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钢的合金化原理
但溶解后的影响不同:
强K形成元素溶解于弱K形成元素形成的
K中可提高其稳定性; 弱K形成元素溶解于强K形成元素形成的 K中可降低其稳定性; 强K形成元素优先夺C,优先形成。
三. 氮化物及硼化物 [自学内容]
四. 金属间化合物
合金钢中由于M之间以及M与Fe之间产生相互作用, 可能形成各种金属间化合物。保持金属的特点。 合金钢中比较重要的金属间化合物有: σ相(AB) 拉夫斯相(AB2) 有序相(AB3)
σ相
在高铬不锈钢、铬镍(锰)奥氏体不锈钢、耐热钢 及耐热合金中,都会出现σ相 ,伴随着σ相的析出, 钢和合金的塑性和韧性显著下降,脆性增加。 如Cr-Mn、Cr-Co、Mo-Mn等。
AB2
含钨,钼,铌和钛的复杂成分耐热钢和耐热合金中, 均存在AB2相,强化相。 如(W,Mo,Nb)(Fe,Ni,Mn,Cr)2 其组元A的原子直径和第二组元B的原子直径之比 为1.2/1 。
五. 合金钢的分类与编号
1. 钢的分类
按用途分类 工程结构钢 机械制造结构钢 工具钢(刃具钢、模具钢、量具钢) 特殊性能钢(不锈钢、耐热钢、耐磨钢、超强钢)
按金相组织分类 1)按平衡状态或退火状态的组织分: 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和莱氏体钢; 2)按正火组织分: P钢,B钢,M钢,A钢; 3)按加热冷却时有无相变和室温时的金相组织分: F钢,M钢,A钢和双相钢。
2. 非金属夹杂物对轴承钢疲劳寿命的影响
程度按刚玉、球状不变形夹杂、半塑性铝硅酸盐、 塑性硅酸盐、硫化物依次递减;
理想的情况是: 数量少、尺寸小、塑性好、 细条状、均匀分布
3. 生产中的意义
可以利用M扩大和缩小γ相区作用,获得单相组织,具 有特殊性能,在耐蚀钢和耐热钢中应用广泛。
合金元素对相图的影响,可以预测合金钢的组织与性能。
三. M对Fe - C相图的影响
1. 改变了奥氏体区的位置
锰含量及钼含量对铁碳相图奥氏体区的影响
2. 改变了共晶温度
扩大γ相区的元素 使A1,A3下降; 缩小γ相区的元素 使A1,A3升高。
2. K形成规律
K结构与M在周期表中位置有密切关系
强K形成元素形成的K比较稳定
其顺序为: Ti > Zr > Nb >V > W, Mo > Cr > Mn > Fe 各种K相对稳定性如下: MC →M2C →M6C →M23C6 → M7C3 →M3C (高----------------------------------低) K晶体点阵结构均不同于M的点阵结构 M + C →→ MxCy
2)rc/rM>0.59 ,间隙化合物 复杂密排结构,如Cr, Mn, Fe等与C形成的K: M23C6型 复杂立方,Cr, Mn形成的K:Cr23C6 M7 C3 型 复杂六方,Cr, Mn形成的K:Cr7C3, Mn7C3 M3C型 正交晶系,Fe形成的K:Fe3C
3)Fe-M-C形成的三元K M6C型 复杂立方,W、Mo的K: Fe3Mo3C, Fe4Mo2C, Fe3W3C, Fe4W2C。 M23C6型 复杂立方,W、Mo的K: Fe21Mo2C6,Fe21W2C6。
3. 合金钢
在化学成分上特别添加合金元素用以保证一定的生产和加 工工艺以及所要求的组织与性能的铁基合金。 M<5%时,称为低合金钢; M 5~10%,称为中合金钢; M>10%, 称为高合金钢; 不过这种划分并没有严格的规定。
4. 微合金元素与微合金化钢
微合金元素
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和B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 右(如B 0.001%,V 0.2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 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
2. 杂质元素
由冶炼时所用原材料以及冶炼方法和工艺操作等所带入钢 中的化学元素。 注意: 同一元素既可能作为合金元素又可能杂质,若属于前者, 则决定钢的组织与性能;若属于后者,则影响钢的质量。 如:当H,S,P等元素在钢中一般都为杂质元素,但当 其作为合金元素时:H—储氢合金; S—易切削钢;P—耐磨 钢。
按照M对Fe-M影响:
扩大γ相区 使A3降低,A4升高。一般为奥氏体形成元素。
缩小γ相区: 使A3升高,A4降低。一般为铁素体形成元素。
扩大γ相区
1)开启γ相区
分为两类:
Mn, Ni, Co 与 γ-Fe无限互溶.
开启γ 相区 示意图
Fe-Ni合金
2)扩大γ相区
有C,N,Cu等。如Fe-C相图,形成的扩大的γ相区, 构成了钢的热处理的基础。
§1.2 合金钢中的相组成
固溶体 化合物相
碳化物,氮化物, 硼化物金属间化合物相 非金属相 非金属夹杂物 游离态单质 如Pb,Cu,Be在钢中超过其溶解度。
一. 铁基固溶体
1. 置换(代位)固溶体 Ni, Co, Mn与γ-Fe形成无限固溶体。 Cr, V 与α-Fe形成无限固溶体。 其它置换原子与γ- Fe或α- Fe形成有限固溶体。 2. 间隙固溶体 间隙原子:B,C,N,O,H 间隙原子总是部分占据溶剂金属点阵的八面体或 四面体间隙; 均为有限固溶体。
五. 非金属相(非金属夹杂物)
1. 夹杂物的种类
氧化物 简单氧化物,如FeO、MnO、TiO2、SiO2 复杂氧化物,MgO ·Al2O3, CaO· 2O3等。 2A1 特点: 性脆易裂。这些氧化物在钢材轧锻以后,沿加 工方向呈链状分布。 硫化物: 钢中常见的有MnS、FeS。 特点: 高可塑性,热加工时沿加工方向强烈地伸长。 硅酸盐:成分复杂,是钢中常见的一种夹杂物。
当Mo>8.2%, W>12%, Ti>1.0%, V>4.5%, Si>8.5%, γ相区消失。
3. 改变了共析含碳量
所有合金元素均使S点左移。 提问:对组织与性能有何影响呢?
四. M元素或杂质元素溶入基体后,与晶体缺陷产生交互 作用,溶质原子在内界面缺陷区的浓度大大超过在基体 中的平均浓度,这种现象称晶界内吸附。 如 B, Zr, Ti, Nb, Mo, P, Sb, Re,C, N 等。
AB3
各组元之间尚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处于固溶 体到化合物的过渡状态。 有序无序转变温度较低,超过了就形成无序固溶 体, 如Ni3Fe, Ni3Mn等; 有序状态可保持高熔点,更接近金属间化合物, 如Ni3Al, Ni3Ti, Ni3Nb。 Ni3Al是典型的复杂成分的耐热钢和耐热合金中的 强化相 。
第一章 钢的合金化原理
主要内容
钢中的合金元素 合金钢中的相组成 (重点) 合金元素对相变的影响 (重点) 合金元素对钢的强韧性和工艺性能的影响
§1.1 钢中的合金元素
一. 几个概念
1. 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 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常用M 来表示) 如:B, C, N; Al, Si, P, S; Ti, V, Cr, Mn, Co, Ni, Cu; Y, Zr, Nb, Mo; W, Ta, La系。
微合金钢
二. M分类及Fe-M的类型
1. 合金元素M的分类
铁族金属——Co, Ni, Mn。 难熔金属——W, Mo, Nb, V, Cr. 轻金属——Ti, Al , Mg, Li 稀土金属——La,Ce和Nd等 贵金属元素——Au, Ag
按M与C的亲和力的大小分为: 碳化物形成元素:Ti, Zr, V, Nb, Cr, Mo, W, Mn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Cu, Ni, Co, Si, Al
各种K之间可以相互溶解 完全溶解 1)Ti, Zr, Nb, V, Ta的同类K之间可以溶解 (V, Nb)C;(Nb, V, Ta)C; 2)W与Mo的同类K之间; 3)Fe, Mn同类K之间, (Fe, Mn)3C 有限溶解 1)Fe3C中可以溶解一定量的Cr, Mo, W, V; 2)MC型中可溶解Mo,W,Cr,Mn;Fe几乎不 溶解 3)Cr23C6可以部分溶解Fe, Mo, W, Mn, V, Ni; 4)M2C型中可大量溶解Cr。
2. Fe-M二元相图的类型
同素异型转变
A3(910℃) A4(1390℃)
α-Fe ← ---- → γ –Fe ← ---- → δ -Fe
奥氏体形成元素: 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相;如 Mn, Ni, Co, C, N, Cu; 铁素体形成元素: 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α相。如:V,Nb, Ti 等。
合金元素M
平均含量小于1.5%时,只标元素。如:20MnVB: 0.20%C, <1.5%Mn, <0.2%V, 微量B; 平均含量在1.5-2.49%,2.50-3.49%…22.50-23.49 %…应相应地写为 2, 3,… , 23; 如 55Si2Mn: 0.55%C, 2%Si, <1.5% Mn 0Cr18Ni9Ti: <0.08%C, 18%Cr, 9%Ni, 少量Ti 注意: 铬轴承钢 含碳量不予标出,铬含量以千分之几表示。 GCr15; 低铬合金工具钢的铬的含量出用千分之几表示,但在其含 量之前加个“0’,例如 Cr06。
按化学成分分:碳素钢和合金钢; 按工艺特点分:铸钢, 渗碳钢, 易削钢等;
按质量等级分: 普通质量钢、优质钢、高级优质钢和特 级优质钢。
2. 合金钢的编号方法
含碳量C:一般以平均含碳量的万分之几来表示。 如 30CrMnA: 平均含碳量为0.30%; 60Si2Mn: 平均含碳量为0.60%。 注意: 不锈钢、耐热钢、高速钢等高合金钢,含碳量一般不予 标出;但如果几个钢的M%相同,C%不同,则用千分 之几表示C%。如0Cr13, 1Cr13, 2Cr13, 3Cr13, 4Cr13; 合金工具钢:当C>1.0%, 不标出;当C<1.0%, 用千 分之几标出, 如9Mn2V, 9Cr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