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谪文学
“我欣赏刘禹锡的积极乐观,在他眼中,贬滴不再满是常人无法忍受的怨尤 ,而成为一很好的磨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的一生,是饱经忧患的一生,但他展示给后人的, 却更多的是他的旷达的人生态度,一种悲而不哀、怨而无悔的高风亮节。”
“我欣赏范仲淹的能进能退的人生态度,他是中国士大夫的典型代表,进则 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机会来了则努力实现自己的兼济之志 ,机会不来,则奉身而退,待机会来时再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 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兼济天下”之理想相去甚远, 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 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 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 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 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 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青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 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 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 物之情,得无异乎?
对理想的执着,对自我的坚守:没有对君臣的怨恨,没有对自己 壮志 未酬的感慨,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自我的意义, 他在生命在 坚守自己的理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慨然有志于天下”
对灵魂的抚慰:“文学”即“人学”,它教会了我们应该 如何面 对人生的荣辱得失,贬谪文学中通过作者对待逆境的 态度,从而给我 们每个人在前进的过程路上,遇到困难消极 沉沦的时候以灵魂的抚慰。 从而诗意地面对人生。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 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 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贬谪文学第一人—— 文人贬谪而形诸歌吟,自屈原 而始,披发行吟江畔的“苦行僧“式的诗人屈原,忠君爱 国, 竭忠尽智却遭馋被流放两次,但因此而有了著名的 《天问》《离骚》《九章》《九歌》。那种执着理想信念, 绝不改易操守的精神,那种固守赤子之心,眷恋热爱古国 的深情,那种维护人格尊严,不惜抗争到底的决心,都深 深地影响了后代文人。
一是与柳宗元、刘禹锡有关的唐王叔文发起的“永贞革新” (805年),永贞革新是针对唐代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推行的政治 革新,柳宗元和刘禹锡都参加了这个集团,但改革不到半年便失败 了,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被贬至人迹稀少的永州任司马,半年后 ,老母去世;壮年柳宗元贫病十年,死于任上。刘禹锡先贬朗州, 后辗转“巴山楚水二十三年”,受尽磨难。被贬以后,两个人的身 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政治家转而成为了文学家,才有了清冽 的《小石潭记》,才有了孤高的《陋室铭》,宽广的《酬乐天扬州 初逢席上见赠》,高昂的《秋词》。他们是不成功的政治家,但绝 对是成功的文学家,而他们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就在于他们 政治上的不成功,所以他们是唐代贬谪文学的代表。
中国士大夫把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走入 仕途,在宦海生涯中搏斗方能显示其七尺男儿的英雄本色, 才能彰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然而宦海沉浮,他们中有被 贬官,有被降职,甚至身陷囹圄。初踏贬途的仓皇,身陷 文化“蛮夷“之地的精神痛楚,才学难施的生命荒废之感, 这些内心的复杂情感倾注于他们的文学创作中,便诞生了 贬谪文学。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 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 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 也。
(1)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感情凄凉,愤慨; (2)寄情山水,排遣忧愁,寻求回归真我。 (3)寻找慰藉,力求随遇而安,超脱旷达; (4)不忘儒家“济世”本色,了解百姓疾苦,以己之力造福百姓。
旷达的情怀:不被外物左右,不因困境而自暴自弃。随遇而安,在 困境中找到自 己的快乐,欣然接受,坦然面对一切人事,安之若素。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 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庆历新政”失败后,滕子京“忧愤现于辞色”,委屈不平,范仲淹 “忧以天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欧阳修则与民同乐,豁达自如。
《说文解字》云,贬,损也;谪,罚也。指古代官吏 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从“庙堂之高”贬往“江 湖之远”是中国君王惩罚文人的最主要方式。因为由都城 而至荒远穷僻之地,中国贬谪之士除了有一种失志的苦痛 之外,还要承受物质生活的贫乏和置身“蛮夷”的精神痛 楚。贬谪的悲愤不平,孤独寂寞,凄楚忧伤,和对于生命 的执著,对于理想的追求,构成了贬谪文学丰富多样的内 涵。
我们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贬谪文人的作品,如韩 愈《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柳宗元《小 石潭记》、《江雪》,刘禹锡的《陋室铭》、《酬乐 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秋词》,范仲淹的《岳阳 楼记》、《渔家傲》,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 的《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浣溪沙》、 《江城子》等等
三是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 《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在 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4个月,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 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这也成了苏轼人生的一 个重要转折点,由“致君尧舜”的仕宦人生,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艺术 人生。他因贬谪而痛苦的心灵在自然的天地里找到了归宿,发现了新的人生 境界。这种仕途的不得意和现实的坎坷,使他走出市井朝廷,将自己的精神 世界更多的寄托于佛法禅意、青山秀水之中,于是他逍遥闲适、超然淡泊, 所以有“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清新自然 ,所以有“敲门试问野人家”的温馨祥和。但儒家思想已深深扎根于他的心 中,所以《记承天寺夜游》中亦离不开被贬谪的苦恼。
柳宗元的不屈中有悲苦,《小石潭记》寄情山水,流露于外的是凄苦忧郁;刘禹 锡不屈中有豪迈和抗争,《陋室铭》更多的是清高和自信。
二是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提出了著名的新政 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庆历四年 ,庆历新政改革失败。滕子京被贬岳州,范仲淹被贬邓州, 欧阳修被贬滁州。一两年后,岳州虽政通人和,但滕子京仍 有激愤之色,范仲淹借为岳阳楼作记,劝勉滕子京“不以物 喜,不以己悲”,忧乐关乎天下。欧阳修在滁州“乐其乐” ,于是有名满天下的《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
“我欣赏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滴,他感慨人生短促,理想成空,但他却能 坦然处之,不言沮丧,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 神上的解脱,重寻人生快乐之源,他懂得寻找平凡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 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 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 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