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I 中国腐败问题透视
摘要: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是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热点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处在全世界反腐浪潮中的转型期的中国,如果不能坚决惩治腐败,势必损害人们对法治的信仰,破坏正在艰难建设中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造成,延误中国现代化进程。本文分析指出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变化及其表现形式,并深入剖析目前我国腐败现象新变化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新时期强化腐败防治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腐败现象新变化;成因分析;防治对策。
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1 1 前言
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而腐败现象却十分猖獗,腐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巨大的。据统计: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由腐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消费福利损失平均每年在9875亿至12570亿元之间,占全国GDP的总量比重在13.2%至16%之间。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腐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商品流量领域的腐败”转变为目前的“资本存量领域的腐败”。在这个历史阶段,只有立足现实,深入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并做到方法得当、步骤合理、保障有力、措施到位。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的那样:“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要继续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必须继续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要坚决查处大案要案。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绝不能姑息,绝不能手软。同时,要把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办事不公、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处理好,才能使我国的反腐败工作顺利开展。
1.1 腐败的一般概念
关于腐败的概念,从语源学上讲,据《汉语辞典》解释,腐败一词是指物质从原初的纯粹状态而逐渐地腐烂和变质。如《汉书•食货志》上有这样的表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到腐败这个词,这里所说的“腐败”是指腐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腐败定义为:“腐败是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利益”。“透明国际”组织将腐败定义为:“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2 还是从事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和非法地富裕起来”。《牛津英语辞典》对于腐败的定义是:“腐败意味着不正当地使用权威以得到个人利惠,是为了个别利益而对公共利益的一种侵犯”。
我们现在所讲的“腐败”,主要是指掌握一定权利的国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等现象。其主要表现为江泽民同志所指的“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权钱交易、挥霍人民财富、腐化堕落等”。
1.2 当前腐败现象的新变化及其表现形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局面,反腐败的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党和国家出重拳打击,对腐败现象严惩不贷,但是,腐败现象仍屡禁不止。而且,我国的腐败现象还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了以下一些新特点:
(1)行为主体的新变化。主要表现为:a涉及官员级别越来越高,“刑上省部级”;b团伙性、家族性腐败严重,呈现“漩涡效应”。
(2)行为方式的新变化。主要表现为:a运用权力“期权化”, 调查取证难;b资本积累型腐败明显,手段高智化;c外向型腐败趋多,挽回损失难。
(3)腐败程度的新变化。主要表现为:a涉案金额惊人,涉及领域广;b 复合型腐败案件增多,社会影响大;c地域、行业型腐败案件凸现,案情复杂化。
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3 2 当前腐败现象新变化的成因分析
党和政府为了保持廉洁、反对腐败,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腐败问题为何遏而不止,甚至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呢?为了能够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必须对它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就象治病一样,必须找出它的病理与病根,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予以根治。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社会问题的存在与发展,都非偶然或孤立因素起作用,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的原因和背景。腐败问题也是这样,由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复杂性,腐败问题的产生也是多原因的,特别是目前正处于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与矛盾交织在一起,腐败问题的产生和存在就更不可能是单因。因此,必须全面考察它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现实、思想等根源,从源处探起,到流处细察,才能既看到现象,也看到本质,找出综合治理的办法。
2.1 腐败现象新变化产生的历史根源
2.1.1 我国传统特有社区型政治文化的影响
传统中国是以社区型为主的政治文化,80%以上的人口是劳苦耕作的农民,一个人数不多的文化和商人阶层管理着经济和社会事务,一个为数更少的官僚和宫廷近臣阶层监管统治着庞大的帝国。社会上层的高度整合(完善的中央集权和君主官僚体制)和社会下层的高度分散(王权只到县一级,乡村社会的相对自治)形成了奇特的结合。农民的生活区域局限在其出生的村庄和集镇,其政治参与大多发生在宗族、村庄等社会性权威组织当中,在此层次之上的政治参与基本不存在,即便有,也只是偶尔性的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4 非制度参与,如骚乱、起义等。各级官僚由于缺乏监管,所以贪污横行,形成了中国历史悠久的“贪渎文化”,其特征是“轻视公德重视私人关系是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一个特点,“礼尚往来”这一戒律使人际关系中的利益交换具有一种道德意义。“千里做官只求财”则说明中国人心灵深处对在政府任职的一种世俗看法,“法不责众”一方面使人们在犯罪之时有了从众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使社会惩罚失去了效力。
2.1.2 传统“官本位”遗留观念的存在
“官本位”的遗留观念严重存在。“官本位”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后的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陈腐意识,即以官为本、以官为薄、以官为准,官不仅是一种职务,而且更重要的是政治身份和经济地位的象征。封建主义观念最突出特点之一是“官贵民贱”,整个社会以官为贵,以官为荣,当官与否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并以官职的大小划分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官员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与中心。“官本位”的表现就是把“做官”看作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一切为了当官,当官有了一切,把获取个人私利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有了“官位”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才可以光宗耀祖。在封建社会中,“升官发财”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升官发财”这一世代沿袭下来的思维方式俘虏了那些腐败分子,从而贪污受贿并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至于封建社会中,当官后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更是普遍常见的社会习俗。这种观念影响深远,以至这些腐朽的封建主义思想和观念,在当今中国的现实政治生活中都可以找到新的表现形式:官本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家长制、裙带风……
2.2 腐败现象新变化产生的现实根源
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5 2.2.1 主观原因
a. 享乐主义思想的存在
享乐主义在哲学范式中表现为强调绝对的自由而漠视一定的限制;在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强调个人欲望的极度扩张,反对欲望的适度控制;在行为方式上会有荒淫糜烂、奢侈挥霍、腐化堕落、全盘西化、追求享乐、自私狭隘等私欲极度的膨胀。
b. 平稳主义思想的存在
平稳主义在思想文化和行为方式上表现为作案的从众心理与侥幸心理。人都有从众心理,有人叫它羊群效应,所以许多行为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和模拟效应,流传全球的腐败行为是一种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我国腐败现象的加剧也具有从众效应的影响,跑“部”前进、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都具有社会从众心理的影子。
c. 个人主义思想的存在
个人主义又称利己主义。以个人私利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体系和道德原则。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根本原则。其特征
是:把个人价值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为达到个人目的,甚至不惜损害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2.2.2 客观原因
a. 新旧体制转型期产生的负面效应
特殊社会历史时期的存在。建国以后,我国参照苏联的模式,逐步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经济体制的转轨引发了社会的全面变迁,在此过程中转轨期与现代化进程并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转型,不可能在短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6 时间内完成,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旧体制的失范,双轨制的并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不规范、不健全,特别是法制的缺陷和滞后,必然给腐败分子造成大量有机可乘的空隙和漏洞。
b. 西方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
外来文化影响途径的多样性。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乘虚而入,侵蚀我们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对党政机关中一些意志薄弱者产生很大的腐蚀和影响,致使一些人面对灯红酒绿、金钱美色及各种物质享乐,信仰动摇,思想蜕变,道德沦丧,走上了腐败之路。
c. 制度性缺陷和空隙的存在
根据制度分析理论,任何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都有赖于制度制定机制、制度执行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这三方面机制的正常运转,也有赖于他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我国制度体系的三个要素,即制度制定机制、制度执行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这些不足和缺陷构成了我国目前腐败现象蔓延的深层制度根源。
d. 民主监督机制功能的部分缺位
“绝对的权力绝对地导致腐败”,这是政治学中的一条定理。只有公共权力得到制衡和监督,才不至于蜕化变质,产生腐败现象。我国的民主监督方式主要包括立法监督、党内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社会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监督方式。但是这些监督由于本身的某些缺陷,相互之间往往又缺乏协调和整合,从而影响了监督机制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e.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弱化 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7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的一体化,我们在引进外来先进技术的同时,不免夹杂着许多西方外来文化,其中可能包括一些弱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再加上国内长期以来存在的“左”的思想和做法等,败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声誉,使人们产生逆反心理,对政治有一种厌倦感,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