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前师生问好

课前师生问好

课前师生问好一.导入齐读课题。

《诚实与信任》师:你对诚实是如何理解的?生:言行一致师:信任呢?生:信任就是相信别人。

再次齐读课题【直接导入,引导孩子理解课题中的两个关键词语,再次读题,感受自然有所不同】二.检查预习1.谈收获师:课文读了几遍生:三遍,五遍等。

师:读了课文,有什么收获吗?生:读完课文,我发现诚实与信任有一定的联系,只有诚实,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

【孩子的这句回答实在是太妙了,能有这样的体会真是不简单】师:谁还想谈?能提出问题也可以?生:为什么题目是诚实与信任?师:是呀,换成其他的行不行呢?【教师的这句强调,巧妙的将课文的一个重点抛了出来】师:同学们掌握了一个学习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书。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那就不进了。

【这个环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此时,教师就要迅速的收手,收获谈不出,那就换思路,能不能提个问题呢?我常常疑惑,教师在课堂上究竟要说些什么呢?语言精练,不当学生的跟屁虫,除此之外呢,“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像这样的名句,既简练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样的句子真是应该多说啊】2.读课文指名分段读课文。

【这个环节的处理有了大师的风范。

赵主任请学生读课文时,没有先点名。

“谁愿意读”一石激起千层浪,就选第一个举手的孩子读第一段。

其他的段落则是随机。

难能可贵的是赵主任给了孩子充分的读书时间。

读错了即时指导改正,包括正音,包括断句。

第三段是重点理解的一个段落,孩子读的不好。

那就停下来,反复读,出错的孩子读,全班学生都要读,从一点联想到全班的掌握情况,如果是自己班的孩子,我想,这种情况就更要注意了。

“有个标点,如果你能读出来,那就不别扭了。

”“读的多好啊,这就是进步”恰当的表扬给了孩子鼓励。

】3.字词。

自读课后词语,齐读一遍。

师:这些词语你有好的办法记住它们吗?生无应答师:那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

这些字都是形声字。

大家看:诚——成辆——两毕——比障——章厘——里址——止碎责寄师:仔细观察,这些字前后有什么特点生:读音非常相似师:是呀,这些是形声字,读音非常的相似。

掌握了规律,识记时就简单多了。

【这个环节是识记字词的方法指导。

我在设计这课时没有设计字词,而赵主任牢抓语文工具性的根,渗透方法的指导,这环节可谓是亮点一】师:仔细观察这些词,待会听写。

听写:师请两位学生上台听写,一人四个词语,驱车责任环顾字条感谢歉意感动后悔【直觉告诉我,这个听写的设计,绝对是有目的的,果不其然啊!】4.概括课文【听写过程中有个小插曲,有个孩子写不出词语,赵主任说,不会写的词语可以看看大屏幕,也可以查书。

这个孩子实在写不下去了,赵主任请其他孩子帮忙完成。

我想起了特级教师薛法根在《幽默课堂的三个支柱》里的一段话,做法是类似的。

“在学生听写词语的时候,很多学生一时没有集中注意力,写了前面的两个词语,后面的忘记了,或者某个生字一时写不出来,我说默不出可以偷看,只能偷偷地看一眼自己的书,不能看别人的,小心别人的也有错的哦!学生会心地一笑,一扫紧张和不安,看的特别仔细,记得也特别牢固。

由此,学生也记住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以后自然会有所准备。

”两位老师的做法是相似的,学习,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到达,善意的怜爱,无疑是比批评来的容易接受】师:前四个词语是从课文里面选的,用上这四个词语就可以概括前三段的内容生:尝试概括师:齐读后四个用上这四个词语就可以概括后面部分的内容生:尝试概括师:这些词语有的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谁能用这些词概括整篇课文的内容。

生概括【方法渗透:抓关键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赵主任注重苏教版四年级教材概括课文内容的特点,通过几个关键词概括了课文,渗透了方法,此为亮点二】三细品探究师:抓关键词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也适用于读课文。

大家可以试试,自己读读1-3段,找不不明白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交流责任探究句第三段1.责任探究句生:“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师:老师也找的这句。

出示齐读你读出了什么?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指名方向。

“应该“换成了”完全“,再读读,有什么不同生:小红车的主人也有错,但是作者却完全承担了责任。

师:在这场事故里,作者是主动承担了责任,尽管对方也有错。

【刚开始学生是答不到点子上去,结果两个句子一出示,孩子的思路打开了。

这就是从未知到已知。

我设计的是“你们认为责任应该在谁呢?“这样的设计总是太直白,而赵主任的多处设计,总是不露痕迹,词语互换法的渗透在此处得以体现,两个句子一对比,区别就出来了。

此为亮点三这几句的处理方法是:读——谈收获——词语互换体会不同从而明确责任——再读】2.第三段出示:“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

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有没有不理解的词?学生答不出时。

“环顾“变色。

师:“环顾“是什么意思?生:向四处看师:你能不能说几个表示看的词语生:仰视,目不转睛…师:老师也给大家积累了几个。

出示单字的,双字的,成语…师:为什么此刻唯独用了“环顾呢“生:因为作者向四处都看了。

【词语的积累太重要。

以关键词语为切入口。

环顾,有没有其他关于看的词语,学生说完后,老师补充类似词语,单字的,双字的,成语,可谓是别有用心。

最后仍是回扣到环顾,为什么此处单单用了这个词呢?拓展开去,还要再回来。

此为亮点四】师:是呀,他环顾四周,无人,便留下了字条。

假如你就是作者,你会如何写这张字条呢?动手写写完后交流适时的评价,在评价中让孩子理解字条应该是如何写师:如果你就是小红车主人,读到这样的字条,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感动,感激【补白训练放在此处是恰到好处。

我的设计点是在小主人的心情上,现在想来,没有字条所带来的感动,没有字条所展现出来的诚实,后面小红车主人的想法的交流只会是流于浮夸。

字条的设计也确实是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这段的处理方法是:环顾入手——积累关于看的词语——再次回扣环顾——补白训练】3.对话训练同桌练读,分清哪些话是作者说的,哪些话是小红车主人说的【对话朗读第一次】:指名师:在没有提示语的情况下,能读的通顺,很棒谁再来试试【对话朗读第二次:】指名读师:小红车主人的话总共出现了几次,这些话里面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生:感谢师:我们在读是时候,是不是应该把感谢读出来?师生合作读。

师:我撞坏了你的车,你为什么还要感谢我呢?生:因为你的字条,让我很感动师:小小的一张字条,就赢得了信任。

小红车的主人不再索赔,还表示感谢,这就是诚实的力量。

男女合作读。

4.重点句的强调师范读最后一段出示:“他的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师:同学们,哪句话印在了作者的脑海里?生:“人与人之间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我再一次谢谢你。

“并出示师:同学们,这两个句子里的“留“与”印“能不能互换?生:不能。

印表达的程度要深。

师:这句话印在你的脑海里了吗?再读师:这句话太长,你能不能缩短些?生: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这个能不能作为题目呢?师:还可以换成什么?生:诚实与信任是美好的品质,比金钱更重要的是诚实与信任。

四。

一句话谈收获五。

作业给对话部分加提示语前言:11月18日上午,我在学校的大阶梯教室里上了一节四年级语文公开课,下午的研讨会上好评如潮,溢美之辞有:“带来了又一次惊喜”、“补充了许多课外知识,老师的水平是全方位的”、“教学能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显得十分生动活泼”、“敢于挑战书本权威,会深刻影响学生思维方式”、“几乎完美的课堂”、“非常投入,非常激情,善于调控课堂节奏、激发学生思考”、“语言充满诗情画意”、“认真钻研了文本,有独到的见解,也上出了特色”、“本以为是枯燥乏味的课文,没有想到会上得妙趣横生,简直是一种享受”……也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更希望能听到网上朋友们的宝贵意见!《诚实与信任》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一、揭题导入(出示课件1:课题封面、四⑵班学生+梁君子老师=73+1=诚实与信任。

)师:同学们,请打开语文书翻到第110页,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 0课——生齐:诚实与信任二、学习课文师:课文的题目是《诚实与信任》,文中的哪句话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呢?生: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出示课件2、齐读: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板书:>比金钱更重要) 师:什么比金钱更重要?生齐:诚实和信任!(也有的读“诚实与信任”)师: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有的说“诚实和信任”,有的说“诚实与信任”,为什么说得不一样呢?不怪你们,要怪就怪课文!你们看,课题是《诚实与信任》,而课文中却是“诚实和信任”,一字之差,导致文与题不一致。

怎么办呢?按说应该改课题,但是改课题可能会带来不少麻烦,因此,我建议同学们给课文做一个小手术,用笔把“和”字画上圆圈,换成“与”字。

(出示课件3: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师:让我们把修改过的这句话再齐读一遍吧!(学生齐读)师:这句话中的“我”指谁?生:小红车主人。

(板书:小红车主人)(前两个同学分别回答“我”、作者,第三个同学才答对)师:这句话中的“你”又指谁?生:作者“我”。

(板书:“我”,提示要加双引号)师:“我”和小红车主人素不相识,从未见面,怎么会有联系的呢?生:他们俩之间发生了一次小小的交通事故。

(板书:车祸)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次车祸呢?结果又怎样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那个深夜吧!请两位同学分别为大家朗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车祸发生的原因。

(指名朗读)师:谢谢两同学的精彩朗读!故事大约发生在十多年前的一天深夜,我驱车回家,由于归心似箭,车开得飞快。

快到家时,突然听到了什么声音?生齐:“咔嚓”一声。

(出示课件4-1:“咔嚓”)师:“咔嚓”是什么词?生齐:象声词。

(出示课件4-2:象声词)师:老师却发现这个象声词中错了一个字,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喀嚓”。

咔,读音kǎ,可以组词为“咔叽布”。

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再给课文做一个小手术,用笔把课文中的“咔”字画上圆圈,换成“喀”字。

(出示课件4-3: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喀嚓”。

咔,kǎ,咔叽布。

)师:看来教科书也不是完全没有错误呀!古人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们千万不能盲从书本、迷信权威,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敢于大胆质疑。

师:“喀嚓”一声,车祸意外发生了。

你认为车祸的原因有哪些呢?生:……(出示课件5:本次车祸的原因①环境恶劣:深夜,天很黑,有点雾,能见度很差;②违章停车:这辆(小红)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③车速过快:刚从快车道进入慢车道;“喀嚓”一声……我往回走了五六十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