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剧在中国的探索与发展

音乐剧在中国的探索与发展

音乐剧在中国的探索与发展
摘 要:音乐剧在短短一百多年时间里,在西方获得迅速发展并
广泛传播至世界各地,形成二十世纪音乐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
现象,音乐剧渊源于从传统正歌剧中派生出的喜歌剧、轻歌剧等,并
广泛吸收了爵士音乐、乡村音乐、摇滚音乐、说唱艺术、现代舞等
各种表现因素,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兼容并包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
形成了以戏剧为基础、音乐为主导、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的基本形
态。本文主要论述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历史渊源;发展过程;面临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3-2851(2012)-08-0186-02
一、音乐剧的历史渊源
音乐剧虽然是近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但其形成、发展却和歌剧
有着极其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众所周知,在歌剧艺术发展至高峰的19世纪,已经衍生出与欧洲
古典正歌剧概念相对而言的喜歌剧、轻歌剧,并迅速成为当时日益
扩大的市民阶层喜爱的艺术形式。它们与正歌剧、大歌剧相比,从
剧情到音乐都更为世俗、轻松。但其戏剧结构和音乐写作手法也都
还比较严谨。有的论著和辞典甚至认为音乐剧就是20世纪的轻歌
剧。此外,英国、美国当时的城市生活中存在着的其他各种形式的
娱乐歌舞表演,对音乐剧的形成无疑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时至今日,音乐剧已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一种跨越国家、
民族、地域、语言等界限的艺术形式。尽管目前音乐剧在世界各国
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但现在仍仅将其视为“美国专利”、“英国特
产”显然已有失偏颇。这一点从非英美国家和地区所产生的一批优
秀音乐剧,如日本音乐剧《杜兰朵》、《并列爱》,澳大利亚音乐剧《巧
巧桑》,台湾、香港音乐剧《雪狼狐》、《天使之城》等作品中已得
到证明。这些作品在音乐剧艺术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和表现出来的
独创性以及它们对音乐剧发展所做的历史性贡献确实不容忽视。甚
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与各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交汇融合而
产生的新的音乐剧作品,才使得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当代获得了五
彩缤纷的强大生命力,得以如此广泛的传播,具有广阔发展的前景。
这同早期英国音乐剧传入美国,得到生气勃勃的美国文化艺术的滋
养而获得迅速发展,并进而传播到全世界的历史过程反映出某种一
致性的规律。
近些年来,以《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猫》等经典作品为
先导,音乐剧逐步进入中国现代都市文化市场和人们的文化生活
中。这些音乐剧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富于现代气息的
音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满足了城市一部分人群休闲放松的精
神需要,使人们对音乐剧这种舶来的艺术形式逐渐有了一定认识。
而一些敏锐的艺术家不但对此给予高度关注,而且身体力行的投入
到音乐剧的创作、演出中。因为他们认识到,音乐剧这种现代艺术
表现形式进入中国后,我们决不能仅仅满足于欣赏那些欧美经典作
品,而应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努力去创作、演出具有中国民族风
格的音乐剧。它不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推动世界范围内的音乐剧艺术发展进程。
我们观察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在剧本的创作和
演出的运作等方面与美、英两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要大胆
借鉴、吸取西方经典音乐剧,不能仅仅对其外在艺术表现形式的模
仿、追求,而更应注重这些作品的创新思路、创作方法,要与本土文
化、审美需求的相融合,包括了从创作到排演,从投资到推向市场等
一系列的运作,等等。近些年来,世界经典音乐剧剧目在世界各地的
巡回演出,大大促进了音乐剧的发展。
三、音乐剧在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
谈起中国音乐剧目前的状况,现在国内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音
乐剧,音乐剧人才匮乏,缺乏合格音乐剧演员是目前国内音乐剧面
临的首要问题。自2002年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音乐剧
系以来,上海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
院等都先后设立了音乐剧专业院系。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毕业的国
内音乐剧专业应届生有300多名,但即便是科班毕业的学生还是难
以达到音乐剧用人的标准。各院校都在招收音乐剧的学生,这些音
乐剧学生由很多都是从来没有过演出经验的老师来教,这样培养出
来的学生往往是会唱的不会演、会演的不会唱,音乐剧的实践经验
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国内真正全面的音乐剧演员很少。很多人考
大学的时候未必热爱音乐剧,只是觉得这个好考而已。但另一个残
酷的现实是,毕业后音乐剧专业的学生大多无戏可演。如今的大明
星孙红雷就是中央戏剧学院95级音乐剧班的学生,1997年毕业后,
孙红雷根本没有音乐剧可演,只能拍影视剧。专业音乐剧人才早已
超千人,这么多学生,我国音乐剧还是面临演员荒!
面临问题二,没有专业的音乐剧整体运作团队。除了缺少音乐剧
演员外,目前国内音乐剧整体运作的团队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音
乐剧的制作过程是很讲究的,但到现在为止国内很多人连音乐剧的
运作方式都还极不熟悉。而且剧目短缺不仅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更
导致了本来就极为短缺的音乐剧人才的流失,让国内音乐剧面临没
剧可演。
面临问题三,中国音乐剧市场狭小,创作更是蹒跚学步。音乐剧
现在在中国可以说还没有起步,观众群没有培养起来。很多观众总
以为音乐剧是很晦涩难懂的艺术,观看演出的观众人数和影视剧的
受众面相比也小得多。国内的消费习惯尚未形成,需要我们用好的
作品来吸引人们走进剧场。中国音乐剧的真正发展应该靠中国原创
的实力。《金沙》《蝶》《三毛流浪记》、断桥》等原创中国音乐剧都
非常不错,当然现在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市场已经开始发展起来,我
们更需要本土化的音乐剧,不仅可以拉近观众的距离,同时可以提
升观众的音乐剧艺术审美力,扩大音乐剧在中国的市场。但是做原
创音乐剧的人少,作品更少。
四、音乐剧在中国应该如何发展
目前中国音乐剧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产业化的启动阶段。“供给产
生需求,中国音乐剧的崛起是中国演出市场倍增的必然结果。今年
中国音乐剧市场特别热闹,大家都觉得音乐剧现在可以开始做了,
首先考虑中国市场已经有了这样的消费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运作经
验。大家都愿意先付出成本培养市场,中国音乐剧时代已经起航。
第一步,师夷长技——引进国外经典音乐剧,树立消费习惯,培
育音乐剧市场。许多人会把音乐剧同歌剧混在一起,美国百老汇和
英国伦敦西区的繁荣,也是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而造就的。因为市场
始终是音乐剧能否做大做强的基本因素,很难想象在一个音乐剧还
不深入人心的地方,能够建立起音乐剧的繁荣景象。
第二步,制作“中文版”的国外经典剧目。未来的音乐剧产业,
不是仅仅依靠剧目引进就可以的。因为剧目引进能提升音乐剧的市
场影响力,但却难以直接贡献于音乐剧的艺术制作和剧团运营。原
创意味着自己创作、制作、演出和运营剧目。要做本土版,就是由
本国人来制作、表演国外的经典剧目,这方法在许多国家操作过,并
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第三步,创作原创的本土音乐剧。创作,始终是中国音乐剧发展
的最大弱项,这些年来,伴随外来经典名剧的引进,我们自己创作的
剧目也多了起来。《电影之歌》、《金沙》、《我为歌狂》、《日出》、《五
姑娘》、《天使不夜城》、《冰山上的来客》、《赤道雨》《天龙八部》
等等。在两三年时间冒出的这么多本土原创音乐剧,是以前所不可
比拟的。然而,原创剧目大多雷声大、雨点小,能收回成本的凤毛麟
角,大多数则是做得越多赔得越多,这既是创作力量薄弱的体现,也
多少反映了音乐剧市场与环境的不成熟。现今中国本土化,障碍很
多。比如创作环境、制作规范、人才配备、市场环境、文化积淀等
等,每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是音乐剧产业发展的障碍。这与国外成
熟的音乐剧环境相差甚远,我国很多原创音乐剧,投入巨大,但收效
不理想。但这必须是要走的一步,音乐剧才能慢慢在中国发展。
其实艺术创作的特性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
创作剧目不同于引进剧目,不应该去刻意计划安排,更不能拔苗助
长,国外成功的剧目往往不是安排和计划下的结果,而是在合适的
土壤下由灵感和机遇自然浇灌而成的。只要不断培育音乐剧的土壤,
好剧目自然会生长出来。
“必须先养好我们的羽翼,锻造做世界级音乐剧的制作和掌控
能力,才能做成中国式音乐剧。”张宇总结,先“借他山之石”,再生
产自己的东西,就像学习绘画一样,首先要描红临摹,先求平整、顺
通,再求形似、神似。
五、中国需不需要音乐剧
音乐剧在中国一向是一个争论颇多的话题,有人说音乐剧的引
进是几代人的梦想,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人则认为中国
戏曲博大精深,不需要国外引进音乐剧。
几年来音乐剧在中国走过的道路各有所向:有打算用国外音乐
剧模式表现中国题材的,有计划以完全中国乡土化原创音乐剧去进
攻百老汇的,这些都屡屡失败。然而许多人深深为国外音乐剧艺术
和商业上的成功,前仆后继地在这条多歧的道路上奔波。西方音乐
剧的一代宗师韦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近中国。
这是一件有争论的事,它意味着关注、碰撞和交流,这样的争论
不见得有结论,但却能丰富我们的眼界和识别能力。作为演出市场
上的音乐剧,无论外来也好,原创也好,只要得到观众的认可,自然
有其引进的合理必然性,但作为一项事业,一种产业的建设,确是需
要更多思量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