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呼唤道德教育的真正回归张昊

呼唤道德教育的真正回归张昊

呼唤道德教育的真正回归

准备离开回家,笔者路过他们的时候,听到了这样的话: “谁让你来的?骑着这

么破的车子,真丢人! ”说话的正是他的小孙子,看表情傲慢无礼,趾高气昂。 老大爷沉默不语,无奈的转身就走了,要不是当时人多太挤,有事匆忙离开,笔 者早就过去教育一下他。回来的路上,笔者一直在回味刚的那一幕:天气已寒, 老人家在外久久等候,换来的确是这样的对待,实在令人寒心。其实,这只是看 到的其中一个,可想而知,还有多少个家庭存在着打爹骂娘的现象, 身为教育工 作者的我们感到惋惜、羞愧甚至痛心。

当今社会,学生的道德滑坡现象已经显现,如小学生作弊行为层出不穷,偷 窃现象更是屡禁不止,更令人吃惊的是有偷窃行为的不仅仅是平时所谓的后进 生,我们多次发现偷窃者本身是老师和学生眼中的好学生, 我们一直教导雷锋精

神在许多学生心中成为过时产物,甚至成了笑话。如今的许多青少年讲究的是实

际,把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看成是"酷",而正义、勇敢早已已被利己所淡化。我 们老师们不禁惊叫"现在的学生怎么啦?"机场杀母、公务员打骂父母等一个个 事件让我们不得不对当下的社会和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的社会究竟怎么 了?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有不少学者都承认,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淳朴的社会风气相比, 今天的社 会道德水平明显下降。如今社会上假冒伪劣商品随处可见, 虚假信息、不讲诚信 比比皆是,面对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我们的学生能够不受影响吗?正如一位教 授说:"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全社会的道德滑坡必然影响着教育系统的道德世 界,给教育道德以巨大的冲击。教育要想抗拒社会性的道德滑坡的冲击, 希望微 乎其微。”

多年来,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多地关

注学校的教学成绩和升学率,当然学校教育始终在对学生进行着道德教育,但这 些尽乎理想的理论,面对如此纷繁的社会大环境和繁重的教学、 课业负担的重压,

显得那样的无奈。其实,在应试教育之下大谈德育教育,也只是空谈,因为学校无

暇更多地顾及德育教育,德育起着点缀或应付检查的作用。

在家庭中,孩子的教育成了每个家庭生活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 ,成绩成了

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重点话题,而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却少之又少,家庭德育明显 滞后。一方面,家长不让孩子涉及与学习无关的事宜,诸如家务劳动、接人待物、 参加各种活动等,繁重的学习负担和课外学习班充斥他们稚嫩的童年时代和快乐 的少年时代,他们成了学习的工具。其结果是许多孩子高分低能,不能也不会处理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许多家长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教育方式不当, 粗暴行事,却不与孩子沟通,其结果,或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使孩子没有主见, 只知顺从。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并想要纠正时 ,其已形成的生活习惯、品 行性格、思维习惯纠正起来谈何容易。这种家庭教育的滞后性 ,给孩子良好人格

的形成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德育工作更应该是在实 践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应该避免老师讲大道理,教师更应善于安排道德教育场 景,以及多安排实践活动,想尽办法让学生参与有意义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这

方面,一些西方国家,甚至近邻日本,他们的社区活动、团结协作等有很好的借 鉴作用和积极意义。

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良好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的民族 ,不可能有美好 的未来。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自古以来就是 一个重视道德荣辱的礼仪之邦。如果把中国每一时期的教育作一个比较 ,不难看 出,无论是哪一个历史时期,德育教育都占着主导地位。汉文帝亲尝汤药、季布一 诺千金的故事数不胜数。其实,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开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为 他们打好底色,涂好和谐的道德底色,为其将来挥毫泼墨奠定基础。现在,国家最 高领导层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和道德建设, 重视法治社会的重塑,这为我们增添了 信心和力量。因此,希望全社会对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勇于面对现实,找出不足, 承认错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因为这关乎民族的发展,国 家的未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