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根据我
国国情,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建国开始特
别是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
步。然而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
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
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
分和集体成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
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
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
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
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经济结构,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维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党的十
七届五中全会再次重申“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
制度,就必须既不能搞私有化,也不能搞单一公有制。
国有经济要起主导作用
基本经济制度不但要求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而且要求国有制经济起主导
作用。而要对经济起主导作用,国家应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使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影响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国有经济的作用是不是像资本主义制度那样,只能从
事私有企业不愿意经营的部门,补充私人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不足呢?不是的,在
社会主义经济中,国有经济的存在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巩
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国有经济就应
主要集中于能源、交通、通讯、金融、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
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这些行业和领域应该有“绝对的控制力”、“较优强
的控制力”,“国有资本要保持独资或绝对控股”或“有条件的相对控股”。这
些都是中央文件里规定了的。国有经济对这些部门保持控制力,是为了对国民经
济实行有计划的调控,以利于其持续稳定协调
正确改革国有垄断企业
私有化的主张者不仅要求国有经济完全退出竞争领域,他们还要求国有经济
退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他们动不动就把国有经济在这些
行业领域的控制和优势地位冠以“垄断行业”、“垄断企业”,不分青红皂白地
攻击国有企业利用政府行政权力进行垄断,把国有资本一概污蔑为官僚垄断资
本。有人主张垄断行业改革措施之一就是创造条件鼓励私有企业进入这些“垄断
行业”,这正是私有化主张者梦寐以求的。因为这些垄断行业一般都是高额利润
行业。应当明确,在有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战略性部门及自然垄断产业,问
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控制和垄断,而在于谁来控制和垄断。一般说来,这些特
殊部门和行业,由公有制企业经营要比私有制企业经营能更好地体现国家的战略
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
当然,国有垄断企业也应该进行改革,行政性垄断的弊病是应当革除的。革
除的办法与一般国企改革没有太大的差别,就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公司
化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健全法制和监管制度,等等。
恢复企业利润上缴国库,调整高管薪酬待遇,杜绝市场化改革以来国企利益部门
化私利化的弊端,是当前国企收入分配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焦点。另外,还有一个
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使之成为真正代表劳动者权益的机构。如果职工
真正有权监督国企重组,像吉林通钢那样的悲惨事情也不会发生了。
私有经济要扬善抑恶
私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有其地位,应当充分肯定包
括私有经济在内的非公经济对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应创造条件使其
得到发展。但是,私营经济具有两面性,即除了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积极一面外,
还具有剥削性的消极一面。这后一面在初级阶段是容许的,但它应当受到社会的
约束。对于剥削和追逐私利这一本质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后果,如劳资纠纷、两
极分化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不可不察,不可不研究。
针对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客观存在的两面性,除了引导它们在适当的行业
合法经营、健康发展外,还要对其不合法不健康经营的行为进行限制,对其经营
的领域进行节制,如不允许控制重要命脉部门,不允许进入垄断部门,这些部门
天然是高利润部门,而且关系国家和公众利益,应当由公有制经济来承担,不能
让私人资本来发财,扩大贫富差距,推进两极分化。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
山还有节制资本的口号呢,何况社会主义。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
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两个方面决定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决定了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规定了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实现
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
多种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依然落后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这就需要在公有制
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
服务。 在走向 21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重大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要以“三
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在对待所有制形式问题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把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都可以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关于国有经济的作用,理论界有不少论述,其中有一种观点值得注意和研
究。这种观点把国有经济的社会责任分为两种,一是帮助政府调控经济,一是
保证社会公平的经济基础。前一个作用普遍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和现代资本主
义市场经济国家,而后一个作用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所独有的。按照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国有经济有助于政府调控经济,但是一
些发达国家的私有化实践证明,即使垄断性的基础产业实行了私有化,国有经
济的比重下降到了10%以下,政府照样可以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
策和商业手段等有效地调控经济。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则是高度私有化的
经济和以私有制为主的混合经济解决不了的老大难问题。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中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发挥其主导作用,理应包括保
障、实现和发展社会公平的内容和标准,需要发挥好国有经济保障社会公平的
重要职能。因此,那些对于保障社会公平非常重要的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
也应该认为是“重要”的国有资产,要力争搞好。
基于国有经济负有为保障社会公平提供经济基础的社会责任,国家要保障
在公益服务、基础设施、重要产业的有效投资,并不排斥为解决就业问题在劳
动密集领域进行多种形式的投资和运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应坚持“有进有
退”的原则,保障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在
稳定和增加就业、保障社会福利和提供公共服务上的作用,增强国家进行收入
再分配和转移支付的经济实力。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国有经济的数
量底线,不能以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化的“国际经验”为依据。确定国有经济的
比重,应当考虑到保障、实现和发展社会公平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革除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所以,在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要发挥好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
大。在谈到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时,人们一般会想到城乡差距扩大、地区发展
不平衡加剧、行业垄断、腐败、公共产品供应不均、再分配调节滞后等等。在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时,人们往往从分配领域本身着手,特别是
从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等再分配领域着手,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公共福利
等手段,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这些措施是完全必要的,需要加大力度继续做
好。但是,仅仅就分配谈分配,仅仅从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着手调整收入差距是
远远不够的,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收入差距扩大问题。还需要从所有制结构、从
财产制度上直面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强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来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遏制收入差距扩大,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