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操人才观的文化解读

曹操人才观的文化解读

江Vo1.11Jun."JOURNALOFJIANGSUTEACHERSUNIVERSITYOFTECHNOLOGY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No.32005年6月第11卷第3期2005曹操人才观的文化解读蒋苏苓(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213022)!!!!收稿日期:2005-04-23;修回日期:2005-05-08作者简介:蒋苏苓(1965-),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

摘要:从文化视角解读一代枭雄曹操的人才观。

通过剖析曹操的人才观与时代文化特征间的关系,把握曹操人才观与时代观、发展观、功业观的内在统一,探究曹操人才观的独到与人才经营的成功,并依据现代人才管理理念揭示曹操人才观内蕴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曹操;人才观;唯才是举;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K235.07;C96文献标识码:A三国时期,群雄并起,中原征伐不断,曹操以其雄才大略纵横乱世。

他鲜活的个性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他不同凡响的用人之术、带兵之策和治国之道,铸造出曹魏一统北方的辉煌。

曹操以他独到的人才观识人用人育人,在雄浑慷慨的政治军事作为中引发人们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文化反思。

一、曹操人才观形成的多元文化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支配地位的是儒家君子型人才观。

孔子所倡导的“礼”的核心便为孝悌,推而广之,于国家社稷即是忠君爱国,忠是孝的扩张。

就君臣关系而言,往往强调君主应该享受的权力和人臣应该尽到的义务,这为巩固封建集权统治提供了思想依据。

秦汉建立的高度集中的封建政权,出于特定的历史需要,强有力地抑制社会思想的自由。

西汉董仲舒糅合儒家政治伦理学说与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将各种封建伦理关系纲常化、固定化、绝对化,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法则[1];他对原始儒学的改造为汉武帝接纳,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原则使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成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思想和道德规范。

两汉儒学,在天命这一虚假的前提下编织起礼教的密网,从根本上削弱了人的个体意识和创造精神。

东汉末年君弱臣强,诸侯尾大不掉,权臣常常有废立之心,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已权威尽失,威风丧尽。

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社会动乱宣告了儒学的“不周世用”,战乱与割据打破了帝国的一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体制,两汉统治者苦心经营近400年,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在汉末战火兵燹中崩塌。

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社会无序、文化失范的情况下,不自觉地发生巨变。

社会动荡造成的道德观念的变异、文化行为的悖论和价值尺度的失衡,都表明传统文化进入了不可遏制的转型期,这一状况的出现为新的思想观念的产生和流行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人们的社会文化行为也超越了儒学伦理的规范,独立特行和突出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价值、表现个性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

美国学者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书中说:“整个三国时代,是英雄豪杰风流人物浮沉起伏的期间。

因为战事连亘不断,皇帝威信又名实俱亡,很多舞台上的角色,已不受道德上的约束,于是趋利赴势。

他们自述胸襟怀抱,慷慨真切,全无腐儒气味,做起事业也是畅快淋漓。

”曹操就具有这样一种敢说敢为、放浪不羁的通脱作风,“宁我负天下人”便是曹操紧扣时代脉搏形成的一种文化价值观。

纵观历史演进形态,汉代儒学在分裂时代已失去了它正统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不可能再起到巩固皇权和凝固人心的作用,儒家君子型人才观也不为时世所用。

一些不被儒家所接受和容忍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准则借助社会无序和文化失范的特殊背景应运而生。

东汉末年,礼崩乐坏,各路英雄在东汉帝国瓦解的废墟上问鼎逐鹿,智士能人渴望择明主而侍,并愿意竭尽智能有所作为。

魏晋玄学的兴起,由汉代的宇宙论转向思辨深邃的本体论,推动了背弃儒教、提倡老庄的社会思潮,是对两汉儒学的一种革命。

人们不愿再把个人看作社会的附属品,不愿意把依附于封建国家或君王视为个人必然的义务,个性意识和个性精神得到张扬,强调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并要求社会对此给予充分尊重。

建安时期的有才之士大都奉行“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原则,君臣相得则合,君臣不睦则离。

君和臣是一种相互选择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否得以长期维系,不是取决于一方,而是取决于双方。

陈琳曾经三易其主,不仅三个主子对他没有成见,社会舆论也没有过多地指责他。

毕竟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已经改变,促使人们对社会进行深入思考,对那些与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格格不入的社会文化行为,从一个或多个新的角度给予审视和评价,价值尺度同样也就因人而异。

汉末儒学的解构与转型,为曹操构建迥异于两汉的全新的人才观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何况曹操出身宦官之家,血统低贱,加上时代风气的影响,很少受传统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束缚。

曹操敢于舍弃和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和人才观,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视角来审时度势,认为在“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2]的时代,将倾的汉室已不可能复兴,果断地“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以超凡的胆识提出“唯才是用”的人才标准,大胆地识人用人育人,一步步从政治边缘走到政治中心,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

汉代大一统王朝及其社会文化的特点,汉末社会的频繁变迁,士人群体的分化与儒教对士人作用的懈怠,都激荡起曹操变革的豪情。

曹操顺应时势,认识到建立功业需要人才,国力强盛依靠人才,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国力竞争也是人才竞争。

为实现霸业,他蔑视儒家僵化的教条,以独特的人才观赢得了北方的统一。

二、曹操人才观的核心价值取向1.文治武功,提升自我曹操胸怀壮志,抱负远大,善于把握社会趋势,不断地修炼自己,提升自我。

他“外定武功,内修文学”,孙盛在《异同杂语》中讲曹操年轻时:“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

”这为曹操后来成为卓越的军事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魏书》还称赏曹操自作兵书,并命多人誊写,分赠给诸将。

事实上,曹操一生曾写下10余万言的军事著作。

在实战中,曹操也特别重视作战计谋的运用,提出“诡诈为首”的作战原则,常能临机决策,变化多端,诱敌致胜,转弱为强。

虎将典韦、猛将徐晃纷纷来归,臣服于曹操这样的军事奇才,并为他出生入死,攻城掠地,打造曹魏江山。

以文才论,曹操父子与“建安七子”开一代“建安风骨”;曹操的四言诗是《诗经》以后四言诗的绝佳作品,《短歌行》、《蒿里行》、《观沧海》等均为文学史上传诵千古的名篇;鲁迅说曹文清峻、通脱,是“改革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自具特色。

因此,魏国聚集了一批有抱负、有作为、有影响的文人,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人生最大的理想和追求。

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

曹操御军30余年,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3]无可否认,曹操以他非凡的眼光、聪慧的头脑、过人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各方面奋发图强,勇于革新,锐意进取,卓越的文治武功赋予曹操与众不同的魅力,怀藏奇才的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来,也以此巩固了曹魏的基业。

2.唯才是举,广纳贤才东汉末年,皇帝昏懦,大权旁落,因此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形成三分天下。

这是人的因素,并不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重演[4]。

从历史来蒋苏苓:曹操人才观的文化解读第3期69看,贤臣遇明君,能够施展才能,建功立业;而明君得贤臣,国家可兴,功业可成。

曹操一生曾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

他鄙视儒道,以无畏的气魄和胆识,把德行、门第、名节等选才标准搁置一旁。

建安十五年春天颁发《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5]首次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

显而易见,曹操尊重人才,讲究实际,注重从才华、能力等方面考察和提拔人才。

不苟求,不求全责备,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种气度和自信,也是他在道德原则和利益原则相冲突时的一种变通。

国家动荡,很多活跃于风口浪尖上的有识有才之士,已不受传统道德束缚,朝秦暮楚,趋炎附势,为实现特殊时代的人生价值他们勇往直前,不能因为他们品行的短缺而废置不用。

曹操把人无完人、才重一技、用人所长的人才理念发挥到了极至。

曹操手下的谋士武将除了本族的之外,基本上都不是什么大氏族豪强,像张辽、庞徳、郭嘉、荀彧等人都是出身小官吏或者小地主。

曹操也不绝对排斥贵族,像李典、许褚等人,出身贵族,曹操也重用他们。

曹操对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也非常重视[6],就连远在匈奴的蔡文姬,曹操仰慕其才华,不惜重金赎还中原。

特别在曹操晚年,重用与自己意见相左而非常有才华的司马懿,以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曹操成功地实践了唯才是举的人才观。

3.知人善任,人尽其才作为领导者,用人和容人是高超的权谋艺术。

曹操在用人上总能坚持仁者用其仁、智者用其智、武将任其勇、文职尽其能的观念,既善用人力又善纳人言,择人任势,最大限度地用人所长,表现出精湛的权谋艺术[7]。

如合肥之战,曹操安排了张辽、乐进、李典素不相睦的三人出战。

曹操巧用三人性格的差异,有意利用他们的不和睦互相牵制,防止一人说话大家通过而贸然决策导致失败;到了危急时刻,一道指令促成他们精诚团结,形成最佳作战结构。

曹操利用对三人性格与能力的了解,知人善任,赢得了一场重要的战争。

乱世争天下,人才之争非比寻常。

成大事者为天下计,以大局为重,胸襟宽大,给予人才充分的尊重,是得人才的最佳策略,也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必需的用人理念。

官渡之战曹军大获全胜后,发现一批许昌和军中将士暗中写给袁绍的书信,分明有“暗通”之嫌。

面对书信,曹操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并下令将所有书信付之一炬,一概不再追究。

曹操以他的豁达大度稳定了军心,防止了人才的流失,更赢得了将士的忠心和天下人的响应,冀州就有很多郡都举城前来投降。

领导者高瞻远瞩,才会有胸襟、有度量,才能识人用人,并根据人才所长优化组合,发挥最大的组合效应[8]。

4.锤炼人才,后继有人领导者处于集团金字塔的塔尖上,其行为直接影响到全局工作,关系重大。

因此,领导者必须抓大放小,集中精力抓大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因此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高明,并不只看他自身智商的高低,最重要的还在对人才的调控上。

曹操对待军国大事总能汲取众长,集思广益,择善而从。

他自己虽然机谋出众,但并不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可以说曹操所取得的每一次重大成功,都是他能虚心听取意见、集中集体智慧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