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激光熔覆同轴送粉喷嘴的设计制造及工艺实验姓名:黄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机械工程指导教师:杨永强;戚文军20041125第二章同轴送粉喷嘴的设计与制造确定喷嘴芯与中间套的配合面直径D。
由于此段配合面对中间套而言起到定位作用,同时喷嘴芯与中间套在调整时需要轴向滑移,故取间隙配合,配合公差为H8/h7。
此配合在极端情况二者存在0.07mm的间隙,此间隙在喷嘴芯下端将会出现线性的成倍放大,导致喷嘴芯出现偏摆。
因此通过加大配合面的相对和绝对长度,可有效的减小问隙的放大效应,避免出现偏摆现象。
此配合同时必须保证其与外锥面的同心度。
上述即为喷嘴芯设计中的关键。
图2—8为喷嘴芯的设计图,图2—9为喷嘴芯的实物照片。
图2—8喷嘴芯的设计图Fig.2喝Designofnozzlecore图2-9喷嘴芯照片Fig.2-9Photoofnozzlecore13第二章同轴送粉喷嘴的设计与制造1外螺纹三处加工面要求严格保证同心。
中间套的照片见图2一11。
2。
3。
3外套的设计图2-11中间套照片Fig.2-11Photoofmid~ferrule外套的设计图见图2一12。
外套的内腔与中间套一并构成了环型水冷通道。
在外套的上端对称的设置了两个由6通孔,用以钎焊进、出水管。
在保证水冷通道有足够宽度的前提下,外套的赢径尺寸应尽可能小,以减小喷嘴头部的尺寸,增加喷嘴使用的灵活性。
外套的制造材料选用黄铜。
外套照片见图2-13。
华南理工大学J二程硕士学位论文图2~12外套设计图Fig.2-12Designofout—ferrule图2—13外套照片Fig.2-13Photoofout—ferrule16华南理1=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图2-15保护镜片模块照片Fig.2-15Photoofmoduleofprotectionmirror2.3.6过渡套的设计过渡套在功能上被赋予了连接和调节二重功能。
其设计图见图2一16。
在其上部,内孔安装有保护镜片模块,外圆为与调节螺母A相连的外螺纹,实现与离焦量调节模块相连并可调节离焦量。
在其下部内孔为与喷嘴芯相连的内螺纹,外圆的台阶结构与喷嘴芯、调节螺母B、中间套一起构成了送粉间隙调节模块。
设计上首先要保证上部M72Xl外螺纹与下部M33X0.75内螺纹同心,这对保证粉末聚焦点与激光束焦点的重合至关重要。
其次是过渡套下端面与上部M72X1外螺纹的垂直度要求,这保证了在装配时喷嘴芯的轴线与光轴以及中间套轴线平行,避免环型送粉通道出现间隙不均匀的问题。
第三是下端面凸缘高度的尺寸控制。
凸缘高度H、直径D与调节螺母的厚度、内孔直径应形成一定的间隙,允许调节螺母旋转,但此间隙不能过大,以免影响粉末聚焦点与激光束焦点的重合。
最后是过渡套总长度尺寸的控制。
在基座套、调节螺母、中问套、喷嘴芯及外套的长度尺寸已确定的情况下,喷嘴的总长必须通过调整过渡套的长度保证。
通过调整过渡套的长度,使喷嘴的总长满足聚焦镜片焦距125mm的使用条件。
第二章同轴送粉喷嘴的设计与制造过渡套的材料选用ICrl8Ni9Ti不锈钢。
过渡套的照片见图2一i7。
匝I五j三固图2—16过渡套设计图Fig.2-16Designoftransitionferrule图2—17过渡套照片Fig.2-17Photooftransitionferrule华南理工大学下程硕+学位论文第三章实验设备、材料及方法3.1实验设备激光器选用JTL一1GX一500B型YAG激光器,最大功率500W。
图3—1为实验装置全景。
图3-1实验装置全景Fig.3-1Panoramaphotoofexperimentequipment送粉装置选用DPSF一2型双筒送粉器,如图3—2所示。
粉末储存在该送粉器的贮粉筒中,并与载粉盘相连通。
使用时载粉盘匀速转动,导出粉末。
导出的粉末在送粉气体吹送下从出粉口喷出。
通过对载粉盘转速进行无级调速,可实现对送粉速率的无级调控。
此双筒送粉器的两个载粉盘可单独工作,亦可同时送粉。
其中左侧的贮粉筒设有搅拌电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粉末混合熔覆时,能够将不同粒度、密度的粉末搅拌均匀,从而提高熔覆质量。
第三章实验设备、材料及方法图3-2送粉器Fig.3-2powersender由于送粉器是通过对载粉盘转速的调节实现对送粉速率进行无级调控的,因此实验前必须确定载粉盘转速与送粉速率的相对关系。
对相同时间内不同转速F实际的送粉量进行称重,可得到该送粉器在单筒送粉的条件下,载粉盘转速与送粉速率的相对关系如图3—3。
图3哆载粉盘转速与送吩速率Fig.3-3Rotatespeedofpowdercarrierandpowderfeedingspeed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实验结果与讨论4.1粉末聚焦效果图4—1、4-2为粉末在送粉气体吹送作用下,在喷嘴下方汇聚的清晰照片。
此时未发射激光束,送粉量为159/min。
由图4-1所示照片可以看出,粉末通过3个切向送粉口后,出粉均匀,在喷出时无偏聚的现象。
证明了以下两点:1.所设计的分料阀能够将一路粉末均匀地分成三路,并传送到喷嘴上。
2.三个切向入送粉口的设计方案可使粉末沿喷嘴的内腔中形成环形气旋,并充分混合达到均匀化,最后以空心锥体的形式喷出,汇聚于一点。
证明分料阀及切向入送粉口的设计方案已达到预期的效果。
图4-1粉末汇聚效果Fig.4—1Photoofeffectoffocusedpowder根据图4—2所示粉末汇聚的照片进行实测,并按比例换算,得到如图4—3所示的结果。
粉末汇聚于距喷嘴下缘14.5mm处,汇聚点直径约为1.89mm。
而在本论文第四章实验结果与讨论2.2.2节中,所给定的基本设计参数为粉末汇聚点距喷嘴下缘距离为15mm,粉末汇聚点的直径设定为巾2mm。
实验结果与设计参数能够较好的吻合。
图4-2粉末汇聚特写Fig.4—2Featureoffocusedpowder图4-3粉末汇聚示意图4-3Schematicdiagramoffocusedpowder华南理T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在进行熔覆时,连续熔覆6件试样共约400mm长的熔覆层后,以手触摸喷嘴头部,未感觉到喷嘴有明显的升温,冷却效果满足激光熔覆的要求,证明了此喷嘴冷却通道的设计合理,能够满足激光熔覆的实际工况条件。
利用此喷嘴进行激光熔覆实验,得到的熔覆试样外观如图4—4所示。
可见熔覆层外观尺寸均匀,表面质量也令人满意。
图4—4熔覆试样外观Fig.4-4appearanceofthelasercladdingsample以上几点证明了该喷嘴的设计及制造已达到预期的要求。
4.2激光熔覆层的组织形貌图4-5为1号试样剖面的低倍金相组织形貌。
由表到里(自上而下)可以分为三个区域:熔化区、结合区、基材热影响区。
有文献指出”1,结合区以下为基材热影响区,主要由马氏体组成,这是因为熔池底部的基体温度高于临界点Ac3,当激光束移动后,依靠基体的传热发生淬火得到马氏体组织。
随着离开结合区的距离增加,加热温度不断降低,由相变区、部分相变区最后过渡到基体组织。
第四章实验结果与讨论图4-5i号试样熔覆层金相照片(×50)Fig.4-5Micro-morphologyofcladdinglayerofsampleN01(×50)图4—6为1号样熔覆层剖面200倍金相组织形貌。
可以看出合金熔覆层分为两个区,靠近结合区的涂层下部组织以胞状枝晶生长,而熔覆层中上部组织是以树枝状枝晶生长。
熔覆层中不规则的分布着团状黑斑。
熔覆层的结晶受熔池液相成分和结晶方向上的温度梯度G和凝固速度R2_比的影晌。
在成分相对稳定的情况下,G/R决定凝固组织生长形态的类型。
在熔池底部,由于基体的传热作用,熔池与结合区一侧存在较大的正温度梯度,雨凝固速度很小,凝固组织以胞状晶生长:而在熔池中上部,随R的增大和G/R减小,形成了树枝状的晶体生长形态”3。
有文献指出,熔覆层的显微结构主要决定于温度梯度G、凝固速度R和冷却速率T等参数。
C/R的比值决定了凝固的显微组织特征。
而G和R的乘积则决定了显微结构的尺度。
因此,当C/R的比值增大时,凝固特征就由纯粹的树枝状长大改变为胞状枝晶及平面前缘生长。
当G和R的乘积增大时,或冷却速度增大时,因为T:GR,将使扩散路径更短和组织更细,界面速率很高时,即使在成分上偏离精确的共晶成分很大,也能反映共同生长的类共晶组织”1。
图4-7为1号样中存在的枝晶的形貌。
华南理上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图4-61号试样金相照片(×200)Fig.4-6Micro-morphologyofsampleNol(×200)图4—71号试样枝晶的形貌(×500)Fig.4-6DentritemorphologyofsampleNol(×500)图4-8为1号样的枝晶及晶间的能谱曲线。
经过电子探针分别对其中枝晶及晶间进行成分分析,可定性地确定其所含元素的百分比。
分别见表4—1及表4—2。
华南理工大学T程硕士学位论文为提高熔覆层的耐磨性,添加一定量的碳化物可碌著提高熔覆层的耐磨性。
有文献指出,熔覆镍基高温合金+30%(体积比)wC,,得到的组织为:Y基体上分布3—6Hm的质点(球形或短棒状),还有细小的片状共晶组织,共晶组织中存在M,:C型碳化物(Fe、Cr、Ni、Co)。
(W、Mo、Fe)。
,由于基体的稀释作用,下半区的M。
zc要比上半区多,由于wC颗粒在熔覆过程中存在着溶解和重新析出,使得第二二相质点呈现多种形态,如棒状、球状甚至片状共晶M.:c的出现”3。
图4—9为用JSM-59i0扫描电镜对团状黑斑所拍摄的3000倍照片。
图4一lO为对其中白色相1及2处进行成分扫描的能谱蓝线。
这两处的面分析均出现了很高的峰值。
汪明了在低500倍金相照片里,熔覆层中分布的团状黑斑很可能为未完全溶解的wc颗粒。
有文献指出,熔覆层中wc的形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激光熔覆时末完全熔化的部分,另一种是在冷却过程中从液相析出的,新生的wC可依附于未熔wC上生长,也可重新形核生长,但重新形核比较困难,它与液相中碳的相对量有关[ID]张庆茂等指出,wc颗粒在熔覆层中的分布并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在界面附近。
形成这一分布特征主要取决于碳化物颗粒进入熔池时的动量、碳化物颗粒与固液界面之间以及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熔池中的对流传质、微区的冷却速度和生长方向等…3。
图4-91号样SEM照片(x3000)Fig.4-9SEMmorphologyofsampleNol(×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