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的修复课件
36
瘢 痕 组 织
37
新鲜肉芽组织
(Trichrome stain)
瘢痕组织
38
瘢痕组织的作用和危害
对机体有利的一面:
•瘢痕能填补缺损,可使局部组织器官保 持完整性;
•可使局部组织器官保持坚固性,如果胶 原形成不足或承受力大而持久,加之瘢 痕缺乏弹性,可造成瘢痕膨出,在腹壁 可形成疝,在心壁可形成室壁瘤。
新近提出成体干细胞为机体原始状 态的细胞,它具有自我复制和更新、多 向分化的特点,用于维持新陈代谢和创 伤修复,所以有研究证明,神经细胞、 心肌细胞不能再生的传统观念,正逐渐 改变。
13
干细胞
通常把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具有 克隆性生长、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 力的一类细胞称为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
干细胞
10
不同生物的细胞周期时间不同,同一系统中不 同细胞的周期也有所差异,因此,具有不同的再生 能力。
细胞周期与细胞再生能力
不稳定细胞
稳定细胞
永久性细胞
labile cells —持续分裂细胞
再生能力强
Stable cell —静止细胞 较强潜在再生能力
Permanent cells —非分裂细胞 没有再生能力
7
一、细胞周期和各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细胞周期: 间期:G1期、S期、G2期 分裂期
不同种类的细胞,其细胞周期的时程长 短不同,在单位时间里可进入细胞周期 进行增殖的细胞数也不相同,因此具有 不同的再生能力。
8
9
一般说来, 低等动物比高等动物再 生能力强,幼稚细胞比分化高的组织再 生能力强, 平时易受伤害的组织和在生 理情况下经常更新的组织有较强再生能 力。按再生能力强弱将细胞分为以下三 类:
第三章 损伤的修复
Repair of injury
1
修复(repair)
组织和细胞损伤后,机体对细胞、组织或器官 损伤(耗损)在结构和功能上进行修补恢复的过 程。
类型 : ① 再生性修复或完全性修复 ② 瘢痕性修复又称纤维性修复 (Fibrous repair)或不完全性修复
2
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完全恢复原组织结构和功能称为完全
2、二期愈合 缺损大,创缘 不整,有感染 、异物,不能 缝合,肉芽多 ,愈合时间长 ,疤痕大。
50
创伤愈合的类型
一期
二期
组织缺损 少
多
坏死
小
大
创缘
整齐、对合
不整齐、哆开
感染
无
有血凝块 少
多
炎症反应 轻
重
肉芽组织 少量
多量
表皮再生时间 短
长
瘢痕
很少
瘢痕大
51
创伤一期愈合
创伤二期愈合 52
3.痂下愈合
第五节、再生修复的分子机制
取决于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细胞因子及其他因素的调控。
1.生长因子、ECM 2.信号转导系统 3.细胞周期的分子调控
64
基因控制
生长因子
促 进
再生
抑 制
抑素与接触抑制
如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因子
生长因子是由C分泌的具有生 物活性的多肽类物质
不完全性 有些细胞和组织 不断老化、凋亡 , 由新生的同种细胞和组织不断补充,保持原有 结构.功能, 称生理性再生。 如表皮的复层扁平上皮细胞不断地角化脱落,通 过基底细胞不断增生、分化,予以补充; 又如月经子宫内膜的再生; 消化道粘膜上皮的再生 更新等。
6
病理性再生
是组织坏死或缺损后发生的再生。 如皮 肤烫伤,基底细胞以上各层细胞坏死,基底 细胞增生、分化。可完全恢复表皮的原有结 构和功能;病毒性肝炎时,坏死的肝细胞, 可由周围的肝细胞增生、分化,恢复肝细胞 的原有结构和功能。不能进行再生修复的组 织,可经肉芽组织,瘢痕性修复。
45
一 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1、早期变化:出血凝固,炎症反应。 2、伤口收缩:肌纤维母细胞收缩,缩小伤
口面积。 3、肉芽增生:(第三天)
底部长出肉芽,机化血块, 填平伤口。
46
4、瘢痕形成 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5—6天) , 约在伤后一个月瘢痕完全形成。
5、表皮及其它组织再生: 上皮再生移动,单层 复层上皮, 皮肤附属器如完全破坏,由纤维修复。
再生 不能完全由原组织再生修复, 由纤维
结缔组织来修复, 称为纤维性修复 (不完全再生) 纤维老化形成瘢痕(瘢痕修复 )
3
第一节 再 生
(Regeneration)
概念:
机体组织、细胞损伤后,
为
修复“损耗”的实质细胞,
而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增生
加以修复的过程。
4
再生类型:
生理性再生:完全性 病理性再生:完全性
39
40
瘢痕形成对机体不利的一面
1,瘢痕收缩,使关节活动受限 或管腔狭窄; 2,瘢痕性粘连; 3,广泛纤维化,可使器官硬化; 4,肥大疙瘩。
Keloid.
41
瘢痕组织对机体的不利和危害:
①瘢痕收缩,可引起变形
②瘢痕性粘连,可引起的梗阻
③瘢痕组织增生过度,又称肥大性瘢痕。 如果这种肥大性瘢痕突出于皮肤表面并 向周围不规则地扩延,称为瘢痕疙瘩
(2)利用ES细胞的发育多能性及环境因素对 细胞发育的影响,定向诱导细胞分化为特定 的细胞,如肌细胞,神经细胞等,为细胞移 植提供新细胞来源。
16
二、成体干细胞的分化
❖ 成体的许多组织中都保留一些具有增殖 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类细胞称为成体 干细胞。
❖ 成体干细胞的分化特点:
其一是不对称分裂,即一个干细胞分裂后 所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一个仍为干细 胞,另一个则分化为功能细胞;
还能刺激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66
4.表皮生长因子(EGF)
从颌下腺分离出的多肽
对上皮C、F母C、胶质C及平滑肌C有促增
生作用
5.转化生长因子(TGF) α
许多细胞可分泌TGF
β(血小板、Mφ、内皮C)
TGF-α与EGF33%-44%同源序列,也可与EGF
受体结合,故有相同作用。
65
(一)促增生因子(常见的生长因子)
1.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
来源于胶质细胞、血小板α颗粒
促进F母C、平滑肌C、胶质C和单核C增
生和游走、肉芽T增生、血管形成
2.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
刺激几乎所有的间叶细胞,
主要作用于内皮细胞
3.角化细胞生长因子(KGF)
对角化细胞有特异趋化性和促有丝分裂
(keloid)。临床上又常称为“蟹足肿” 。瘢痕组织内的胶原纤维在胶原酶的作 用下,可以逐渐地分解、吸收,从而使 瘢痕缩小、软化。
42
瘢痕疙瘩(keloid)
肉芽过多、瘢痕胶原形成过多,成为隆起硬块。
思考:肉芽过多如何 处理?
43
44
第三节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是指 机体受人为的(如手术)或意 外伤害作用后,机体对创伤进 行修补恢复的愈合过程。
22
(五)软骨和骨组织再生
软骨组织再生 (很弱) 软骨膜细胞 软骨母细胞 软骨基质
骨组织再生 (很强) 骨膜细胞 骨母细胞 骨基质
23
第二节 瘢痕性修复
概念:由于组织、细胞损伤过重或有感 染等,不能用完全再生方式加以修复; 而以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组成 的肉芽组织,进而变成纤维组织进行修 复的过程称为瘢痕性修复。 瘢痕性修复的病理学基础是肉芽组织。
分化出骨母细胞和软骨母细胞, 形成类骨组织,以后钙盐沉积, 转变为编织骨,形成骨性骨痂。
55
⑷ 骨痂改建或再塑: 编织骨改建成板层骨,皮质骨和
髓腔的正常关系重新恢复。通过 破骨细胞吸收,骨母细胞形成新 骨质,协调而成正常结构。
56
骨折愈合过程
1、血肿形成(1—2天)
2、纤维性骨痂形成(2—3天)
伤口表面的血液、 渗出液及坏死物质干 燥后形成黑褐色硬痂, 痂下进行上述愈合过 程
53
第四节 骨折愈合
骨的再生力强, 复位后经几个月内即完全愈合。
骨痂:联接骨断端的实性组织, 通常膨大、坚实。
54
一、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⑴ 血肿形成:1-2天 ⑵ 纤维性骨痂形成:
2-3天开始机化,肉芽组织形成 ⑶ 骨性骨痂:
47
创伤愈合 wound healing
创伤愈合基本过程
伤口 出血 、凝血块 伤口缩小 上皮长满 (底部)肉芽组织形成
(边缘)
胶原纤维 瘢痕组织
创伤愈合的类型
一期愈合 二期愈合 痂下愈合
48
二、创伤愈合的类型
1、一期愈合 缺损少,创缘整齐缝 合好,无感染。
肉芽生成少, 愈合时间短, 疤痕小。
49
成体干细胞
14
embryonic stem cell adult stem cell
15
胚胎干细胞的应用
(1)建立ES细胞系为哺乳动物发育生物学研 究提供材料或模型。如可利用ES细胞体外研 究某些细胞因子等因素对细胞生长和分化的 影响,减少内源性因素干扰的复杂性;利用 ES细胞的基因突变来研究细胞分化过程中某 些基因的功能等。
骨痂形成:软骨性骨痂以软骨内
化骨化的方式形成幼稚的编织骨
masson染色
61
骨痂形成:骨痂中新生骨为编织骨小梁表面为成骨
细胞,小梁间纤维组织富于血管。
62
2. 影响骨折愈合因素 ⑴ 骨折断端的及时正确复位 ⑵ 骨折断端的及时牢靠的固定 ⑶ 早日进行全身和局部功能锻炼,
保持局部良好的血液供应。
63
瘢痕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