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内容提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称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

该小说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形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作为那个时代美国青少年代表的作品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在面临从童年到成年转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孤寂与失落、苦闷与彷徨,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模型为理论框架,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研究霍尔顿的人格结构,解析本篇小说主人公作为灵魂守望者的形象。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一、引言《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称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

小说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用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初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厌倦人生、逃学三日、寻求理想的一段心路历程。

在书中,霍尔顿自述了其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近三天的经历与感受,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揭示了二战后美国社会成人世界的虚伪和庸俗、杂乱和肮脏,因此霍尔顿发出了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呐喊。

该小说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诸多美国批评家与青少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后被列为美国中学生和大学生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亦被誉为“二战后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

①很多年来,文学批评界对这部小说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文学评论家曾从象征主义、成才主题、叙事艺术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对主人公霍尔顿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主人公霍尔顿,这个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年仅十六岁的少年,竟然身负四次被学校开除的记录,并且毫无悔改之意。

在第四次被逐出学校后,因害怕父母的责骂,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市①Harold Bloom. Bloom’s modern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 J. 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C]. Pamela Hunt Steinl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Postwar American Fable. New York: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 89.中心游荡了一天两夜,在这其间吸烟、酗酒甚至嫖妓。

国内有学者对该作品中的俚语进行频率分析,数据显示,“Hell”使用了265次,“Goddamn”使用了245次,“Dam”使用了123次,“Bastard”使用了63次。

①因此,有的批评家把霍尔顿与颓废、庸俗、叛逆或危害青少年行为相联系,《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曾一度被某些学校和图书馆列为禁书。

然而,评论界也不乏对霍尔顿人物形象的高度赞赏。

有的评论家认为霍尔顿生动展现了青少年的成长烦恼,“反映的是生活本身,亦如今天我们所了解的生活”,②有的学者认为“霍尔顿曾经是,也一直是,一种文化偶像”。

③本文拟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重新解读这部经典之作,研究霍尔顿的人格结构,解析其灵魂守望者的形象特征。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结构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既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著名的心理学家,又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主要以无意识、梦、幻想、欲望等人类精神活动为研究对象,其理论与观点早已超越心理学的范畴,成了一种理解人的动机、人格和精神活动的科学,并在文学、艺术、美学、哲学、教育学等西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分为早、晚两个时期。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人格学说是其最有影响的分支之一。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把人的思想分为两个方面:意识和无意识。

他认为,“精神析的第一个令人不愉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至于意识的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④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指我们意识之外的情感、思想、欲望和回忆。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我们即使不知道无意识的潜在影响,它仍然会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经验。

弗洛伊德早期的人格学说,我们可以称为“二部人格结构说”。

①详见李雪平《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风格,载《名作欣赏》,2009年第21期,第88页。

②Freedman Carl. Memories of Holden Caulfield and of Miss Greenwood[J]. Southern Review, 2003, p. 401-417.③Lisa Privitera. Holden’s irony in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J]. Explicator, 2008, p. 203-206.④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86. 转引自王伊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探微》,载《美中教育评论》2005年第4期,第77 - 81页.在晚期,弗洛伊德不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而且还在潜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人格学说作出了修正。

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和本我》一书中对“二部人格结构说”作了修改,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

其中,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

其中超我又分为两个部分:一,自我理想包括良好行为的规则和标准,其中这些行为包括父母或其他权威人士所赞同的。

遵守这些规则将会给人带来自豪感、价值和成就。

二,良知包括父母和社会所认为的一些不好的信息。

这些行为往往被禁止,并会导致不良后果,惩罚或内疚和悔恨的感情。

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自我总是试图调和这对相互冲突的力量。

在正常情况下,这三部分是统一的,相互协调的。

当三者失去平衡发生冲突时,即导致精神病症和人格异常。

①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与个性很大程度上是人们难以意识到的心理力量的体现。

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结构模型理论分析霍尔顿的人格特征,即霍尔顿的本我、自我、超我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内在矛盾。

通过对霍尔顿心理层次的解读,探究发现其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解析其希望作为灵魂守望者美好愿望的真正原因。

三、霍尔顿的三重人格结构分析十六岁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出身于中产阶级的富裕子弟,他厌倦了到处充斥着“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集团”②的信息的学校,在五门考试中只有英语获及格,即将经历被三所学校开除后的又一次开除。

在与室友打架之后,霍尔顿不愿回家面对父母的责骂,因此在离开潘西中学后,霍尔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市中心游荡了两天一夜,他出没于旅馆、酒吧、公园和博物馆等地方,曾经吸烟、酗酒甚至嫖娼,也曾好心的向两个修女捐了十块钱。

在亲身经历、目睹了成人社会中的虚情假意和虚伪冷漠之后,他告①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②塞林格著《麦田里的守望者》,胡本傲译,广州出版社,2007年。

诉妹妹自己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并打算做一个聋哑人去西部谋生。

他渴望人性的纯真却未果,于是充满了苦闷与彷徨,以至于最后精神崩溃,被送进了一家进疗养院。

该小说就是他在精神病院对精神病医生追述自己四十多个小时的所见、所为与所思。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三重人格理论,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自我总是试图调和这对相互冲突的力量。

在正常情况下,这三部分是统一的,相互协调的。

但当本我、自我和超我失去平衡,自我无力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就会出现精神病症和人格异常。

小说中霍尔顿精神的崩溃正是由于被压抑了的本我的强大力量冲破了自我调节的防线,以及超我在扭曲的现实社会价值观中的迷失。

“本我是个人存在的原动力,同时又是毁灭个人存在的潜伏力量;它在人的心理开始活动前,是一种积极推进心理活动的原动力,但人的心理一旦发动起来,如果任本我继续住在,人的心理就势必使整个机体陷入重重困难,甚至导致自我毁灭。

”①小说中霍尔顿在身上不断聚集着本我力量,但是却被畸形地压抑着,找不到可以发泄的路径,最终导致其精神全面崩溃。

本我的主要组成力量是力比多(或称性力),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俄狄浦斯情结”②,通过对母亲的依恋来发泄个体中的本我情欲。

而在霍尔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是不敏感的,或说是淡漠的,尤其在弟弟艾里死去后,霍尔顿的母亲对他更是漠不关心。

霍尔顿曾经拿隔壁宿舍邋遢而遭人讨厌的阿克莱逗笑取乐,他把自己的红色猎人帽的鸭舌拉下来遮住自己的眼睛,用沙哑的声音说道:“亲爱的妈妈,这儿的一切怎么都这样黑啊”,并吁求“亲爱的妈妈,把你的手给我吧。

你干吗不把你的手给我呢!”③此处,霍尔顿把令他厌烦不已的阿克莱当作“妈妈”,可见霍尔顿内心对母爱的渴望。

对母亲依恋,却得不到回应,于是霍尔顿在成长的过程中情欲发泄的一个路径被堵死了。

在青少年时期的霍尔顿也想通过爱情来实现本我的能量的发泄,但他的女友萨利虽然漂亮却庸俗不堪,最喜欢看一些有明星主演的既枯燥又乏味的戏,令他①详见王克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述评》,载《理论月刊》1986年第2期,第52-55页。

②详见单静《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载《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年第12期,第68-69页。

③塞林格著《麦田里的守望者》,胡本傲译,广州出版社,2007年。

心生厌恶;出于苦闷他稀里糊涂的答应电梯工毛里斯叫来了妓女,但面对坐在自己怀里的妓女孙妮,他没有动情,却只有沮丧。

因此,通过爱情发泄情欲的方式也失败了。

霍尔顿对妹妹菲比的特别喜爱,一方面是由于妹妹菲比是纯真儿童的代表,是霍尔顿作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想保护的人群,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他的“恋母”无门、“恋爱”无果,他对妹妹特别的浓厚的爱是依据本我行动的“快乐原则”在无意识中对本我情欲的发泄。

然而,被外界不断压抑的本我能量的不断累积决定了仅这一种发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霍尔顿几次琢磨着“湖水冻严以来,那些野鸭到底上哪儿去了?是不是有人开了辆卡车来,捉住他们把他们送到动物园里去,或者究竟是它们自己飞走了?”①此处,霍尔顿把自己看成是一只野鸭,而冻严的湖水是他内心深处本我情欲能量的无力发泄状态的缩影,而鸭鸭被捉或自己飞走的猜想是他始终不断地在思考被压抑的本我到底该去寻求怎样的发泄方式的体现。

最终,内心渴望纯真的强大的情欲得不到释放,自我的调节机制被压抑了的本我能量冲垮,霍尔顿精神全面崩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