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东客家迎老爷(专题片解说词)

粤东客家迎老爷(专题片解说词)

高小莉粤东客家迎老爷排仔村三山国王庙重光竣工庆典与迎老爷活动引子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汉族人中的一部分族群,为了躲避战乱纷争,从黄河两岸启程,跨过长江,辗转闽粤,最后在粤东扎根开枝散叶,成为广东的客家人。

在漫长的南迁过程中,客家人蕴育了自己的文化;在与原住民的交融中,客家人兼收并蓄适者生存。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除了保留汉民族原有的信仰之外,客家人还有一个特有的族群信仰神:三山国王。

客家人习惯把神尊称为“老爷”,“迎老爷”就是大型的迎神祭神活动。

上集2014年正月初八,粤东山区的揭西县五经富镇排仔村,迎来了一个盛大的节日——三山国王庙重光竣工庆典和迎老爷活动。

吉日年前已经定好,并广发喜帖,盛邀亲朋,出门在外的乡亲没有回家过年的,最迟也在活动前一天赶了回来。

这是村里前所未有的大喜事,无论多忙,无论多远,能回来就要回来。

我是排仔村人,在排仔村土生土长,对老家怀有深厚的感情。

听说要迎老爷,我取消了原先的计划,特意回老家过年。

村民们家家户户都做好了准备,猪头三牲,鱿鱼墨脯,果品糕点,喜炮香烛,还把亲朋好友都请了来,一起热闹热闹。

高小辉家。

年初八一大早,天还没亮,高小辉就大着嗓门把家人都叫醒,说是要赶早,拜老爷呢,不能拖拖拉拉的。

一边说,一边把供品搬上车。

他是个急性子,今天这样的大事,村里人人人都等急了,也难怪他迫不及待呢。

高小辉的妻子阿洋和大姐已经忙了好几天了,手工制作各种供品,准备好花篮,头天晚上两人还忙了个通宵,做好了108碗供斋。

下排公馆,中午大聚餐的地方。

“火头军”早就摆开了阵势,大铁锅支起来,灶火旺旺地烧起来,切菜的,剁肉的,炸豆腐的,掌勺的,几十号人忙得不亦乐乎。

粗略统计,中午的大聚餐上千人,大摆宴席100多台呢!天渐渐大亮了,云雾还在大掌山上缭绕,田野的菜花开得喜气洋洋。

咚咚锵,咚咚锵,村庄被乍然响起的锣鼓声敲醒,人们从巷子里陆续走出来,走向同一个目的地:老爷宫。

排仔村深藏在粤东大北山区的腹部,村前有800多米的大掌山,村后有蜿蜒不绝的丘陵,群山峻秀,土肥水美。

224省道傍村而过,40公里之内可达揭阳市区、揭西县城和梅州市,是潮汕平原潮(州)客(家)分界线的金三角地带,潮汕地区的客家村。

“客家人”是一支汉人,由中原南下在赣闽粤交界的广大山区避难,与原住民的畲族、瑶族、苗族、黎族……等南方百粤人相融,被这些原住民称为“客人”或“客家人”。

客家人南迁路线先到赣南,后转闽西,再下粤东,最后在粤东开枝散叶,发扬光大。

其历史迁移,从秦汉以来,大规模的至少有五次之多,都是战祸、遭受北方异族侵迫、或改朝换代,迫使汉人由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往长江流域以南避难及发展所形成的。

排仔村人姓高,现今有200多户,人口1000上下。

山长青,水长流,绿竹掩映中隐约着白墙灰瓦;菜花香,野果甜,诗意栖居里传承着古训古风。

往上数几辈,大都是沾亲带故,抬头不见低头见,淳朴的民风伴随着暖暖的亲情,使这个小村庄远离喧嚣,陶然自得。

老爷宫说修就休,而且,很快就修起来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我很小的时候,村前小河边的老榕树下有个简易的老爷宫,只听大人们讲过一些故事,没有见人祭拜过。

后来扫四旧,老爷宫没有了,老榕树还在。

老爷宫从此在我的心里一直很神秘。

2012年的元宵节,高小辉在老家过的。

他虽然离开家乡在外打拼几十年,但是家乡观念依然很重,前些年还回乡建起了新房,有空就回老家住上一段。

也是这期间,村理事会的高礼松和几个乡亲来拜年,说起重修老爷宫一事。

村里的一些长辈早有此意,重修老爷宫已经是众望所归。

高小辉和妻子阿洋都是信佛之人,对这一类的善事很热心,如今自家的村子要重修老爷宫,当然是义不容辞了,当即表示以实际行动大力支持。

很快,重建老爷宫筹备组成立了,推举高小辉为组长,副组长是高利明、高劲松、高水财、高礼雄、高礼门,成员还有高礼松、高小青、高志忠、高礼胡、高炎君、高留资、高细粘、高志群等。

倡议一出,一呼百应,在家的,出门的,年长的,年少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群情踊跃,争先恐后。

按照计划,老爷宫还在原来的老地方,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青山下,流水旁,前有山塘水,侧有古榕树,一大片空地为广场,将陆续建起篮球场等设施,使之逐渐成为村文化体育中心。

通过一年的发动筹集,资金到位,用地落实,2013年春节后正式动工。

到了年底,老爷宫建好,工程基本完工,择定良辰吉日,只盼着大年初八请神迎老爷。

在粤东的潮汕、梅州、惠州一带,有正月里“迎老爷”的民俗。

这里的人把神称为“老爷”,“迎老爷”就是“迎神”。

那么,这“老爷”又是何方神圣?简要地说,是客家人的守护神三山国王。

哪三山?明山、巾山和独山,地处潮州府揭阳县霖田都河婆墟(即今天的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

传说宋昺帝当年在潮州被元兵追迫,危急关头,三位黑、白、红脸的壮士从天而降,神武非常,杀退了元兵,救出昺帝。

昺帝称奇,待要上前问明壮士姓名并致谢,三位壮士忽然没了踪影,抬头看去,只见不远处出现颜色呈黑白红三色的三座大山,昺帝以为是山神所化,于是封三位壮士为“三山国王”。

现存文献中最早使用“三山国王”一词,并把三山国王传说系统化的是元代任翰林国史院编修的江西庐陵人刘希孟,写了《潮州路明贶三山国王庙记》,明初被载入《永乐大典》。

所谓“明贶庙”是三山国王庙的尊称,“明贶”二字是宋太宗敕封三神为国王时所赐的庙额名称,相传隋朝不知年份的二月廿五日,“有神三人,出于巾山”,它“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是无形象的“界石之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客家人的守护神三山国王已经拟人化,形象仿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大王仿刘备是白脸,二王仿关公是红脸,三王仿张飞是黑脸。

有三山国王庙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或者曾经有客家人居住。

可以说,三山国王是保一方平安的地方神,是族群的信仰神,“迎老爷”通常在正月里,把“老爷”请出宫,用轿子抬起在村里巡游,队伍浩浩荡荡,由标旗、彩景、醒狮、歌舞、大锣鼓、潮乐队各个并不固定的部分组成。

规模可大可小,根据各个村庄的实力、人员等灵活变动。

重要不在规模大小,对于排仔村而言,这有着承先启后开创先河的非凡意义。

老一辈回忆,村里虽然有过老爷宫,但是从来没有“迎老爷”活动。

村子小,人不多,大型的活动从来都是到别的村去看。

如今,有实力有能力大张旗鼓地“迎老爷”,家家户户广邀亲朋,周边村寨民众也来沾沾喜气福气,除了热闹热闹,还展示了新风貌新气象,真是大快人心啊!锣鼓响,唢呐吹,鞭炮噼里啪啦地闹着。

村民们挑着拎着,陆续向老爷宫聚集;应邀而来的亲戚朋友涌向广场,握手问候,互道祝福,真个是人人见喜,个个笑逐颜开啊!老爷宫前供案摆开,各家各户把备好的各类供品摆上,三牲糕点,米酒香烛,鲜花果品,荤素齐全,最前列的是108碗供斋,精致小巧,五彩缤纷。

这一天,所有人都是老爷的信徒,心怀虔诚,诚惶诚恐。

大锣鼓擂起来,乐曲奏起来,鞭炮响起来,醒狮舞起来,彩旗飘飘,锣鼓喧天,每一个人的心都是热乎乎的,充满期待和喜悦。

终于,新塑的老爷迎来了,入庙端坐,众人齐刷刷跪落庙前,三叩九拜,虔诚祷祝。

下集历史上,揭西县隶属潮州府管辖,深受潮汕文化影响。

但是,因为地处潮汕平原的边缘,与客家人聚居地梅州相邻,加之祖上从福建客家地方迁来,保留着本族群明显的客家文化印记,形成了独特的“半山客”文化特点,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理论上讲,“半山客”一词专指潮汕地区的客家人。

排仔村也属于“半山客”地域范围,人们大都能掌握潮州话和客家话两种语言。

大型活动的鼓乐队,用的是潮州大锣鼓和潮乐队,套路和风格传承传统,潮味十足。

这次打锣鼓的老师傅陈进权已是古稀之年,鼓槌一举,山呼海啸,威风不减当年。

再听那潮乐,曲韵悠扬,很是入耳,尤其是唢呐吹得行云流水不同凡响,演奏者名叫吕崇真,在乡间久负盛名。

陈进权和吕崇真都是我小学时代的音乐老师,这个陈江锣鼓队的领头陈运安,还是我小学的同学。

陈江村与我们村隔江相望,我记得我在陈江小学念书的时候,陈江村就已经有锣鼓队了,有大事好事,锣鼓一响,后头总是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小孩。

终于轮到女鼓手上场。

这女鼓手名叫陈小凤,是陈进权的徒弟,长得伶俐,眉清目秀,听鼓声,看架势,深得师傅真传,起落之间,干脆利落,英姿飒爽。

香烧过了,老爷拜过了,乡亲们慢慢收拾停当,东西拿回家安置好,就要赶去大聚餐了。

远山云雾缭绕,近处田野葱茏,桃花在笑,绿竹在摇曳,锣鼓声,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一下一下,落在村庄的屋顶上,落在村后的山脊上,落在春天的田野上,落在人们快乐激动的心坎上!尽情地欢呼吧,今年是个好运年!尽情地欢唱吧,今天是个好日子!午餐,全村村民和外来亲朋齐聚公馆,济济一堂。

一场乡村盛宴,在青山绿水间,在早春的菜花香中,无比和谐,无比欢喜。

下午的第一个节目是舞狮表演。

舞狮在客家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地方有狮班,逢上大型的节庆,一定要有舞狮才热闹吉祥。

跟其他文艺活动不同,舞狮有着浓烈的尚武色彩,那扛起狮头,在高桩上跳跃腾跨虎虎生风的人,必定是练过武功的。

传统的表演节目有“梅花桩”、“采青”等,舞得好不好看,高桩表演是不是惊险刺激,就要看狮班的本事了。

请的狮班来自五华县,名号是“五华荣兴龙狮队”,打头的师傅叫陈国荣。

据说,这个龙狮队很有名气,在很多地方表演过。

下午2点,迎老爷开始。

巡游队伍排列整齐,醒狮、标旗、彩景、花篮、大锣鼓、潮乐队准备妥当,三位国王依次请出,主礼人一声令下,巡游队伍慢慢启动,大锣鼓轰隆隆地敲着,唢呐滴滴哒哒地吹起,家家户户在老爷经过的时候放鞭炮,点香烛,看热闹的人聚拢来,声势浩大。

抬老爷由宗族里的壮丁轮流抬,谁先谁后都是安排好的,井然有序。

据说,抬了老爷能够一年好运,顺风顺水,全家平安,所以,每个人只是抬一会就换人,不在时间长短,不在次序先后,有份抬一抬,就皆大欢喜了。

夜幕降临,天地空蒙,今夜的排仔村被点亮了,沸腾了。

戏台早就搭好,广场上密密麻麻聚满了人,锣鼓热烈地擂响,高音喇叭传出的歌声回响缭绕,唱大戏,放烟花,精彩节目即将上演。

来的不仅是排仔村的人,还有周围村庄的乡亲,难得一见的喜事,人越多越热闹,越好。

大戏连演两个晚上,请的是揭西戏剧艺术团,唱的是山歌剧,除了传统的“排八仙”,“请太子”,正剧第一晚是《鸳鸯被》,第二晚是《善恶有报》,主题是民众喜闻乐的见才子佳人、惩恶扬善,十分迎合大众的审美。

从来没有一件事情,像重建老爷宫这样凝聚人心;从来没有一个活动,像迎老爷一样皆大欢喜。

盛世丰年,再不用颠沛流离;人心向善,彰显的是薪火相传的好家风好民风。

现代社会,越来越信息化,商品化,传统的人情世故越来越远。

艰苦奋斗为的是什么?努力拼搏为的是什么?年青一代离开村庄,为心中的理想,为自我的价值,为年迈的父母为年幼的孩子都能过上好日子,忍辱负重呕心沥血,经历越多人世冷暖,越是思念故土的温情;见过越多江湖险恶,越是留恋家乡的淳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