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甲、乙两企业某年有关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及利润、销售利润率等资料见表1—4。
表1—4 甲、乙两企业相关资料金额单位:万元
运用投入和产出比较方法,可以发现,甲企业的利润小于乙企业的利润,但甲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却大于乙企业,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甲企业经营的效果性好但效率性较差,乙企业经营的效果性差但效率性好。
经济效益与利润的关系如下:经济效益和企业利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等同起来。
企业利润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计算确定的,它强调会计计量中的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
说它与经济效益有联系,是因为它也是投入与产出比较之差。
但是,计算利润的投入与产出,是按照上述两项
会计原则来定义的,其外延与计算经济效益的投入与产出不同。
经济效益的含义,既包括当期实现的效益,也包括当期创造而递延到后期收益的潜在效益;既包括直接归创造者受益的效益,也包括间接由非创造者受益的效益。
2.甲、乙两方案有关原始投资额、未来报酬及净现值、现值指数等资料见表1—5。
表1—5 甲、乙两方案有关资料
运用投入和产出比较方法,可以发现,甲方案的净现值小于乙方案,但甲方案的现值指数却大于乙方案,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乙方案的效果性好但效率性较差,甲方案的效果性差但效率性好。
经济效益与净现值的关系如下:净现值是指某一项投资方案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与现金流出量现值的差额,体现的是投资活动的投入产出关系;而经济效益是投入和产出的比较,既有相减比较,也有相除比较,更有相减和相除结合比较。
因此说,净现值是
衡量经济效益的一种形式,而经济效益的内涵和外延更为广泛;考察经济效益时,必须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即净现值。
第二章
第三章
1.该厂经营目标、指标情况如下:
在对该厂进行总体性经济效益评价时,审计人员应该选择的审计评价标准为:产品正品率达到97%,20%的产品出口,人均创汇1633美元。
“产品精益求精”宗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打入国际市场”目标不能用作审计评价标准。
因为该厂实际产品正品率92%,10%的产品出口,人均创汇1000美元。
另外,该厂主要领导人调动频繁,资金紧张,设备更新困难,工程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客观条件落后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2.作为经济效益审计标准,所选的指标应确定在先
进性和合理性水平上。
这是因为:一方面,评价标准的水平必然建立在相对先进合理的基础上才能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确定标准时必须充分反映被审计单位现有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反映现有的操作方法和工作经验,并考虑增长提高因素和潜力。
如果脱离实际,标准水平变成可望而不可即,将使被审对象丧失了完成标准的信心和积极性。
第四章
1.这种控制显然比较粗糙。
主要体现在:
(1)不能反映应付账款串户情况;
(2)不能反映处理后退回的单据缺失情况;
(3)不能排除手工计算数据错误,却正好与退回单据控制总数相同的情况;
(4)不能排除退回控制总数有部分未录入系统的情况。
以上各种情况都将造成应付账款入账时间或对应供应商错误记录。
2.(1)招聘员工时注重对员工正直、诚实、独立性的考核。
(2)对涉及机密的数据,要打印或拷贝必须有两人以上同时进行方行,否则无法打印或拷贝。
(3)制定惩罚措施,并事先通报,或者在与员工签订的合同中进行明确。
一方面起到警戒作用,另一方面在造成损失后对公司有所补偿,同时也让员工意识到泄露秘密等不当行为对个人损失过大而放弃该行为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