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当今韩国与中国的经济

浅论当今韩国与中国的经济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科技作品竞赛 1 浅论当今韩国与中国的经济

论文提要:自1992年8月24日中韩正式建交十几年来,中韩两国积极开展经贸合作,经贸关系飞速发展,贸易形式从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贸易额迅速增加。随着全球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蓬勃发展,中韩两国贸易关系突飞猛进,国家间越来越相互认同,相互依赖,共同的利益增多,经济互补性增强。但随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明确并解决问题,进而推进两国贸易发展。 关键字:韩国 经济 贸易 两国关系 一、 韩国概况 (一)韩国地理 韩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朝鲜半岛南部。朝鲜半岛地处亚洲大陆的东北部,自北向南延伸,全长1100公里,韩国北以军事分界线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邻。其余三面被黄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所环抱,面积约9.96万平方公里,半岛海岸线全长约17000公里(包括岛屿海岸线)。韩国多丘陵和平原,山地面积占整个半岛面积的70%左后,地势比半岛北部低。丘陵大多位于南部和西部。西部和南部大陆坡平缓,东部大陆坡很陡,沿西海岸河流沿岸有辽阔的平原。韩国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海洋性气候显著,冬季大陆性气候明显。六月到九月的降雨量为全年的70%。年均降水量约为1500毫米,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步减少。冬季平均气温为零度以下。夏季八月份最热,气温为25摄氏度。三、四月份和夏初时易受台风侵袭。 韩国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单一民族国家,通用韩国语,这是形成他们强烈的民族共性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韩国行政安全部2010年1月29日称:“截止到去年12月31日,国内户口登记人数为4977.3145万名,加上近10年间因擅自迁户而被取消户籍的居民28.9万多名,总人口达到5006.2320万名。”韩国人口结构出现的明显趋势是人口老龄化。 韩国的行政区划为1个特别市:首尔(旧译“汉城”)特别市;9个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罗北道、全罗南道、庆尚北道、庆尚南道、济州道;6个广域市:釜山、大邱、仁川、光州、大田、蔚山 (二)韩国对外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对外关系以对美外交为主,韩美两国于1949年1月建交,美国在韩国驻扎军队,两国一直保持同盟国关系。韩国于1965年实现了韩日邦交正常化,一直重视对日关系。70年代初韩国开始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特别是1988年起大力推行“北方外交”,旨在改善同朝鲜、原苏联、中国及东欧诸国的经济、政治关系。1991年9月韩国、朝鲜同时加入联合国,1991年12月南北双方签署了和解、互不侵犯与交流和合作的南北和平共处的基础。 1998年以后,韩国继续致力于巩固与美、日的同盟关系,同时加强了与中、俄的友好关系,对朝鲜推行和缓政策,提出不使用武力、不搞吸收统一、加强南北交流与合作的“对北三原则”。2000年6月实现了南北首脑会晤,南北关系明显缓和。2003年2月,卢武铉总统就任后,强调发展韩美互惠平等关系,促进韩中日东北亚区域合作,同时加强同俄、东盟、欧盟等其他国家的关系,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2007年双方首脑再次会晤,双边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随着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韩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2008年2月,韩国总统提出将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主动的姿态开展全球外交,强调韩国与美国将在互信的基础上巩固发展战略同盟关系,使韩美传统友好关系朝着向未来的同盟关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科技作品竞赛 2 系进一步发展。韩国将均衡地发展与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的合作关系,以谋求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共同繁荣。韩国还将加强同东盟、欧盟等其他国家的关系,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 韩国由于大力推行全球外交,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截至20;‘;02年底,韩国已和185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其中128个国家设置了驻外机构。 二、 中韩关系 (一) 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情况 中韩两国1992年8月24日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建立后两国各方面关系发展迅速。1998年11月,韩国总统访问中国,两国决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 近年来,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频繁进行互访,并且各部门、各地区的人员也广泛交流。截至2007年底,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海南等省市与韩国的首尔、釜山、仁川、京畿道、庆尚南道、济州道等70个道建立了友好关系。因此,现在中国同韩国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良好发展,迈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从投资上看,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对象。韩国对华投资额不断提高,项目平均规模有所扩大,投资领域趋于多样化,扩大到房地产业、第三产业和旅馆业。中韩两国的人员交流也在迅速增加。中韩建交时人员交流不过9万,至2002年增加到266万人次,其中韩国来华人数为212万人次,中国赴韩国的人数达54万人次。2006年增加到480万人次,2007年超过500万人次。而且,中韩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的隋唐之前。 (三)中韩经贸概况 中韩两国1992年8月24日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建交后两国各方面关系发展迅速,经贸关系飞速发展,双边贸易不断增加,中国成为继日、美之后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韩国也保持了继日、港、美之后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的地位。相互投资不断扩大,发展前景良好,已成为彼此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中韩两国贸易的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起步晚,发展快。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日韩三国学者就提出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但是由于三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使得这一构想迟迟未付诸行动。在此情况下,中国可以利用与韩国友好的政治关系,提前与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取得主动,以获取更大的贸易利益。中韩两国经济正处于全面合作之中,显现出深厚的合作潜力,两国寻求机制性经济合作的基础已经具备。建交之时,两国双边贸易额仅为50 亿美元,随后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特别是韩国企业在华的投资,到了2005年,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提前3年实现两国领导人确定的2008年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仅用了13年,而中日贸易达到如此规模用了30年.13 年间两国贸易以年均近30%的速度增长,高于中国和韩国同一期间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4%,9.9%);同时也高于中国同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和日本同一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7%,18.5%)。这在世界贸易史上是不多见的,也使韩国一跃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大量原材料、技术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从而大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当代韩国》杂志中的“韩中经济交流的现状及前景”一文指出,作为东亚地区经济最具活力的两个国家,中韩两国有着加强合作、促进本地区共同繁荣的强烈愿望和有利条件,已成为推动东亚合作进程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10+3”、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等区域合作机制的深化发展,东亚经济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以自由贸易协定为纽带,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更趋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可能。作为东亚合作的重要内容,中韩合作以“10+3”为舞台,已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对话与交流机制。更重要的是,中韩两国经济合作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已开始从战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科技作品竞赛 3 略高度来进一步提升两国经贸合作的水平和档次,这不仅有利于两国的共同发展,而且还将为东亚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根据韩国统计厅公布的主要国家进出口现状,2005年韩国的外贸总额5,000亿美元当中,对中国的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成为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胡锦涛出访首尔期间,曾与韩国总统卢武铉商定,双方将共同努力,争取于2012年(中韩建交20周年)使两国贸易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显然,这是一个深具挑战性的目标。卢武铉总统也利用胡锦涛到访机会宣布,韩国决定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并将以此为契机来推动韩中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也回应指出,此举有助2012年实现中韩贸易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2006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1,343亿美元,远高于同期韩日之间的贸易768亿美元的贸易额。2006年中韩贸易额是建交当年的26倍,15年来双边贸易平均年增长为26%。 韩国企业已开展所谓“KOINA”(KOREA+CHINA)战略,强调不再把中国看成外国市场,而是与本国形成单一经济圈;也不再把中国当成赚取低廉工资成本的生产基地,而是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建立“第二集团”,作第二次创业,在中国当地进行生产、研发、行销等所有领域的活动,如SK、LG、三星都采取这种战略。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成长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消费方式逐渐以高价产品为主,韩国企业把中国视为最终商品的消费市场,并建立“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战略,将把韩中两国的经贸关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韩两国的贸易规模将继续扩大.。韩国贸易协会北京代表处部长崔容敏用"非常辉煌"4个字来形容当前韩中两国贸易规模的发展趋势。他指出,2005年韩国的整个出口虽然停滞不前,而对华出口却增长了20%多,显示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中韩两国于2005年提前3年实现双边贸易规模达1000亿美元的目标,这一悦人而惊人的成绩鼓舞了两国对于双边经贸发展前景的更大期待与坚定信心。 2007年是中韩建交15周年,也是中韩友好交流年,双方将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经贸领域的主要活动包括举行中韩经贸联委会、中韩投资合作委员会、韩国派采购团来华进行采购洽谈、中国企业参加韩国进口商品展、赴韩举办第五届中韩技术展示及洽谈会等,将进一步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的深化发展,预计2007年双边贸易规模有望超过1500亿美元。在《中韩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联合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中韩联合公报》中提出在2012年两国建交20周年之时两国贸易规模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 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 WTO ,这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商业契机,为深入发展中韩经贸关系奠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体制基础。从这一时起,中韩经贸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种贸易往来趋于规范,两国进入“贸易成熟期”。 2005年11月16日,韩国宣布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是在与中国年双边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国家中,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 韩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对中韩两国的经贸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积极的意义:第一,韩国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会更加密切;第二,有利于中国企业对韩国出口,在此之前,虽然中韩贸易量很大,但存在的争端也不少,今后,中韩可以在WTO或地区贸易框架下通过市场机制解决争端,这对中国企业开辟韩国市场有利;第三,能够对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起到一种间接的推动作用。总体看来,韩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后,中韩会有更多领域的合作,两国关系将进一步发展。 (四)原因分析 中韩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是诸多有利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总体来说国家间存在共同利益,在经济贸易上存在互补性。[ 1、政治上,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联系的加强、东北亚局势的缓和为中韩经济关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韩国北方外交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为中韩经济关系的启动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中韩建交以及建交后两国高层领导人对中韩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