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
(一)转化率 (二)推广度 实际推广规模占应推广规模的百分比。 1、平均推广度 有效推广期内各年推广度的平均 2、群体推广度 成果群体中各成果推广度的平均值
(三)推广率 已推广的科技成果总数占总的成果项数 的百分比。 (四)推广指数 (五)平均推广速度=推广度/成果使用年 限
3、技术上限 不计成本而取得的每公顷最高产量。 4、三者的关系 ∆技术上限往往高于经济上限 ∆经济上限和技术上限之比较是每年每公顷 的物质产量,经济上限与成果分布之间的比 率是每年每公顷的增值
∆技术上限是提高成果分布的基础 ∆技术上限和经济上限反映潜在的生产能力, 成果分布反映实际的生产能力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形态
1、物化产品 2、技术性形态成果 3、技能和技巧 4、服务性知识产品
(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特点
1、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 2、一项投入,多方收益 3、当年投入,当年产出,一年投入多年产 出 4、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比优于其他科技投入 产出比
3、大众传播途径 4、农业技术市场 5、中试生产基地建设 成果产出单位与成果应用单位结合建立 中试基地,进行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成果 推广。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
1、经营服务方式 把物化形态与知识形态的技术商品结合 起来,一起转移给农民,将良种方法、良方 良药送到农民手中。 2、技术承包方式 3、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资料等服务 方式。
2、提高经济上限 (1)提高技术上限 (2)改善和提高本地服务条件 3、提高成果分布 (1)有效的推广服务 (2)有效的支农服务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构成要素
1、转化主体:转化机构和人员 2、转化客体:被转化的具体项目 3、转化受体:农村组织或农户 4、转化环境 5、转化手段 6、转化结果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
产出成果→扩散成果→采纳成果 成果产出系统(研究系统)→成果扩散系统 (推广系统) →成果采纳系统(生产系统) 第一阶段:基础理论转化为生产上可以利用 的硬件和软件 第二阶段:硬件和软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三阶段:科学技术转化为人的内在因素
4、建立技术与生产联合体 技术成果与生产联合,把知识形态的技 术商品转化为物化形态的技术商品,共担风 险、共沾利益的一种商品交换方式。 5、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
第四节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 制
一、科研、教学、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1、以推广项目为粘合剂的合作推广 2、以生产指标为主线的集团承包 3、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联合公关 4、推广部门建立技术依托单位 5、以聘请顾问为主的技术咨询服务
二、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
1、区域适应性 2、综合性及相关性 3、自然扩散性
第二节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概念及评价 指标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 (一)含义 1、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 科技成果的转移是指科技成果由某一领 域、行业、地区、国家向其他领域、行业、 地区、国家的移植。
(二)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
1、按研究的性质分 (1)基础性研究成果 以认识自然现象或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 而取得的成果。 (2)应用性研究成果 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新 品种等方面的成果
(3)开发性研究 解决应用性成果在不同条件下遇到的技 术难题。
(六)农业科技成果投资效益的形成过程 及其分配
1、三级效益的形成 技术效益→产品效益→经济效益 ∆三级效益的形成有严格的顺序性:不可逆 转;不可超越;不可替代。 2、三级效益的归属范畴 一级效益属科技范畴;二级效益属生产 范畴;三级效益属经济工作范畴。
3、三级效益的分配 一级效益为科技成果转化部门获得,表 现为推广成果,可受国家承认和奖励;二、 三级效益归属成果采用者或采用部门。 ∆各部门分享经济利益,唯独成果转化部门 不能从中获利,因此,成果转化部门创造的 是社会经济利益。
(六)新增总产值=新增单位产值﹡计算期 有效推广面积﹡0.7 0.7为经济效益计算中的缩值系数 (七)新增纯效益=新增总产值-新增生产费用 -推广费用 (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科技进步 率/农业总产值增长率
第三节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途径 和方式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 (1)转化系统是否健全,转化系统的管理 体制是否合理 (2)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是否脱节,反馈 回路是否畅通 (3)技术储备是否雄厚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1、农业开发研究 (1)联合股份型开发 (2)独立企业型开发 (3)综合基地型开发 (4)区域治理型开发
2、农业推广机构进行科技推广 (1)各级政府部门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服 务中心 (2)农业大中专院校的推广渠道 (3)农业科研单位的推广渠道
2、根据专业管理范围分类 (1)种植业成果 (2)林业成果 (3)畜牧业成果 (4)水产业成果 (5)副业成果
3、根据科技成果的职能作用分类 (1)具有经济职能作用的成果 (2)具有社会职能作用的成果 (3)具有认识职能作用的成果
4、根据表现形式和商品化难易程度分类 (1)物质形态成果 (2)技艺形态成果 (3)知识形态成果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 (1)依据市场需求信息,推广应用农业科 技成果 (2)建立健全农业推广体系,调动科研、 推广两方面积极性 (3)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 质
(4)增加投入,实行技、物、政三结合 (5)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大 社会服务,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功能 (6)制定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 法规
第十讲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式 第四节 第五节 农业科技成果的概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及评价指标 农业科技成果转高推广对象的成果分布
第一节 农业科技成果概述
一、农业科技成果的含义及分类 (一)农业科技成果的含义 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 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 学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 方法或方案
1、单一的技术服务型 2、专业技术经济实体 3、商业、企业化经济联合实体型
四、经营咨询、技术推广、经营服务三结 合的运行机制
∆服务内容综合化 ∆推广经营一体化 ∆技术与物资配套规范化 ∆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系列化
第五节 提高推广对象的成果分布
一、成果分布、经济上限、技术上限的概念 及其关系 1、成果分布 不同农民取得的实际成果的差异,可解 释为不同农民的成果分布不同。 2、经济上限 是指允许农民技能、经营方式和自然资 源存在着固有差别的情况下,取得的每年每 公顷增值的总值。
二、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在行政领导的干预下及物资供应部门的 支持下,实现技、政、物结合,科技与经济 相结合向农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领导是关键,专业技术人员是核心,物资 供应是保证。 ∆“三个系统”:领导决策指挥系统,专家 技术指导系统,物资供应服务系统。
三、政府、专业机构、民办机构三结合的 运行机制
2、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把技术成果由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 为现实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并通过农业生产大面 积的推广应用,产生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并形成 新的生产力的过程。 ∆狭义的转化: 科研单位在试验场、实验室条件下获得的应用 性、开发性科技成果,通过试验、示范、推广,被 农民认识、采纳、应用,使其在生产领域发挥作用, 形成生产能力并取得规模效益。
二、决定经济上限的因素
1、交通运输、农业服务 2、集镇 ∆物质生产的最高限度是由技术上限决定的, 农民每年每公顷的增值同他所在地方的经济 上限密切相关,同时也决定他在成果分布中 所处的地位。
三、提高技术上限、经济上限和成果分布 的途径
1、提高技术上限 (1)通过农业科学研究获得最高产量的技 术措施 (2)通过农田基本建设和改良土壤、改善 作物生长条件 (3)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 (4)有效的推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