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

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

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
摘要: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基于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
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如何有效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以文化保护和人
居活动的统一为传统村落与风景园林的结合点和风景园林介入传统村落的切入点,
以风景园林三元论的理论为指导,从背景、活动、形态3个维度和地景、风景、
园林3个层面,分别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进行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从风景园
林视角思考和探索了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的持续发展模式和可能性,从文化挖掘
与解读、环境美化与营造、村落园林与绿化3个方面,提出了风景园林视角下的
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风景园林;视角;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
引言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迅猛,“城市在增长,乡村在收缩”趋势不可逆转。乡村
式微等现实问题不可回避,依托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更面临迅速消亡的危机。
现留存的传统村落大多是消极状态下遗漏性遗存,并非主动性保护的结果。由于
长期缺失正确指导,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矛盾多样,主要集中在城镇化的推进
导致传统村落空心化严重;过度商业化导致开发性破坏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曲解认
识造成的建设性破坏;搬迁原住民大搞“博物馆式”开发;同时村民改善居住条件
意愿与保护村落原真性之间矛盾凸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
随后保护传统(古)村落呼声渐强。2002年古村落以历史文化村落概念纳入到我
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随着古村落价值认知提升和保护的急迫,2012年“古村落”
更名“中国传统村落”,并启动传统村落全国性调查工作,至今共计4153个村落通
过评审,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加强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强化保护发展的
科学性,“规划先行”已成为社会共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
兴的必然要求,是规划学科亟待深化研究的课题,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是乡村
振兴背景下一项急需深化探索的命题。本文在回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历程及
其研究回顾基础上,基于相关主题文献的梳理,厘清保护发展规划概念内涵,从
编制内容与体系、方法与手段、实践与特点、管控与保障等方面总结当前传统村
落保护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特征,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
1概念的缘起
把“村落园林”作为概念明确提出来并加以界定,有这样一些缘由。一是源于
对中国园林历史尤其是明清园林历史的反思。国郭明友/GUOMing-you内学界常
因江南明清私家园林艺术水平最高而用城市庭园来指代中国传统园林,这个判断
本身没有多少问题,却忽略了一些真相。比如,中国传统园林只有封闭式的宅园
形态吗?城市庭园的审美原型是什么?如此等等。二是源于对明清徽商造园活动
的困惑。陈去病在《五石脂》中说:“故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
也。[1]”众所周知,徽商是明清江南城市经济繁荣的主要推手,也是城市造园的
主力,其中扬州绝大多数名园都是徽商营造的。然而,徽商在其故里的营造工程
却集中在住宅建筑和宗祠、书院、路桥等公共事业上,而非造园。这是为什么?
三是源于对“园林”概念本义的还原。园林是人类优化人居环境的改造活动,依据
尺度和目标差异,其可以分为3个层次:小尺度上美化居住环境,使之更加适心
惬意;中等尺度上优化生产生活环境,使之更加健康宜居;大尺度上提升生态环
境水平,使之自然和谐可持续。3个层次在当代专业语境中分别对应了宅第园林、
公共园林(城市公园、村落园林)和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古今人类对于环境美化
改造的一致性需求以及相应活动,构成了风景园林历史的基本框架。
2风景园林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
2.1环境美化与营造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是风景园林本质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
对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的思考和行动。这个意义上决定了风景园林在传统村落建
设中介入的重点在于环境的美化和营造———塑造一个美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
境和人居环境。完整的风景园林概念是一个由“地景”、“风景”、“园林”3个方面
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系。传统村落保护和改造的风景园林工作即主要由这3
个方面展开。大地是自然界万物生长的根基,是人类赖以生存活动的载体,无论
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根植于大地在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因此源于大地表层的地景
是风景园林的重要基础。地景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中属于宏观层面的因素。
作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载体,地景既与园林营造息息相关又与生态保护脉脉
相通。被视为中国园林四大要素的山水、植物大多来自于地景。古人造园强调“相
地”,《园冶》中就有“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论断,
深刻体现地景在风景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2.2政府主导是关键,社会参与亦必不可少,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村民利益
在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各级各地政府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但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无论从资金支持还是开发建设上来看,社会各方面
的积极参与都必不可少。政府应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赠、投资、入股、租赁
等方式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中来。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传统村落的保
护不仅仅是对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同样重要的是改善民生,使村民受益。村民
作为传统村落的最大主体,也是村落文化活的载体,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必须重
视体现村民意愿和利益。要想组织引导“村民自保、私保公助”加快传统村落的保
护利用,必须注重尊重村民的意愿,开发成果应切实提高村民收入,让村民享受
现代文明成果,实现安居乐业。
2.3绿化
植物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材料一直在风景园林中占有极其显著的地位。如果
说文化是园林的灵魂,植物就是园林的生命。缺乏植物的村落是没有生命力的。
植物不仅能够形成景观供人观赏,还可以遮阴纳凉,还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为
鸟类昆虫提供栖息,满足生物多样化的生态要求。植物在园林营造中的隐、掩、
映、色、声等的景观作用可圈可点,是园林营建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中国自
古以来的大小园林可以说是无树不园、无花不院。乡村优越的土地和空间条件为
各种各样的植物提供了很好的生长环境,因此植物在乡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资源。草森林茂、花繁树荫是乡村的优势。特别要提的是有年头的古树老藤,不
仅是历史文化的记忆,亦是极具价值的观赏对象。此外将当下普遍关注的绿道引
入传统村落,建设村落绿道也是村落绿化的重要内容。绿道本质是绿化,是一种
以形式多样的空间为人们提供身临其境、活动其间的带状绿化环境,是道绿耦合
的典型空间。
结语
传统村落无论是概念内涵还是属性特征都表明其与风景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进行风景园林视角上的理论思考和实
践探索。既要留住文化又要宜于人居,是传统村落和风景园林的结合点,也是传
统村落开展风景园林的切入点和着眼点。传统村落文化积淀厚重、环境资源丰富、
活动需求广泛,进行风景园林既有良好的基础又是非常的必要。基于风景园林的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可谓是一个妙手回春的过程。通过风景园林,塑造村落美
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人居环境,营造一个使村民与游客都能够认同的具有
鲜明特色的活动空间,实现文化、居住、生态、景观、游憩等多项功能的和谐统
一,使传统村落能够在保持自身历史文化特质的前提下得到持续合理利用和持续
的旺盛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
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1):7~12.
[2]党东雨,余广超.传统村落景观规划的研究———以临沂市竹泉村为
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3):18~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