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主要理论流派述评 摘 要 心理咨询是一门正在兴起并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新学科。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咨询已同找医生看病一样普通,它是现代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心理调节手段。如何通过心理咨询来促进和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基于自己对心理实质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咨询方法。心理咨询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心理学为实践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一门正在兴起并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新学科。
关键词:流派 精神分析 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
所谓心理咨询,是指在创设一定心理气氛的条件下,应用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通过语言、文字及其它有关手段,对咨询对象的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认识、情感和意向发生变化,以促其心理健康的活动。心理咨询是本世纪初随着心理测验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开始是以测验为手段对智力进行咨询,其后又以测验为手段扩展到对人格和职业选择进行咨询。30年代以后,随着心理治疗的兴起,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相结合而蓬勃发展起来。现时在西方社会,心理咨询已同找医生看病一样普通。各行各业以至日常生活都贯穿着心理咨询活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普遍地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思想观念的问题,心理上的旧平衡也日益受到冲击,不少人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焦虑和心理障碍。面对这一状况,不论是为了消除心理障碍,或者是对精神疾病防患于未然,或者是为了提高人的适应能力,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心理咨询都必然成为现代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心理调节手段。 心理咨询的目标是促进和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使人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别人,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现实生活,能够积极乐观地向着正确的生活目标奋进。如何通过心理咨询来实现这一目标,由于各派学说对人的心理实质理解不同,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症结理解各异,因而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上各不相同。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影响较大的有三个派别,即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现仅对三个派别的咨询理论与方法略作述评。 一、精神分析学说及其疏导疗法 弗洛伊德是一名精神病专家,心理治疗是从他开始的。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强调疾病的生物、理化的致病原因,力图找到机体上的器质性病变,主要依靠躯体治疗,弗洛伊德异军突起,提出了精神创伤是引起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主张用精神分析方法来发掘病人被压抑到潜意识内的心理矛盾以治好病人。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纯粹靠医药、手术和物理方法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束缚,开创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现代医学模式的新途径。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如下: 1.潜意识与压抑理论: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潜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法律,而被排斥和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但意识却因必须顾及社会风俗、道德、法律等现实因素的制约,故常与潜意识对立,使后者受到压抑,这是一切心理冲突及精神病的主要发病机理。 2.人格结构说: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精神状态视为一个系统,即人格。由伊特(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伊特是人先天具有的心理过程,其唯一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机体的紧张以获得满足和快乐;超我是内化了的社会价值和道德理想,竭力约束伊特的盲目冲动;自我介乎二者之间,负责理智地调节伊特、超我和外界三者的关系。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便是人格的三个部分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结果。当自我能很好地平衡三者关系时,人格便处于正常状态。当自我失去对伊特和超我的控制时,人就会产生各种焦虑。为了防止焦虑,自我便发展出种种无意识防御机制,如压抑、投射、反向作用、升华等,以帮助人缓和内心矛盾冲突。如果一个人不能适时地消除焦虑,就会产生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病。 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是设法把神经病人或精神病人压抑在潜意识中的矛盾诱发出来,使患者有所领悟,从而消除心理障碍,它主要采取以下手段: 1.自由联想:即让患者躺在舒适的躺椅上,在肌肉和情绪放松的状态下,无拘无束地把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或精神创伤叙述出来,从中发现与病情有关的心理因素。此法有赖于患者与治疗者的密切配合,治疗者可适时地施加暗示与诱导,最终目的是发掘出患者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致病情绪和矛盾冲突,以消除其心理病症。 2.梦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梦是被压抑于潜意中的本能欲望在人入睡时的显现。通过分析梦,我们可以认识人们在觉醒时不曾知晓的心理活动。不过,梦并不直接如实地显现人的这些无意识心理,梦往往以伪装的方式出现。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看到影响一个人,尤其是精神病人变态心理行为的“情结”所在。 3.阐释与自我了解:精神分析认为,在自由联想中,病人不愿说出的自己过去生活的某些方面,正是心理失常的症结之所在。故对病人应进行阐释和引导,使其对本身无意识的矛盾有所领悟,并理解阻力所代表的意义,引导其尽量克服困难,尽情倾诉,以恢复健康。 4.转移与移情:患者与治疗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治疗成败的关键。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把以前对待亲人的感情转移到治疗者身上,这种现象称为移情现象。治疗者根据患者情绪反应的性质,可以了解患者过去生活中的情绪经验,从而解除其情绪上的负担。 精神分析学派的治疗理论,由于把本能的冲动视为一切行为的动力,并把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视为致病的根源,因而忽视了产生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社会环境因素。同时,心理分析法耗时长久,而且缺乏实验验证,因此在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中的作用日益下降而让位于行为治疗。不过精神分析法能较全面地分析人格中的各种因素并重视疏导的方法,对心理咨询仍是有意义的。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行为疗法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心理这些主观的东西,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行为主义强调环境的作用,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环境所决定的,都是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华生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进行了模拟恐怖实验。他在原来很喜欢动物的幼儿伸手去玩弄可爱的小白兔时,在幼儿背后击锣发出巨响,引起恐怖反应,反复数次后,在小白兔与巨响间建立了条件反射。于是,当小白兔出现时,幼儿就恐惧、哭闹不安。进一步发现,儿童的这种反应发生了泛化,只要一接近别的白色有毛的动物或类似刺激物时,就会变得恐惧。据此华生认为,无论人的什么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习得的任何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加以消除,这就为行为的矫正奠定了基础。 本世纪20年代末,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条件反射所构成。精神障碍是一种特殊的获得性行为,许多精神症状的形成都是诱发焦虑的特殊环境条件与特殊行为反应相结合的产物。斯金纳用白鼠进行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在“斯金纳箱”中放有一根杠杆和一个食物盘,只要一揿压杠杆,就有食物落入食物盘中。实验时,把一只饥饿的白鼠放在箱中,开始时它乱跑着寻找食物,偶然揿压杠杆而获得食物,经过几次反复,就学会了揿压杠杆来获得食物的行为。由于食物的出现是对揿压动作的强化和奖励,故又称为“奖励性学习”。斯金纳还设计了一个“惩罚性学习”的实验:将“斯金纳箱”从中隔开,但在隔板上面可以通过,在箱子右侧的底部有电击装置,左侧则没有。把白鼠放进箱里右侧,它会因电击在箱右侧乱跑,最后学会一有电击就逃到箱里左侧去的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证明,行为是在奖励或惩罚的作用下形成的。 60年代发展起来的行为疗法就是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衍生出来的心理治疗技术。它认为变态行为和异常行为都是个体在过去生活经历中,通过条件反射,即学习而形成和固定下来的不良习惯或对普通情景的反常反应。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利用条件反射原理,通过奖励或惩罚的强化,设计某些特殊的情景和治疗程序,来消除和矫正患者的异常和变态行为。较常采用的行为疗法有以下几种: 1.系统脱敏法:这是一种利用对抗性条件反射原理,循序渐进地消除异常行为的一种方法。由精神病学家沃帕首创。他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猫关在笼中,每当食物出现引起猫的取食反应时,即对其施以强烈电击。多次实验后,猫便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反应,拒绝进食。这样,在食物出现时,猫便产生了饥而欲食和怕电击而退的对立反应。然后,沃帕用系统脱敏法进行治疗。首先,他在原来实验的笼外给猫食物,猫虽然有恐惧电击的反应,但终因食物的诱引而前去取食,此后多次重复,逐步回到原来的实验情境,只要不重复电击,也能将猫引回到笼中就食。 系统脱敏法主要用于治疗焦虑和恐怖症。沃帕提出了以下施治程序:(1)了解引起焦虑和恐惧的具体刺激情景;(2)将各种引起焦虑和恐惧反应的刺激由弱到强排成等级;(3)帮助患者学习一种与焦虑和恐惧反应相对立的松弛反应;(4)把松弛反应逐步地、有系统地伴随着由弱到强的焦虑刺激,使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发生对抗,从而抑制焦虑反应。 可见,系统脱敏法就是通过学习与原不良反应相对立的反应方式,从而建立起一种习惯于接触有害的不良刺激而不再敏感的正常行为的治疗方法。现在应用系统脱敏法消除运动员在比赛时的紧张情绪以及学生的考前焦虑是十分有效的。 2.厌恶疗法:又称惩罚消除法,是一种通过处罚手段引起的厌恶反应,去阻止和消退原有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其具体做法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而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多用于戒烟、禁酒、纠正同性恋等,也可用于治疗强迫症和恋物癖等。例如,为了消除酗酒的不良行为,可以在其酒兴正浓时给予不愉快的惩罚刺激,如使用催吐吗啡或电击等,使其造成对酗酒的厌恶。为了减轻患者在接受厌恶治疗时所承受的痛苦,可以运用“厌恶想象疗法”进行治疗,即让患者观看和想象该不良行为遭到惩罚时的痛苦情境。厌恶疗法的使用要依赖患者有心戒除不良行为的强烈动机,因此在运用厌恶疗法时,还应配合教育、宣传手段使患者志愿接受治疗。 3.条件操作法:又称奖励强化法,即当患者出现所期望的心理行为时,马上给予奖励,以增强适应性行为。 另外还有许多种治疗方法,如模仿法、生物反馈法、自我调整法等等。各种行为疗法的治疗原则和程序大致相同,主要施治过程是:确定异常行为作为治疗目标——找出其发生原因——决定具体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行为改变的情况,分别给予阳性强化(如表扬、奖励)或阴性强化(如批评、惩罚)——根据病情转变情况,调整治疗方法,巩固疗效。 目前,行为疗法已为绝大多数临床心理治疗专家和心理咨询人员所接受,成为心理治疗中占主导地位的方法。它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治疗的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具有异常行为的患者,也包括正常人的行为训练。 行为疗法的理论着眼于行为本身,忽视了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情感和意志的作用,因而有人怀疑行为疗法矫正了行为,是否人的心理也健康了。实际上,行为矫正是不能同人的心理因素分开的。故矫正行为也必须同时注意消除心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