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古建筑灰空间

浅谈中国古建筑灰空间

浅谈中国古建筑灰空间
摘要:每一座建筑都包括了“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这两
种空间类型。但从空间层次上来说,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还存在着
另一个空间层次,即“灰空间”。中国的灰空间不光指内外空间的
过渡,甚至还有外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过渡,狭义外部空间和广义
外部空间的过渡之分。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灰空间,廊,牌坊
中图分类号: 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空间概念作为一种反映空间特有属性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
期的生活实践中,从对空间的许多属性中,抽出特有属性概括而成
的。人类认识“空间”概念,其实是从哲学开始的。哲学上的“空
间概念”同时反映在了数学、物理学、心理学、艺术学等的空间概
念上,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对于建筑空间的类型方面,赛维说:“每
一个建筑都会构成两种类型的空间:内部空间,全部由建筑本身所
形成;外部空间,即城市空间,由建筑物和它周围的东西所构成。”
也就是说,每一座建筑都包括了“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这两
种空间类型。但从空间层次上来说,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还存在着
另一个空间层次,即“灰空间”。
“灰空间”的建筑概念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
“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其特点是既不割裂内外,又不独立于内外,而是内和外的一个媒介
结合区域。在日本古代建筑中,灰空间是一种过渡的空间,无法明
确的界定是室外还是室内,但它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
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和设计
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
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
其实中国古建筑中“灰空间”概念更为普遍,中国的灰空间不
光指内外空间的过渡,甚至还有外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过渡,狭义
外部空间和广义外部空间的过渡之分。中过古建筑中的灰空间极其
明显的反映出了中国古人的自然观和哲学思想。
建筑是对空间的人为分割,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国
人一向将大自然看作自己的“母亲”与“精神家园”。人对待天地
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是一种亲情的道德关系,而不是
单纯的征服与索取关系。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将建筑
这种人工文化看作自然的有机延伸,又将自然看作建筑的文化母
体,追求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中国传统建筑讲究与周围环境、格
调、意境和谐融洽,不突出自己,避免造成与自然的断裂和对立。
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对灰空间的处理,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
的空间美主要存在于室外空间的变化之中。檐廊、牌坊、亭台楼榭
以及敞开的院子交互组合,形成了虚实相映的空间意象,虚中见实,
实中有虚是中国古建筑中灰空间的最显著的体现。

中国古式建筑中,廊的形式决定了它们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中
国古代建筑中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基本功能为遮阳、防
雨和供人小憩。廊是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殿堂檐下的廊,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是构成建筑物造型上虚实
变化和韵律感的重要手段。围合庭院的回廊,对庭院空间的格局、
体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并能造成庄重、活泼、开敞、深沉、闭塞、
连通等不同效果。园林中的游廊则主要起着划分景区、造成多种多
样的空间变化、增加景深、引导最佳观赏路线等作用。在廊的细部
常配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项椅(又称美人靠或吴王靠)、
挂落、彩画;隔墙上常饰以什锦灯窗、漏窗、月洞门、瓶门等各种
装饰性建筑构件。前廊常设于殿堂建筑前,是建筑本身的一部分,
因一面向着庭院,所以能起到殿堂内部空间与庭院外部空间的过渡
作用,也是构成建筑物造型上虚实变化的重要手段。回廊常用于围
合庭院,对空间的大小、形状起着限定作用,并能造成开敞、连通、
闭塞等不同的空间效果。游廊多出现在园林景观中,起着景观分区、
增加景深、引导观赏路线以及造成空间变化等作用。廊作为建筑内
外的空间结合部,空间“虚”与“实”的边界。以看似无形,实则
有形的存在方式,各种透明、半透明,围合、半围合的形式,介于
所处两个空间的分界处。在实现了空间过度的同时也完成了光影、
时间、心理需求的中间过渡。

亭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灰空间的有一种体现。亭是周围开敞的小
型点式建筑,供人停留、观览,也用于典仪,俗称亭子,出现于南
北朝的中后期。“亭”又指古代基层行政机构,兼设有旅舍形式 亭
一般设置在可供停息、观眺的形胜之地,如山冈、水边、城头、桥
上以及园林中。还有专门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钟亭
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圆形、多边形外,还有十字、连
环、梅花、扇形等多种形式。亭的屋顶有攒尖、歇山、锥形及其他
形式复合体。大型的亭可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厦。陵墓、宗庙中的
碑亭、井亭可做得很庄重,如明长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
伟壮观,如北京景山的万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轻巧雅致,如杭
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构造作法,亭的结构以木构为最多,也有用砖石砌造的。亭多做攒
尖顶和圆锥形顶。四角攒尖顶在汉代已出现,八角攒尖顶和圆锥形
顶在唐代明器中已有发现。宋《营造法式》中所载“亭榭斗尖”,
是类似伞架的结构。这种做法可以从清代南方的园林中见到。明清
以后,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攒尖亭多用扒梁,逐层叠起。矩形亭
的构造则基本与房屋建筑相同。
台榭
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
两者合称为台榭。最早的台榭只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无壁、规
模不大的敞厅,供眺望、宴饮、行射之用。有时具有防潮和防御的
功能。台榭的遗址颇多,著名的有春秋晋都新田遗址、战国燕下都
遗址、邯郸赵国故城遗址、秦咸阳宫遗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阶梯
状夯土台。榭还指四面敞开的较大的房屋。唐以后又将临水的或建
在水中的建筑物称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于台榭的另一类型建
筑。
影壁
建在院落的大门内或大门外,与大门相对作屏障用的墙壁,又
称照壁、照墙。影壁能在大门内或大门外形成一个与街巷既连通又
有限隔的过渡空间。明清时代影壁从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
北京大型住宅大门外两侧多用八字墙,与街对面的八字形影壁相
对,在门前形成一个略宽于街道的空间;门内用一字形影壁,与左
右的墙和屏门组成一方形小院,成为从街巷进入住宅的两个过渡。
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门外。农村住宅影壁还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筑
的,上加瓦顶。宫殿、寺庙的影壁多用琉璃镶砌。明清宫殿、寺庙、
衙署和第宅均有影壁,著名的山西省大同九龙壁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之子朱桂的代王府前的琉璃影壁。北京北海和紫禁城中的九龙壁也
很有名。
坊表
中国古代具有表彰、纪念、导向或标志作用的建筑物,包括牌
坊、华表等。牌坊又称牌楼,是一种只有单排立柱,起划分或控制
空间作用的建筑。在单排立柱上加额枋等构件而不加屋顶的称为牌
坊,上施屋顶的称为牌楼,这种屋顶俗称为“楼”,立柱上端高出
屋顶的称为“冲天牌楼”。牌楼建立于离宫、苑囿、寺观、陵墓等
大型建筑组群的入口处时,形制的级别较高。冲天牌楼则多建立在
城镇街衢的冲要处,如大路起点、十字路口、桥的两端以及商店的
门面。前者成为建筑组群的前奏,造成庄严、肃穆、深邃的气氛,
对主体建筑起陪衬作用;后者则可以起丰富街景、标志位置的作用。
江南有些城镇中有跨街一连建造多座牌坊的,多为“旌表功名”或
“表彰节孝”。在山林风景区也多在山道上建牌坊,既是寺观的前
奏,又是山路进程的标志。
灰空间已经被看作为一种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
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的重要手段。“灰
空间”的存在,使我们的在心理上也产生了一个转换的过渡,有一
种驱使内外空间交融的意向。人们早已习惯将灰空间运用于建筑设
计和场地的营造之中,用来创造出一些特殊的空间氛围。我们在设
计中,只有注重空间的营造尤其灰空间的作用,才能为人们的生活
创造更多更好的生活环境。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