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述评
化 、 语语 言文 化 、 语语 言文 化 的认 识态 度 以及 汉 英 接受 兴趣 的 问卷 调查 中发 现 , 民族 学生 对 英 语 语 言文 化兴趣 及 英语 文 化 的接 受程 度 较 低 , 在很 这 大程 度上影 响 了 民族 学生 学 习外 语 的积极 . 陛。曾 力 、 力 (00 9通 过 比较分 析二语 习得 的差 异 李 2 1 )1 ] 指 出三语 习得 是一个 独特 现象并 可作 为独 立研究 领域 。
接触相当频繁 , 少数 民族语言的地位得到了越来 越 多 的国家 和地 区的 承认 , 些 现 象 都 为三 语 习 这
得 提供 了必 要 的社 会 和教育 环境 。在我 国民族教
后期 ( o m n18 ; hm s18 ) , H f a 95 T o a 9 8 其研究 高 f 峰期是在 9 0年 代 末 至 2 1世 纪 初 ( eo 0 1 C nz20 ; K m 0 1Jra20 ) e p20 ; d 05 ] o 。很 多著 名 学 者 都纷纷从各个角度探讨三语习得的理论背景, 给 出定义 , 并针对实际教学 中如何促进学生的语言
国 内有 些 高 校 开 设 了双 外 语 专 业 , “ 语 专 业 即 外
、
三语 习得 研 究现状
国外对三语 习得的研究始于 2 世纪 8 O O年代
+ 第二外语” 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看出, 国内对
收稿 日期 :0 1 0 0 2 1 — 7— 5 作者简 介: 李佳( 97一) 女 , 17 , 汉族 , 州安顺人 , 贵 云南大学外国语 学院讲师 , 士。 硕
语产生和习得 的影响较大 : 如果词汇借用 在实义
词上 比在功能词上 L 和 L 1 2在类型上与 目的语越 接近 , 就越有 可能被借用到 L 3中。其次 , 2在 L 语 言类 型 上越 接 近 目的语 , 三语 学 习者 越 有 可 能 使用 L 。也就是说 , 言距离 比 L 2 语 2对三语 习得
2 .如何促进三语习得方面的研究 三语习得的研究在西方语言学研究领域 已经 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三语习得 已逐渐脱离二 语习得的影响成为一门新兴 的学科 , 与此同时, 国
21 0 1年 第 5甥 ( 第 19朔 ) 总 2
贵 州 民族 学 院 学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20 ) 。 自2 世纪9 03 J 0 0年代 以来 , 对少数民族 的
外 语教 学研究 已取 得 丰富 的成果 ,研究 涉 及教 学
管理 、 习 障 碍 、 习 态 度 、 机 和 策 略 等 方 面 学 学 动 ( 姜秋 霞 20 刘 全 国 2 0 ; 一 川 20 ) , 06; 07原 09 J这
离的影响、 学习动机和策略 以及对第三语言文化的接 受态度 ; 二是促进 习得 的因素。包括正 迁移、 语码
转换 的优质 化 、 多元 文化价值 观 的构 建以及 师 资队伍 的建设研 究。从近 十年 的研 究来 看 , 理论探 讨 和对 国外 的研 究介 绍较 多 , 实证研 究较 少; 三语 习得 向 多元化 研 究 以及 从理 论 向 实证 过 度 的背 景 下 , 为 在 认 应慎 重对待 习得 中正 负迁移 现 象、 入研 究 L 、2 以及 L 深 lL 3之 间的复 杂 关 系, 扩展 三 语 学 习研 究对 象、 重视 民族地 区外语 师 资研 究并提 出适合 我 国三语教 学的本 土化解释 。 关 键词 : 三语 习得 ; 少数 民族 ; 外语 教 学
为造成语法偏误的因素包括学生母语维吾尔族语
和汉 语 , 这 两种语 言 的影 响不 是平 行 的 , 是相 但 而 互 交错 的 , 至会 同时 产生 。 甚
() 1 跨语言距离影响。许多学者从心里语言 学的角度探讨三语习得 中的跨语言影响及其相互 作 用 。C nz2 0 ) l eo(0 1 j 发 现 语 言 距 离 对 三
的影响因素更 为复杂。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语音 、 词汇 、 法 、 语 语义 和语用等方面 的负迁移做过研 究 。D nei(07 ] eA gl 20 ) M捌 讨 论 了影 响 非 母 语 s 习得的因素及语 际间在词汇 、 语音 、 形态和句法等 水 平 上 的 相 互 影 响 。 We(0 3 [P 。 研 究 i 20 ) 75 在 ]7
虽然三语习得的专业术语 的准确含义有待界
定, 但国内外研究三语 的学者都有一个共 同的研
究 兴趣 , 即在多 元 文 化 背 景下 的影 响 和 促 进 外 语
习得因素问题。 目 前学者们对这些影响三语习得 的 因子 已展 开许 多研 究 。 1 究 三语 负迁 移 的影 响 .研
同二语 习得 中母 语 迁 移 现 象相 比 , 语 习 得 三
层 次看 “ 语 教 育 ” 同于 “ 语 教 学 ”( 兴 之 三 等 三 盖
习的研究在数量和质量 上都呈上升趋势 , 三语 习 得在国内已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 , 不少学者纷纷 围绕 三语 习得展 开研究 。为 了使 后续研 究者 对 当
前 国 内外三 语 习得 研 究 状 况有 个 大 概 的 了解 , 本 文拟从 收集 到 的有关 三 语 习得 的资 料 ( 括期 刊 包 论文 、 著 、 专 硕博 学 位论 文 、 议 论 文及 国家级 研 会 究 项 目) 发 , 近 十 年 来 国 内外 所 做 的研 究 进 出 对
是造 成英语 学 习 成绩 不 理 想 的主要 原 因 , 们 纷 他 纷采 用实证 研 究 的方 法探 讨少 数 民族 学生 的学 习
的例证 。朱静芬 (00 从词汇迁 移侧 面上发 20 )
现高 年级 的错 误数 量 显 著 高 于低 年 级 组 , 因此 她
认为法语水平越高 , 词汇量越大 , 语言负迁移可能
问卷和访谈调查高校英 、 日专业学生的语言距离 ( 心理类型) 外语学 习顺 序 、 习者外语水平三 、 学 个方面分析外语专业学生二外学习的跨语言影响 及体现层面和制约因素 。此外他们 (06 还 20 ) 详 细介 绍 国外 第 三语言 习得 中跨语 言影 响 的心理
因素和精 要 简评 三语 习得 的主要 内容 。
同一研究范畴, 最大 的区别在于受试群体 三语学
习 的复杂 背景 , “ 而 三语 习得 ” 能很 好 地 概 括 了各
种群体学 习者 的背景特 征, 同时, 三语 习得 ” “ 作 为“ 二语习得 ” 的延续更符合学术规范 , 其研究 的
对 象更 有理 论导 向。
( )影 响三语 习得 方 面的研 究 一
NO 5 . 0c . 0l t2 l
国 内外 三语 习得 研 究 述评
口 李 佳
( 南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南 昆明 6 09 ) 云 云 50 1
摘 要 : 三语 习得 的研 究 内容主要 分 为两 大方 面 : 是 影响 三语 习得 的 因素 。如 负迁移 、 语 言距 一 跨
习得做过系统深入的研 究 , 发现 民族 学生三语 习 得负迁移既来 自于母语 , 也来 自于汉语 , 但来 自汉 语 的负迁移作用要远远超出来 自其母语的负迁移 作用。张玉玉 (0 8 ¨。 20 ) 。 调查分析 了英语专业维
吾 尔族 大 学生 在 英 语 写 作 中的语 法 偏 误 现 象 , 认
习得提 出建议 的应 探
育政策不断完善和深人 落实 的大背景下 , 外语作 为 民族 学生 学 习的第 三种语 言 的研 究 已逐渐 引起
很 多学 者 的关 注 , 近十 年 来关 于 民族 学 生外 语 学
用 。我国 2 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第一次 l 明确提 出“ 语教 育” 三 术语 (0 1 20 ) , 从教 学
些研究 中使用的术语均为“ 三语教学 ” “ 、 少数 民
族 外语 教 学 ” 。与 此 同时 , 内 也 出 现 另 一 类 三 国
行综述 , 分析其研究现状 、 特点 、 研究 的启示和发 展趋 势 。
一
语学 习群体 : 学习第二 门外语 的外语专业学生。 在全球 化对 双语 种 复 合 型人 才 的需 求 的形 式 下 ,
2 I 第 5期 0 1年 ( 总第 19期 ) 2
贵州 民族学院学报( 学社会科学版) 哲
J un ] f uz o n es y f a o  ̄ t s( hlsp ya dS ca S in e o r a o i u U i ri 】 N t n ie P i o h n oil c c ) G h v t ( r i i o e
性 也越 大 。何 克 勇 (0 7 对 民族 高 校 的 三 语 20 )
方法 、 学习策略 。 ( )对第三语 言文化 的接 受态度及其他研 3 究 。蔡凤珍 、 杨忠(00 ¨ 2 1 ) 以新疆中学生为样本 进行调查发现 :2与 高度相关 , L L 2水平 对 I J 3 习 得 也 发 生 了 认 知 上 的 积 极 影 响 。姜 秋 霞 (0 6 ¨ 20 ) 等人在对民族 中小学生的民族语言文
中发 现三语 习得者 在学 习英语 时 日语 向英 语迁 移
的主动性差 , 会对语言能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原- ) (0 9 5曾对 云南 省 3个 民族 自治州 - l 2 0 )1 l 1 50多名少数 民族学生做过实证研究 , 0 表明少数 民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英语成绩有显著相关性 , 并分析出三个主要影 响英语成绩 的动机 因子: 学 习焦虑 、 对外国语言和文化的态度以及内部动机 。 在策略研究上 , 国内许多学者( 周序林 20 、 04 杨红 艳 20 ) 发 现 少 数 民族 大 学 生 学 习方 法 不 当 04 ¨
Jun lo uz o nv ri ( ain lis( hlsp ya d S ca ce c ) o r a fG ih u U ies yfrN t aie P i o h n o ilS in e t J o t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