。

2001年美国对中国的进口对出口的比率为5.32倍,2003年为5.36倍,大大高于日本、加拿大、墨西哥、欧盟。

(见表3)即使按中方数据计算,美国对中国的进口与出口比率由2001年的2.18倍上升为2003年的2.87倍,2004年为2.73倍,在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居第一位。

这种过高的进出口比率对中国与美国双边贸易是不具有双赢特征的,即使是中国方面,长期代价相当大(将在下文分析),更是不可持续的,当然中美之间爆发“贸易战”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美贸易问题的进一步凸现与尖锐冲突。

在中国加入WTO之前,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学者和研究机构,谁也没有预计到中国的贸易总量在3年内翻了一番,更没有估计到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也增长了近一倍。

美国从中国进口额也翻了一番,根据美方统计,从2000年的1001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1967亿美元,占中国GDP的比重由9.26%上升为11.90%。

2004年中美贸易总量达到2310亿美元,中美贸易依存度(指贸易占GDP比重)高达14.0%,其中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620亿美元,占美国贸易赤字总量的24.9%,比2001年的贸易逆差(838亿美元)增长93%(即使按照中方数据也上升了99%):美国对中国进口与出口比率达到5.67倍。

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和安全审查委员会2005年2月3日报告预计,2006年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将达到2000亿美元。

2004年,中国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排在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

从美国的进口市场看,中国已经是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排在加拿大之后,超过了墨西哥和日本,充分反映了中国商品在美国进口市场中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加强。

从美国的出口市场看,中国已经是美国第六大出口国对中国来说,按中方数据,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国,2004年双方贸易额为1263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量的14.8%,排在日本之后;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国,占中国出口总量的21%;美国是中国第六大进口国,占中国进口总量的2.7%,还不及中国台湾高。

中美双方贸易逆差为586亿美元,出口与进口比率为2.7倍。

”按照中国海关统计资料表明,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不对称,自然会被美国方面指责为不公平、不公正。

同时也表明,中国的贸易类型是出口外向型、开放型,进口半内向型、半开放型,出口与进口不平衡。

1997年笔者曾研究,在所有大国之间,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资源禀赋大为不同,其互补性最强,竞争性最小。

但是,笔者自己也没有想象到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发展的极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越大,对美国的经济威胁就越大,美国方面的反应就会越强烈,反过来也损害了中国的长远利益。

二、中国在美国先进技术产品的进口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对美国构成强有力的竞争中国不仅劳动密集、低附加值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而且近年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也迅速提高,成为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先进技术产品(ATP,AdvancedTechnologyProducts)迅速增长,占其进口技术产品总额的比重在迅速上升。

根据美方数据统计,2002年这一比重为10%,到2004年1-9月上升为18%。

中国先进技术产品对美国的出口增长大大超过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增长,2002-2004年增长一倍。

(见表4)。

1994年中国出口产品中电子、机械和运输设备产品比重为18.1%,到2003年达到42.9%。

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的Scott十分惊叹道,谁也没有想到中国只用了15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为以出口电子、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和其它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转型,而且几乎占了中国总出口的一半。

当跨国公司将大量的先进技术产品生产线转向中国时,也会使美国的先进技术产业的工人和熟练人员和专业人员的需求减少。

显示了中国在先进技术产品在美国进口市场的竞争力迅速上升,即对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也对美国构成了新的竞争。

美国市场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市场,也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中国已经充分显示了她在技术密集产品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2000-2004年期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计算机设备由83亿美元增长至295亿美元,增长了155%,而同期美国从全球进口计算机设备只增长了7.9%(见表5)。

2000年中国是美国计算机设备第三大进口国,排在日本和新加坡之后,占美国计算机设备进口总额的12.1%,到2004年中国成为美国计算机设备进口第一大国,占进口总额的40%。

相反,美国从日本、新加坡和台湾进口计算机设备是负增长(见表5)。

2000-2004年期间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前五大项,2000年排序是:制成品杂项(包括玩具、电子游戏等)(163亿美元),鞋制品(91亿美元),计算机设备(83亿美元),服装(70亿美元)和音像设备(63亿美元),占进口额的47.0%。

2004年排序为计算机设备(295亿美元),制成品杂项(237亿美元),音像设备(112亿美元),鞋制品(112亿美元)和服装(105亿美元),占进口额的43.8%。

这表明美国从中国进口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加技术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加劳动密集型产品快速转型。

反映了中国各类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附加值也在不断提高。

三、中美贸易逆差迅速扩大已经构成对美国制造业的“岗位替代”和“就业流失”效应贸易既可以创造就业,也可以流失就业。

当贸易净盈余时,可能产生净就业;当贸易净赤字时,可能产生净失业。

在关于中美之间贸易关系和就业关系的变化,中国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权威性的研究,也缺乏数据和相关资料,而美国有好几个权威研究机构(如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等)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不仅拥有详细的数据,而且还有各种方法。

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和研究都清楚地表明,中美贸易逆差扩大直接和间接替代和流失的美国制造业的工作岗位,不仅涉及几十个行业或产业,而且还遍及美国47个州。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国会有那么多的参议员和众议员坚决要求对中国进行报复。

根据美国MBG信息服务中心主任CharlesW.McMillion的估计,从1995年到2004年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累积额达到8047亿美元。

在国际贸易分类的97个产业(按两位数码分类)中,有75个产业为逆差,其中电子产品及其设备(85)为1589亿美元逆差,机械和计算机(84)为1182亿美元逆差,玩具、游戏和运动设备(95)为1165亿美元逆差,三大产业逆差合计3936亿美元;只有22个产业为顺差,主要是农产品,矿产品。

在全美51个州中,已经有47个州属于贸易逆差地区,这意味着47个州受到贸易不平衡影响而流失工作岗位。

根据美国康耐尔大学KateBronfenbrenner和麻省大学StephanieLuce的调查和研究(2004),2001年美国有21个产业转移到中国生产,2004年前三个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