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肉搜索现象分析

人肉搜索现象分析

"人肉搜索"现象分析——从新闻学角度谈我国现阶段网络信息传播的新特点农业频道记者:鄢然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决定了传播媒介的多元化,这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的媒介主要有报纸、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等。

互联网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融合的产物,它把单一的个人带到世界媒体面前,实现了个人新闻的世界化和世界新闻的个人化。

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功能是独特的,是传统三大媒体无法比拟的。

网络传播中的“人肉搜索引擎”其实就是一位网友在网上提出一个问题,广大网友对其进行回答的整个过程的统称。

2007年6月,“人肉搜索”一词最早在华讯互联网旗下的网趣上产生。

近几年,“人肉搜索引擎”不断发展和普及,但是“人肉搜索”到目前为止只是一个概念,它并不是网络诞生的产品。

一、什么是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人肉搜索”。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麦克鲁汉在30多年前提出的“地球村”的概念正由理想变成现实。

网络新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新闻,它有着非常突出的特征:个性化、互动性、信息共享化和资源无限性。

在百度百科上给了“人肉搜索”这样的定义 :人肉搜索,是指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与知识搜索的概念差不多,只是更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而已。

搜索引擎也有可能对一些问题不能进行解答,当用户的疑问在搜索引擎中不能得到解答时,就会试图通过其他几种渠道来找到答案,或者通过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寻求答案。

二、“人肉搜索”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由于对外开放的政策。

1978年,我国政府决定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包括新闻传播领域的伟大变革。

中国引入互联网技术,新闻传播媒介不在拘泥于传统的电话、报刊、广播等,传播范围也由国内延伸到国际,中国新闻逐步与世界接轨。

互联网的引入不但使公民享有高度的言论自由,还有了一个发表自由言论的舞台。

经过半甲子的努力,我国的信息传播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和“平民化”。

一则热点新闻,往往发人深思,不仅能够引发大范围的讨论,还能或多或少的引发新闻的后续性发展。

舆论压力甚至能改变新闻事件本身的发展。

如:2011年发生的“局长佩戴劳力士手表事件”。

网友将贵阳市息烽县煤炭管理局局长杨沛雄佩戴劳力士手表的照片传到网上,短短数天便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

一边是舆论的压力,一边是检查机关的认真调查,杨沛雄对其罪行供认不悔。

最终,南明区法院一审以受贿罪判处杨沛雄有期徒刑10年,赃物劳力士手表一块、赃款人民币3万元予以没收。

通过网友的力量解开贪污腐败的内幕的案子数不胜数,在事件的调查和审理过程中舆论的力量是功不可没的。

正是改革开放引入了互联网,才让公众方便快捷参与到对国家机关和企业的监督中来,最大程度地实施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国策。

(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回顾了人类传播的发展史,我们经过了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讯传播、互动传播五个阶段。

传播载体也由声音、文字、报刊杂志、广播、电话、电视发展到今天的计算机。

互动传播主要指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它标志着伟大的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网络新闻传播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网络市场不断扩大,参与到网络活动当中来的人越来越多。

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十分迅速,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将天下大事尽收眼底。

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网友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自由地发表言论。

网友可以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参与到事件中来。

信息量的充沛和内容的多元化促使越来越多的网友参与进来。

例如:2007年7月16日,张庾玄是第一位成为网趣网友搜索的热门人物。

短短时间内,无数网友蜂拥而上,使得事件主人公迅速蹿红网络。

又如2009年,我的工作单位——四川乐山电视台举办了“感动乐山,道德模范评选活动”。

活动一经启动就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先后共有数十万人参与网上投票,并有大批网名匿名推荐道德模范。

广大群众把身边的好人好事公布在网络上,全市掀起了一股“寻找道德模范,争做好人”的浪潮。

网民的参与为组委会评选真正的道德模范做出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最后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并在我市产生了积极轰动的效应。

由此可见,互联网提供的这种全方位互动交流的形式为“人肉搜索”的信息传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原因。

(三)、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每年GDP迅猛的增长,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提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广大群众生活逐渐变得轻松悠闲,他们有能力丰富业余的精神生活,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到社会的焦点新闻中来。

广大网友的生活得到较高的保障后,他们需要寻求精神上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迫切地需要一个平台,用以发表自已的看法和主张。

或者说他们需要释放自身的能量和正义感,以一个主导者的身份参与到事件中来,最终实现个人价值。

网络传播中的“人肉搜索”恰好就是这样一个平台,正好满足了网友的心理需求。

因此。

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也是导致“人肉搜索”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现阶段“人肉搜索”的出现和存在的因素。

总的说来,“人肉搜索”对社会和老百姓造成的影响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积极有利的影响;二是,消极不利的影响。

首先,“人肉搜索”的积极影响有以下几方面:(一)、传播速度快,参与人数多。

比如:在2008年发生的“辽宁女大骂四川人事件”。

视频已经播出,就被很多网友转载,短短一天之内,就有数十万网友关注此事,并将素质低下的“辽宁女”公之于众。

这充分体现了“人肉搜索”人多力量大的特点,其速度之快是其他手段不能比拟的。

两天之后,辽宁女就此事做出回应,她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接受法律和舆论的制裁。

事件的结果应该是比较令人满意的,这就必须归功于“人肉搜索引擎”的高效、快速、便捷。

(二)、从某些方面弥补了法律的漏洞。

很多时候,“被人肉者”并没有触及法律的底线,他们只是在道德上出现了偏差。

这些在法律上不能准确认定的事件常常又会引起群众强烈的关注,这时,人们只能以道德为准绳来解决问题。

当法律无法顾及的时候,我们只能用社会舆论的力量来唤起人们的良知和责任感。

此时“人肉搜索”的优势和作用便显现出来。

比如,在汶川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

在地震发生时,身为老师的他没有顾及学生的生命安全,独自跑掉了。

在危难关头,他本应该带领学生一起逃跑,但他没有这样做。

人在身死关头,求生是人的本能反应,保护自己是人的本能。

这种合理却不和情的做法,不在法律管辖的范围之内,但是他却违背了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他应该接受社会舆论的谴责。

其实像“范跑跑”这样的例子在“人肉搜索”发展的历程中屡见不鲜,人们正在通过一种崭新的便捷的方式唤起心中的良知和社会意识。

在这一点上,“人肉搜索”的优势被极大地显现出来。

(三)、对参与者的各个方面要求低。

1.对参与者的文化素质要求偏低。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者不再局限于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新闻的传播者在向更平民化的方面发展。

网络是一个群众性的舞台,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知识,只需要网友具备一些浅显的网络技术知识便可以参与到“人肉搜索”中来。

2.对参与者的经济要求低。

在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普通百姓可以用多种方式像公众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报纸、电视、广播等。

这些方式的往往需要参与者支付较高的费用,相对而言“人肉搜索”,这一在网络上进行的活动显得更加简单实惠,但最终达到的目的却是一样的。

3.对参与者的时间要求低。

在很多时候,网友要做成一件事情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搜集到各方信息,才能将自己的意愿有效地表达出来,而“人肉搜索”只需要在闲暇之余,将网页上的信息浏览一遍即可。

真正能够实现“足不出户,参与全球热点事件。

”“人肉搜索”是一个“低门槛,高效率”的信息传播平台,人们可以通过它简单,便捷地达成目的。

“人肉搜索”造成的负面影响:(一)侵犯被搜索对象的合法权利。

1.侵犯他人的肖像权。

众所周知,在对任何一个人发动“人肉搜索”时,他的照片都会被传到网上,随后便被网友快速地转载。

“肖像权”,是一种专属于自然人的人格权。

法律意义是:自然人对自己通过造型艺术或者其它形式,在客观物质载体上的再现自己的形象(肖像)所拥有的不可侵犯的专有权。

公民在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是我国法律规定保护肖像权的对象。

它包含基于肖像所体现出的人格利益上之精神利益和财产利益。

2.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所谓名誉,从字义上解释,就是指公民、法人的名望声誉。

也就是说,一个公民、一个法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在社会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2007年发生的:“死亡博客”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2007年12月29日,女白领姜岩跳楼身亡。

在自杀之前,和维护“人肉搜索引擎”时,仅仅依靠舆论的力量,仅仅靠劝说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遏制“人肉搜索”出现的不良的东西。

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发起人和被搜索人的合法权益是同等重要的。

只有对不正当的“人肉搜索”加以惩处,以法律的强制性来维护网络传播的安全性和真实性,才能充分展示“人肉搜索”的优势,最终才能够保证整个网络环境的稳定。

(三),推行网络传播实名制度。

网络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严肃性是需要法律来维护的。

以真实的身份来参与“人肉搜索”的全过程,负责任地对事件进行传播,客观公正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也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这里提到的实名制是相对的实名,不是所有人绝对的毫无保留的呈现。

如:许多国家重要机关的工作人员,企业的重要部门人员等由于工作身份的问题不可能在参与搜索的过程中把自己全方位地展现出来。

因此、这里的“实名制”只能是相对的。

无论如何,在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人肉搜索引擎”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始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我们应该用理性的思维来看待它。

在运用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发挥他的优势,避免它有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总之,只有适度合理地运用“人肉搜索引擎”才能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才能推动社会文明的进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