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全

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全

第一章 行政职能 一、行政职能的含义 行政职能是指行政机关为维护统治阶级统治和促进社会发展,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 二、行政职能定位(发展阶段) 1.传统公共行政职能理论 要点:政治—行政二分法;科层制;效率;关于一般原理。 2.现代早期行政职能理论 要点:行政职能膨胀;政府干预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3.新公共管理职能理论 要点:新公共管理是西方国家针对政府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财政危机、信任危机以及效率危机开展的一场旨在推行政府管理民营化、效率至上和顾客导向的政府改革运动。 4.新公共服务职能理论 要点:新公共管理的反思;公民服务导向而非顾客导向;公平。 三、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1.职能重心的转变(管制型—服务型) 2.职能方式的转变(行政手段—多种手段结合;微观管理—宏观管理;计划—市场) 3.职能关系的转变(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 第二章 行政体制 一、行政体制概念 行政体制又称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指一个国家行政系统中的权力划分、职能配置、组织结构、人事制度、运行方式等制度的总和。 二、行政体制内容 1.行政权力体制(集权制和分权制) 2.行政组织体制(层级制和职能制) 3.行政领导体制(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4.行政区划体制 三、如何借鉴国外经验进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收缩政府职能 2.减少管理层级 3.强化整体功能 4.吸收先进方法 5.理性改革过程 6.制定法律保护 第三章 行政组织 一、行政组织的含义 行政组织是指为执行国家政务所建立的机构系统,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简言之就是政府机构。 二、行政组织的类型 1.领导机关 2.职能机关 3.办公机关 4.咨询机关 5.派出机关 三、我国的行政组织 1.中央政府 2.地方政府 3.基层政府 第四章 行政责任 一、行政责任的含义 行政责任是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二、行政责任的意义 1.行政责任是消除传统行政弊端的重要措施 2.强调行政责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3.行政责任是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保证 4.行政责任是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三、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1.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 2.必须有宪法、法律、法规的确认 3.必须有特定的行为后果 4.国家全部或部分承担损害责任。 第五章 行政领导 一、行政领导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行政领导是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所进行的活动和行为过程。其包括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客观环境三个方面。 二、相关领导理论 1.领导素质理论 要点:成功的领导者具有的素质(进取、努力、领导动机、知识、正直、感受性) 2.领导行为理论 要点:领导行为模式的构建 三、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或基础) 1.强制权 2.奖励权 3.法定权 4.专长权 4.个人影响权 四、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责(决策和用人) 案例分析的做题思路 一、认真阅读案例,避免一目十行,以免遗漏重要信息。 1.通过案例的表述内容和表述方式,我们通常可以判断命题人的出题倾向和基本立场。 2.案例中往往包含答案的部分信息。 3.为了论述的完整和确切,常常需要引用案例中的原话。 二、认真阅读案例分析题 1.弄明白特定思考题里只是包含一个问题,还是几个问题 2.分析解题的切入点,别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三、从理论入手,并结合理论分析案例 案 例 为了加强县文化局的领导班子建设,某县人民政府办公会议决定任命××为该县文化局局长,并以县人民政府的名义发出了正式任命通知。该县人大常委会认为县政府的任命通知违背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遂建议县人民政府予以纠正,但县人民政府不予理睬。为此,县人大常委会专门召开了常委会议,委员们一致通过了撤销县人民政府关于任命文化局长的决定。 案例思考: 请从行政法制、行政监督的角度分析该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常委会对上述问题的处理是否得当?为什么? 解题思路: 1.是否得当?题中显然有暗示 2.行政法制,在这里指地方组织法(文中提及)规定文化局局长是选任制官员,须有人大选举产生,政府无权直接任命。 3.行政监督的角度,人大是有权监督机关,可以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有权撤销其不合法的决定和具体行政行为。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行政职能 答:行政职能是指狭义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为维护统治阶级统治和促进社会发展,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是相关的政治权力主体按照一定规则,经由一定过程,通过多种表达形式实现彼此价值观念和利益关系的契合,从而赋予国家行政机关在广泛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任务的总称。 2.行政裁决 答:行政裁决是司法行政之一,亦称行政仲裁,是国家行政机关受理各别具体案例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向法定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申请,由仲裁机构了解情况后根据有关规定作出裁决。 3.行政决策 答:行政决策可以表述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行政事务时,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而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掌握大量有关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处理的事务作出决定的过程。 4.行政监察 答:行政监察是政府自我制约的一种监督机制。这种监督是政府系统专门机关(监察机关)对其他行政机关进行的专门监督,主要通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由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并查处其违纪违法问题等活动来实现。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行政职能的特征 (参考答案)答:行政职能具有如下特征:

得 分 评卷人 得 分 评卷人 1、行政职能具有执行性。从行政与立法的关系看,行政职能是一种执行性职能。行政职能的行使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2、行政职能具有多样性。由于行政管理活动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行政管理职能具有多样性。 3、行政职能具有动态性。行政职能随着国家社会生活及星恒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发生变迁,行政职能的范围、内容、主次关系、作用、对象等也必然发生变化。 2.领导活动要素的内容 (参考答案)答:行政领导是领导活动的具体表现方式,领导活动的要素包括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客观环境三个方面。 领导者是领导过程中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是领导活动三要素的关键。被领导者是相对于领导者而言的,在领导活动中居于被动一方,接受领导者领导从事组织活动的成员。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处于组织系统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一方面,领导者通过对组织活动的领导,代表和反映被领导者的利益;另一方面,被领导者通过实践领导者的决策意图,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从事各类具体工作。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是组织内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两种力量,是组织有机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任何领导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中进行的。任何领导活动都不可能摆脱客观环境的制约,领导者只有在正确认识客观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施领导活动才能促进组织的发展,实现组织的目标。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1.试述领导理论中领导素质理论和领导方式理论所关注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领导素质理论由心里学家研究并创立,主要研究领导者个人素质与领导成败的关系。领导素质理论视图通过分析对比探寻出领导者素质与领导效果之间的规律,用以解决领导者的选拔、培养、评价和任用问题。即随机设定不同领导者样板空间,对其领导效果进行评价,然后归纳出不同领导者在个人素质方面的差异,由此确定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进而再根据成功领导者的素质,总结和归纳出合格领导者的一般标准。 领导行为理论是围绕领导过程中领导者应采用何种领导行为方式而构建其研究视角,以期寻求最佳的领导行为模式的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创建的目的在于提高对各种具体领导行为的预见性和控制力,从而通过理性的方式改进和增强领导者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效果。研究的侧重点在于确定领导者应具有什么样的领导行为以及哪一种领导行为的效果最好。领导行为理论侧重分析领导者的领导行为、领导风格对其组织成员和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希望从中找出领导行为方式与领导效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案例:下水道堵塞问题的解决 某县印刷厂附近的下水道堵塞,造成污水四溢,臭气熏天。附近1000多户居民深受其害,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但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某报记者对此作了专门的采访,并在该报的监督专栏里对有关部门提出了批评和建议,终于促使有关部门马上采取措施。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解决了下水道堵塞问题。 案例思考:

得 分 评卷人 得 分 评卷人 (1)请从行政监督的角度看,上述报纸的报导和批评属于何种监督? (参考答案)答:上述报纸的报导和批评属于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工具,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而实施的监督。 (2)这种监督具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答:(1)广泛性。舆论监督是社会各方面都能普遍运用的监督方式,它是以社会所有阶级、阶层、组织、利益集团及全体公民为主体的一种社会性监督; (2)公开性。舆论监督通过新闻媒介实施。监督的内容与对象一开始就摆在社会公众面前,形成一个开放的监督过程; (3)及时性。舆论监督依靠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地、直接地把这些问题反映出来,形成舆论压力,及时产生效应; (4)评价性。舆论监督总是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被监督对象的行为作出公开评价,表达民意,对被监督者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政治压力,从而达到监督效果。 舆论监督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进行国家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和各种不当行为进行实事求是的、及时的、公开的揭露、批评,可以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影响,有效地改善和加强政府的工作。

2.案例:事与愿违 某地级市在1988年以前,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分别由城市建设委员会和城建局负责,多年来,该市的城市建设工作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基本上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建设的任务越来越重,涉及面也越来越广,城市建设委员和城建局在旧房拆迁、道路扩宽、环境绿化以及其他市政建设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增多,而且呈尖锐化趋势。两个机构时常处于相互扯皮、互相推委、争功倭过的矛盾和冲突之中,严重影响了该市的城市建设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市委、市政府通过调查摸底、多方征求意见、与有关单位协商,决定增设城市建设办公室,其职责任务是:做好城市建设委员会与城建局之间的沟通联络工作,促使他们在各项工作中协调一致。市委、市政府要求城市建设委员会、城建局和城市建设办公室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以城市建设工作大局为重,齐心协力、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令人遗憾的是,城市建设办公室成立以后,该市的城市建设工作中由原来两个机构之间的矛盾变成了三个机构之间的矛盾,矛盾更多也更为复杂,城市建设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效果还不如以前。 案例思考: 试用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分析该市政府在机构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答:实现行政组织的科学化必须遵循完整统一的原则,首先是行政组织的职能目标要完整统一。这就是说,行政组织建设时要实行目标归类,同类行政目标应归同一个行政机构承担。 某市在设置城市建设管理机构时,恰恰违背了完整统一原则。同一城市建设职能目标设置了二个(三个)机构分别承担,相互扯皮、争功倭过在所难免。原本是想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结果事与愿违。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该市为了协调矛盾双方的关系而增设专门的城市建设办公室是错上加错,不仅不能消除矛盾,而且使矛盾更多更复杂。 解决的办法就是成立统一的城市建设管理机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