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方言类节目的优缺点论文.

电视方言类节目的优缺点论文.

电视方言类节目的优缺点论文
2019-04-26
近年来,方言类节目在各地方电视台纷纷兴起,大多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
果。在一片赞扬和肯定的声音背后,我们也不难听到社会各界对电视方言节目的
不同声音和意见。一些节目策划准备不足急于开播,质量问题和不良影响也逐渐
浮出水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在此,笔者试图对方言类节目的发展方向和
优化之道进行一些探讨。

一、电视方言类节目出现的必然性
电视方言节目是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以地方
语言为表达形式而推出的一类节目。继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之后,电视方
言节目逐步向全国各地蔓延并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湖南电视台的《越
策越开心》、《一家老小向前冲》、《故事会》、《红胖子哈哈秀》等节目不
但让观众津津乐道,同时也借由节目的高收视率捧红了主持人汪涵、马可以及本
土相声演员奇志、大兵;而广州电视台的粤语新闻《新闻日日睇》、杭州电视台
的《阿六头说新闻》、上海电视台的方言情景节目《老娘舅》、福州电视台的
《攀讲》等,这些节目的收视率都很喜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受众的收视取向也越发地多元化和专业化,电视
媒介已经进入了“窄播”时代,面对的目标受众也从原来的“大众”走向了“分
众”,进而再走向有着特定收视喜好的“小众”。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讲,集中精
力办好特色频道和特色栏目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诉求点上,方言类节
目作为电视市场细分的一个空缺,以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充分满足了地方观众的收
视需要。

此外,电视方言节目在内容上大多取材于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平民化的
节目内容为观众所喜闻乐见,易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和认同感;而富有地方特
色、个性鲜明的主持人更是以一种“邻家小妹”或“邻家大哥”的亲切形象,拉
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因此,电视方言节目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就在情理之中
了。

二、电视方言类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优化方略
电视方言节目发展到今天,引来了各界的质疑。观察几种不同意见,我们发
现目前电视方言节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可以从这些问题入手进行优化。

1.表达方式受到质疑,应予优化
语言文字工作者认为,方言不利于推广普通话,在方言类节目一出现时就被
质疑。其实,这只是个节目比例问题。也有语言学家认为,推广普通话和保存方
言并不对立。方言是地方生活方式、文化的重要载体。有些描述地方风俗、特
有文化现象的词语,只出现在该地的方言里。

保存方言不仅可以对当地特有的文化进行传承,还可以与海外乡亲拉近距
离。流行于闽南一带的闽南语更是因为相同的方言,让台湾同胞对大陆有着深刻
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加强两岸交流、密切两岸关系都起着很好的作用。福州
电视台的《攀讲》栏目通过福州广电集团的站――福州明珠网上线后,远在美
国、加拿大、澳洲的海外福州十邑乡亲通过网站点播就能收看到《攀讲》节目,
在海外福州乡亲聚居区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不少人还来电来函索要节目光盘资
料,甚至还要跟栏目组订制福州话节目内容。

此外,方言对于考证汉语史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就福州方言来讲,保留着
不少古汉语的一些语音和语调,是汉语历史变化的活化石。许多汉字读音的变
化,只有在方言里才能找到依据。如果方言消亡了,那么这种依据也就无从找寻,
我们的汉语就不易寻“根”了。因此,电视节目不仅要起到推广普通话的作用,
也要承担起保护方言的责任。在这点上,福州电视台《攀讲》栏目的特色板块
“福州好好玩”就在挖掘地域传统文化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
果。该板块重点介绍福州传统风味小吃、历史古迹、传统艺术形式,同时通过专
家讲述、观众参与、演绎再现等形式,对福州历史文化进行梳理,把历史掌故、
民间传说故事等搬上屏幕,使福州百姓倍感亲切,既拓展了节目内容,又很好地推
广传承了当地优秀的历史文化。

2.播报方式影响受众范围,应予优化
有研究者分析认为,方言节目活跃的地方一般是经济较发达、文化厚重、地
理自然条件优越、群众生活较富足的地方。恰恰是这些地方也都是外来人员大
量聚集生活的地区。方言节目对于这些新兴的城市新移民来说就有点显得格格
不入了。不难发现,方言节目的热心观众大部分是本地区的中老年观众,受教育
水平和文化程度偏低,无论是对社会的影响力还是对所投放广告商品的实际购买
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方言节目在照顾本地中老年观众的喜好之余,也可以从形
式和内容上再作点创新,多研究一下外来新移民的心理需求,通过加配规范汉字
字幕等形式,方便非方言群体的收视;甚至还可以开辟相关小栏目,结合普通话,
介绍本地俗语、俚语等方式,让外来新移民能够通过方言节目这个窗口和渠道更
好地了解他们生活的这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风俗,在潜移默化中使新移民形
成收视习惯,成为方言节目的另一群忠实观众。这样,方言节目的受众就会有一
定的扩大,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对广告商的吸引力也会加强。电视方言节目不能由
于语言障碍人为地设起文化交流的屏障,而应该通过有效地利用语言文化的吸引
力搭建一座文化和情感交流的桥梁。

3.方言节目要避免“三俗”
一些地方电视台的方言节目为了盲目追求高收视率,打着突出亲和力和原生
态的旗号,在内容和语言上以打“擦边球”和所谓的“出位”方式来赚取收视。
在这点上,笔者认为节目主创人员应该对方言节目有更加理性的思考,加强对节
目品格的提升。方言节目应该以通俗化为目标,但通俗并不等于不顾格调、良莠
不分地把一些落后、粗鲁、庸俗的内容搬上荧屏。方言节目的真正魅力应该在
于节目内容对百姓生活的真正贴近,对百姓心理的准确把握,并通过节目表达实
现与观众的共鸣。因此,要提高方言节目的品格和格调,应该始终牢记“方言是
壳,内容是核”的原则,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突出方言节目的文化品位,增
加文化内涵。苦练“内功”,真正做出让观众认可和喜爱的节目,弘扬当地优秀
的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节目质量,才是电视方言节目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在这方面,福州电视台的《攀讲》节目早有认识。长期以来,在很多人甚至
是福州本地人心目中普遍有一种“福州话很土,上不了台面”的心理印象。为了
改变这种观念,同时也为了提升节目的品位,《攀讲》节目组高立意策划、高起
点准备,开辟了一档方言娱乐竞技节目《福州话我最霸》――让福州话不仅可以
“攀讲”,还可以“秀”,可以表演。低门槛的参与方式点燃了大批年轻人的热
情,使节目收获了一批忠实的年轻观众。

4.方言节目形式要多样化
目前,我国各地的电视方言类节目,主要还是以新闻和娱乐两大节目类型为
主,以一两个方言主持人串场的形式贯穿节目始终。因此,电视方言节目的创作
者完全可以放开思路,尝试创作各种不同类型的节目。在这点上,福州电视台方
言节目《攀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攀讲》节目在创办之初,仅仅是一档以
新闻类为主、时长20分钟的小栏目,后来由于收视效果较好,栏目组对节目类型
和形态进行了尝试和创新,相继开辟了一系列小专栏,尝试不同类型的节目形
态。三年多来,《攀讲》推陈出新大小改版创新近百次。阅评专家和观众都说,
很少有节目能像《攀讲》这样总有“新花样”,而这些“新花样”正是《攀讲》
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法宝。经过几年的不断积累和努力,如今的《攀讲》节目已被
打造成为一档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的电视方言杂志类节目。除了每天平均六七
条由主持人穿针引线娓娓道来的社会新闻外,“攀讲馆”板块里市民嘉宾就热点
话题热烈争论;“社区故事汇”板块里社区居民自己来说身边大事小事新鲜
事;“福州好好玩”板块带领观众朋友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体味传统文化。如今
的《攀讲》栏目,各类民事纠纷、奇闻趣事、民风民俗、公益道德,几乎无所不
包。主题歌《齐来攀讲》,更是用浓郁的“虾油味”配上生动俏皮的动画,让节
目增色不少。

同时,《攀讲》还积极开展线上互动,开拓收视新群体。
通过资源互换,在人气旺盛的福州家园网上开通“攀讲”论坛,开通互动QQ
群,大家纷纷在论坛上发帖跟帖,热烈探讨福州话及福州话节目,甚至是福州的历
史传统、地域文化等,创下日点击量过万的纪录,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福州话
热。网上的“攀讲”论坛和电视上的《攀讲》节目相互推动,巩固了大量的年轻
观众,成为收视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电视方言节目不论是从社会大环境、媒体自身发展还是受众需求的角度来
说,都有着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方言节目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作
为电视工作者,我们应该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方言节目,创造性地改进和提高
方言节目的品位,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尝试开拓新类型。这样,我们的电视方言节
目才能得到健康发展,为广大的电视观众带来丰富和有益的荧屏享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