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京剧

浅谈京剧

浅谈京剧
罗琪(人文学院汉语言142班)
学号(5000214079)
摘要:在快餐文化的盛行下,我国国粹京剧的继承与发展显得十分尴尬。

而作为南昌大学众多学生的一员,当我知道有老师开设这样一堂旨在介绍京剧的基本知识和京剧名作欣赏的选修课时,我仿佛顿时看到了一点点希望,看到京剧作为传统文化艺术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增加我对京剧知识的了解,还让我产生了对京剧这样一种文化艺术的喜爱,我认为这样一门课,在我们的校园还是非常有必要去开设的。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阐述对京剧的浅显认识以及观点。

关键词:认识;京剧的艺术性;京剧的大众化
一、认识
京剧,大部分人之知道这样一个名词,深入探究也就愣住了。

京剧不就是唱戏的吗?京剧里面有个梅兰芳,唱戏特别厉害!除此以外浑然不知,这就是现在社会人们对京剧的了解,这是十分悲哀的,就跟外国人问我们普通话怎么说然后答不上来一样。

我之前对京剧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也从图书馆借了相关资料,然而我发现从书上看到的知识和在课堂上欣赏的京剧小段对我的影响完全不能比拟。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不外乎有三:
一,书本上的知识太过死板,有些乐器的名字看起来使人晕沉,没有耐心的人根本耐不住性子,虽说笔者不算浮躁,但长时间压制的疑惑也就没记住多少,只是大致地翻了翻,而课堂上老师采取的是边讲边让我们欣赏的形式,让人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二,氛围,喜爱京剧的人聚在一起欣赏京剧片段的感觉比一个人好,氛围更能带动人的学习动力,能安安静静地看完一段京剧,我觉得这已是一种收获,而欣赏的过程中也开始慢慢了解人物,扮演者,流派,这一段京剧的故事来源,乐器,种类等等。

我想这种表现是可以用潜移默化来形容的。

把学到的京剧知识通过观察变现出现,受益匪浅。

三,音乐的感染力,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原因的,本人对音乐的敏感度挺强,京剧给我的震撼很大,人物的一举一动,唱腔的灵动,以及传统乐器的碰撞,已经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我很好奇人的嗓子潜力为何如此之大,千
回百转,将一部部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

或许我的认识很粗浅,但是我相信只要是任何一个真心喜欢京剧的人都会认同我的想法。

二、京剧的艺术性
京剧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当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在这里,笔者想用对比的方法让大家去认识到京剧强烈的艺术性。

这里主要与现在的流行音乐对比。

第一,时间。

上面讲过这个社会快餐文化已经发展的很快了,那么流行音乐无疑也是其中的一种,流行音乐的更新速度很快,但一首歌吃香的时
间不会超过一年,而真正使大家记在心里更是少之又少,很多都是一
些没有营养的神曲,低俗的迎合。

这样一对比,京剧文化的艺术性就
显而易见了,它的流传时间也证明了它的影响力,为何京剧能够在社
会的动荡发展中依旧保持它的影响力,答案不言而喻。

第二,有些京剧片段是有教化意义的,比如《钓金龟》表现的孝文化,它的台词也是有意义的,“有几个贤孝子听娘来论,一桩桩一件件娘记在
心。

那大舜耕田为的都是孝顺,丁兰刻木、莱子斑衣、那孟宗哭竹、
杨香打虎,这都是那贤孝的儿孙哪,”就是康氏用二十四孝教育张义
的。

而流行歌曲的歌词有时为了押韵,就乱填词,一些歌词也是无病
呻吟,让人厌恶至极。

第三,京剧的震撼力远超过流行音乐。

京剧喊一嗓子就让人拍案而起,自觉想起雷鸣般掌声,而现在的一些歌手在唱歌的时候还“厚颜无耻”地
向观众索要掌声。

可能人人都会唱上几首歌,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唱
京剧,这对嗓子的要求很高,一声未完一声又起,而余音也仍在耳边
回绕。

三、京剧的大众化
有人认为京剧应是挂于庙堂之上的,属于阳春白雪,笔者在这里不能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也不想掩饰其片面性。

而我这里所说的京剧的大众化当然也会在前面加一个“高雅艺术”。

京剧的的确确是高雅的,所有的人都能听得懂流行音乐,你看那红到大洋那边去的《小苹果》,男女老少个个
会哼。

但是京剧呢?不是所有的人都听得懂京剧,你得了解京剧的念白与吐字,而这也是京剧的特色之一。

那这里所说的大众性是从受众来讲的,处于浮躁的社会,我们不应该总觉得京剧离我们太远,若是如此,恐怕再过几年京剧就真的没有几人了。

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学习京剧唱腔,但是我们一定有认真去了解和传承京剧文化的意识。

京剧既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

京剧从最开始就是服务于群众,如果脱离了群众,少了其“大众性”,京剧也就不是京剧了。

我想说的是,作为高雅艺术的京剧在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它也可以走下庙堂走进我们的生活,陶冶我们的情操。

以上的观点仅仅是笔者上完京剧课的感受,或许还有不足,但是确是笔者作为一个人文学子的肺腑之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