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调研报告:关于发展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对策
为深入了解全州自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以来产业扶贫的成效,州委政研室
围绕州委、州政府产业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组成课题调研组,深入砚山、丘北、广
南等县部分乡(镇),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方式,对全州产业精准扶贫现状
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五位一体”产业精准扶贫格局全面形成
按照州委、州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统一部署,各县(市)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探
索产业扶贫新路子,通过抓好试点示范引领带动,深入推进“五位一体”产业精准扶
贫,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积极推进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各县(市)加强与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的对
接,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村民住房财产权、林权等“三权三证”抵押担保融资
工作。目前,全州农村“三权三证”抵押贷款62.91亿元。在抓好推进农村产权抵
押贷款工作的基础上,注重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已开展农业科技培训3848
期,培训36.4万人次。通过培训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以实用技术培训为
贫困户脱贫提供有力保障,确保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以上实现就业创
业,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的目标,实现脱贫致富。
(二)发展壮大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全州参与精准扶贫的农业龙头企业216
个,涵盖特色种养、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电商等产业,通过联户带动、入股分工、
劳务输出、托管代养等方式,带动907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预计2017年每户贫困
户可实现增收3702元。如广南县围绕八宝米等县内优势产业,扶强一批龙头企业、
合作社和大户。全县八宝米种植面积14.54万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26户种植
3675亩,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增收308.76万元。有658户贫困户参与企业贷款入股
分红,已兑现分红80.8万元。砚山县者腊乡采取“土地流转扶贫+基地务工扶贫+
订单经营扶贫”的“三位一体”的模式,引进中康食品有限公司、兴裕牧业有限公司、
砚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户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目前建成规模化标准化蔬菜
种植基地1万亩,标准化烤烟种植基地7000亩,生态经济林果基地1万亩,林下种
草养畜基地4万余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646户,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合
作利益机制全覆盖,年可促进户均增收1.5万元左右,人均增收3400元左右。
(三)探索了一些助农增收扶贫路径。各县(市)因地制宜、因业施策,抓好产
业扶贫路径设计,每一个产业都有一套精准“施工方案”和“作战路线图”。如砚山
县者腊乡宏贸蔬菜合作社以贫困户扶贫贷款1500万元入股到合作社,由合作社偿还
贷款、支付利息,并对社员进行保底分红,贫困户年均分红4000元,带动了404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全州按照产业、资金、区域、对象、时限“五个精准”,
分别为烤烟、辣椒、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定制脱贫工程。各县(市)还通过园区辐
射、合作带动、电商激活等办法,大胆探索“党支部 +合作社+基地+贫困户”、“龙
头企业+贫困户”、“专业大户+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农村
电商平台+贫困户”等帮扶联接模式,形成产业精准扶贫的大合唱。
(四)投入了一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
金、积极争取金融融资、鼓励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建立健全了扶贫资金投入增长长
效机制。设立产业发展担保基金,按照每户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设立了产业精准扶
贫发展基金,引领产业发展助推精准扶贫。如广南县通过1:10的比例放大吸引金融
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金用于扶贫,缓解贫困户贷款难问题。初步统计,2015年以
来至今年11月20日止,全州农行、农信社、邮储银行已向符合评级条件的贫困户
发放小额扶贫信贷资金7.09亿元,直接带动15447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五)促进了一批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贫困户通过入股、打工、租种、领养等多
种途径在产业精准扶贫中增收。如砚山县者腊乡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采取“流转土地得
租金、农民务工得薪金、订单预购得订金”的办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已流转土
地1.5万亩,涉及农户215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95户,贫困户从土地流转和
劳务薪金中每年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二、产业扶贫面临的突出问题(弘利遴选)
虽然全州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自
身素质等因素制约,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全面脱贫、
全面小康的进程。
(一)帮扶部门资金整合力度不够。当前精准扶贫在如火如荼开展,各级党委政
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都有帮扶任务,都会或多或少投入一定资金、物资到贫困地区开
展帮扶脱贫。但是由于一些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协调,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部门之间
合力不够,统筹协调能力弱,互助资金量少且使用面小,使得扶贫资金使用呈现“碎
片化”,发挥的作用有限,总体效益不高,难以形成资金合力。加之,村级集体经济
薄弱,缺乏稳定收入来源,不能有效带动群众受益。
(二)产业扶贫联动机制尚未形成。一是产业带动能力弱。大部分贫困村“一村
一品”没有完全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明显,优质品种比例较小,缺少能够长效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