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

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83-322年)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即她的诗学。

她从哲学高度提炼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铸成了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

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断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较多地讨论了美的本质、诗人的灵感、审美主体“厄罗斯”以及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但它们就是“理念”论原则的推演,附属她的政治哲学,并且表现了她对荷马以来众多诗人及其优秀作品的敌视、排斥态度。

她的对话篇才华横溢、别具艺术风格,在西方文学史上颇有地位与影响,但就是并未构成一种总结艺术创作经验、自成严谨体系的美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艺术作为创制知识表现现实的存在,美学就是她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她与先哲们迥然不同,采取现实主义观点,探索希腊艺术的历史演变,剖析宏美的希腊艺术杰作,从中提炼美学范畴,总结艺术发展规律与创作原则,高度肯定艺术的社会功用,焕发出深刻的艺术哲学思想。

她的诗学,堪称为希腊古典文明中辉煌艺术成就的哲学概括。

结合她的知识论与伦理思想来探讨她的诗学,可以深化对她的美学理论包括一些有争论的问题的理解。

一、诗学的涵义亚里士多德并不热衷于只就是对美作抽象思辩,像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就是什么所作的玄理论辩。

希腊爱琴文明与古典文明中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耀射着迷人光彩,特别就是荷马史诗之后,希腊古典艺术绽开多样奇葩,希腊悲剧作为古典文明中的最高艺术形式,更以震慑人心的感染力,表现希腊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

希腊古典文明中丰盈壮美的艺术成果,吸引亚里士多德去总结希腊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思索艺术的本性,探究艺术美的意义与价值,创建系统的美学理论即诗学。

《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就是“论诗的技艺”(PoietikeTechne)。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

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

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

诗人创造艺术形象,不同于实用事物,只存在于作品之中。

诗即艺术创造。

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就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与意义。

而诗学就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

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

《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就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

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就是研究艺术的美学,与她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联系,就是她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诗学》成书在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就是她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

现存的文本就是她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或其门生的笔记,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

据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Laertius)记载,《诗学》共有两卷。

可惜第二卷已失传,第一卷中说到后面还要展开讨论喜剧,可能就在第二卷。

《诗学》与亚里士多德的其它著作遭到同样的命运,曾在地窖沉埋百余年,后经安德罗尼珂(Andronicus)整理、校订后,得以流传。

公元6世纪译成叙利亚文,10世纪译成阿拉伯文,现存最早的抄本就是拜占庭人在11世纪所抄的。

至文艺复兴时期,从15世纪末叶起,《诗学》对西欧文学与美学思想的影响愈益强烈,西欧古典主义美学与文学尤其将它奉为圭臬。

西方近代与现代的多种美学理论建构,也往往不能越过对它的研究,以不同态度与方式从中汲取思想养料。

现代西方研究《诗学》的著作不少,较有影响的就是:布乞儿(S、H、Butcher)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与艺术的理论》,毫斯(E、House)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厄尔斯(G、F、Else)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论证》等。

《诗学》有数种中文译本:傅东华先生译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天蓝先生译本(东北牡丹江书店,1948年);罗念生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本及1980年修订本);苗力田先生主持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书名为《论诗》的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最新的陈中梅先生的译注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有较详细的注释与解释有关术语及古希腊美学思想问题等的附录。

现存《诗学》共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三部分:(1)第一至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就是摹仿,据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2)第六至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与悲剧。

(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待人的一些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与方法。

《诗学》主要论述了三个艺术哲学问题:艺术的本性,悲剧的意义,艺术的功用。

它的美学思想可归结为三个要点:摹仿说,悲剧论,净化说。

二、摹仿说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开宗明义指出,在研究诗的种类、功能、成分、结构之前,首先要阐明关于诗的本性的首要原理,即艺术的本性就是摹仿。

她认为:史诗、悲剧、喜剧、酒神颂以及其它各种艺术,“都就是摹仿”,(1447a[,14-15])“摹仿处于活动中的人”,“摹仿出人的性格、情感与活动”。

(1448a[,1]、1447a[,26])“摹仿”的希腊词(mimesis)的含义,并不等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临摹、仿效。

它本有两重含义:一就是指表现或表象(representation);二就是通过英译的imitation,有外部现象摹本的意思。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说的摹仿,有技艺摹仿自然的宽泛含义,而在《诗学》中,它就是一个特定的美学范畴,指在“诗”这种创制技艺(艺术创作)中,表现人与人的生活。

(注:参阅陈中梅译注的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06-217页。

附录之(四)对摹仿一词的希腊文词源意义与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使用摹仿一词的不同含义,作了详细阐释。

)说艺术就是摹仿,在古代希腊能自然地容易被理解与接近。

英国美学史家鲍桑葵(B、Bosanquet,1848-1823年)说:希腊艺术可以称为“摹仿性”艺术,因为希腊艺术并无抽象的理想性,而就是以与谐、庄美、恬静的特征,艺术地再现生活,它包含着“审美真理”,铺平了通向“美学理论”的道路,“希腊的才华所描绘出的无限的全景就在摹仿性艺术,即再现性艺术的名目下,进入哲学家的视野”。

(注:鲍桑葵:《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8-23页。

)早先希腊的哲人们虽然已有论及艺术中的“摹仿”,但赋予不同的哲学意义与解释。

毕泰戈拉认为美就是对数的摹仿;赫拉克利特主张艺术摹仿自然的与谐即对立的统一;苏格拉底说绘画、雕像之类的艺术不但摹仿美的形象,而且可以借形象摹仿人的情感、性格。

柏拉图在《国家篇》第十卷中,详细论述了诗就是摹仿。

“摹仿”已就是同“分有”并提的哲学范畴。

在她瞧来,现实事物摹仿“理念”(或译相、形式、型),艺术作品又只就是摹仿现实事物的影象,就是用语言、韵律、曲调、色彩等摹仿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过就是制造影象,它同“理念”的真实存在、永恒真理,有双重的隔膜。

比如,木匠摹仿床的“型”制作木床,画家画的床又只就是摹仿木床的影象,不就是真实的存在。

从认知角度说,诗人、画家摹仿而生成的印象,只触及灵魂中的感觉与欲望这个低下部分,同把握“理念”的理性相距甚远。

柏拉图认为,艺术远离理念与理性,不仅无补于城邦治理与公民道德,而且会悖逆真与善,造成理性与情欲的冲突,败坏风习。

因此,在她设计的理想城邦中,荷马那样的杰出诗人一概被放逐。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知识论不同于柏拉图哲学,她对艺术的“摹仿”本性也有迥然相异的哲学理解。

在她瞧来,现实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就是真实存在,具有多样意义;诗摹仿人的活动,在作品中创制出艺术真实的存在;“摹仿”不只就是映现外在形象,更指表现人的本性与活动,显示人的这种“存在”的意义。

而且,“摹仿”就是求知活动,以形象方式获求真理,形成关于人的创制知识;艺术的“摹仿”并非只受感觉与欲望驱使,它凭借“实践智慧”洞察人生,把握生活的真谛。

因此,摹仿的艺术就是高尚的知识活动。

她展开论述摹仿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

希腊艺术摹仿希腊人的生活,摹仿的艺术本身又就是希腊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希腊的大量艺术作品表现希腊神话传说。

在哲学尚未提出理性神之前,古希腊的神人同形同性,希腊人的心目中,奥林匹斯诸神生活在尘世间,同人一样喜怒哀乐、妒忌争斗,同英雄、凡人交往,神实为人的升华,体现希腊人的理想、智慧与创造力。

神正就是对希腊人自身的摹仿。

早期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哲人塞诺芬尼(Xenophanes)早指出,神就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希罗多德指出:希腊神的名字从埃及传入,赫西奥德与荷马的作品,才把诸神的家世、名字、尊荣、技艺、外形教给希腊人。

(注:希罗多德《历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3-135页。

)可见,希腊诸神与英雄出现在远古口头文学创作中,就就是摹仿希腊人活动的艺术形象。

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更多艺术作品包括悲剧,已直接表现尘世社会生活。

亚里士多德用摹仿概括一切艺术的共同本性,有其深刻的涵义;艺术本源于摹仿;艺术以感性形象摹仿人的交往活动与精神生活;艺术形象同人的生活世界的事物原型有相似性,并不就是另寓它意的象征性表现。

她的论证很实在:对希腊艺术作品作切实分析,指出正就是摹仿的手段、对象与方式不同,产生并区分了不同种类的艺术。

摹仿手段指表现艺术形象的媒介,主要就是声音与形体动作、颜色与构形、语言与韵律等。

亚里士多德大体就三种手段说明了三大类艺术的发生。

(1)音乐与舞蹈。

音乐使用音调与节奏,舞蹈使用形体动作,摹仿人的情感或活动。

它们就是远古希腊人在劳作、祭神中最早产生的摹仿艺术。

亚里士多德尤其肯定并重视音乐的手段模仿人的性情,她在《政治学》中也指出:节奏与曲调摹仿愤怒与温与、勇敢与节制以及所有其它正反的情绪与品性,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同人心息息相通,会产生比普通快感更为崇高的体验。

(1340a[,1]-1340b[,17])(2)绘画与雕塑,即现代所说的造型艺术。

它们使用颜色与构形摹仿。

西欧原始人早有洞穴壁画的可观成就。

公元前19世纪希腊半岛居民制作的陶瓶上,已有花卉、动物、车马、人物的图画。

至希腊古典时期,神像画与人的肖像画达到较高水平,雕塑艺术成就相当高超。

梅隆(Myron)的“掷铁饼者”栩栩如生,菲迪阿斯(Phidias)的巴特农神庙塑像庄严静穆、飘逸凝重。

主要刻画神、人的雕塑就是当时造型艺术的主体,表现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也认为:颜色与构形可通过对人物的视觉印象,表征其性情与品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