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摘 要】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织部分,在社会
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技能人才的素养和技能水平决定着
产品(服务)质量,笔者认为具有“核心职业素养、核心职业技能”
的“双核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应采取职业化育人环境、工学结合
项目化课程、典型化的教学内容、校企互动的教学方式、多元化评
价方式等教学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双核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为适应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2006年学院全面启动一体化教学改
革,经过几年的探索,确定了“双核培养、内涵发展”办学理念,
以培养具备良好的核心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的“双核型”高技
能人才为目标,打造学院的技能人才培养特色。笔者从教学角度围
绕“双核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如下思考、探讨。
1 “双核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概念阐述
1.1 核心职业素养:学生胜任职业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既是
基本的生存技能又是基本的发展技能,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自我提高、创新革新等能力和良
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健全人格等内容,因专业不同而各有侧
重。
1.2 核心职业技能:学生胜任职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能,指在
特定的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的技能[1],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工作工具的使用以及对工作材
料的认识和应用等技能,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
2 “双核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核心职业素养与核心职业技能培养在教学环节应该相互交融,在
教学环境、内容、方法、评价中融为一体。
2.1 建设“职业化”育人环境
学校的育人环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熏陶
和教化的作用,要大力建设利于学生成长的“职业化”学习环境。
第一,紧紧围绕职业素养教育来进行实训文化建设,开展工业文化
进课堂活动,以市场为导向主动与工业文化对接,将企业的质量、
安全、责任等要求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得到工业文化的熏陶和职业
素养的培养。第二,围绕职业技能培养进行实训环境建设,按照企
业生产流程科学布置实训设施设备,营造企业实境,采取企业化管
理模式,以员工标准要求学生,使其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
不断提升其职业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
2.2 开发“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
“项目化”课程即从“双核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工作任务
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
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2]。第一,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
分析,对实际工作任务进行提炼,以工作过程为向导来序化知识技
能,创设具体工作情境,建构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第二,遵循
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从本职业的基本工作内容入手,
逐步延伸至本专业的系统知识技能。第三,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围
绕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组合知识、技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学生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构建自己的综合能力。第四,以典型项
目为载体,让学生在综合化情境中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实现“工
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培养其“核心职业素养、核心职业技能”。
2.3 筛选“典型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根据行业、专业发展,围绕双核能力培养进行科学筛
选,体现职业“典型化”特性。第一,符合职业标准基本要求,教
学内容即紧密结合生产工作实际,又不脱离职业标准。第二,以岗
位需求为主体,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筛选专业知识、技能,形
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的教学内容体
系。第三,便于学生获得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终身
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四,提炼出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新材料,及时充实到各专业教学中,使教学内容紧跟社会经济、技
术发展的步伐。
2.4 “校企互动”的教学方式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培养
技能人才。第一,合理划分教学阶段,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轮流
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通过学校—企业—学校的循环交错学习,
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第二,学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
地,进行企业化管理,开展工学交替式学习,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
力。第三,聘请行业、企业管理专家、技术人员与学校骨干教师,
成立专业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在制定培养方案、编制教学大纲、
确定教学内容、开发专业教材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教学与生产有
效对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促进专业的健康发
展。
2.5 “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为了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应遵循需求性、发展性、合作性评
价原则,建立“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模式。第一,技能
人才的评价标准,应当强化市场标准,紧跟社会、企业的需要,结
合行业新发展,贴近企业实际,以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第二,
技能人才的评价范围应包括知识、技能、素养三个方面,涵盖校内
学习、企业实习等各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评价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
主线以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做到全
方位地评价。第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调动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规范学校评价,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评价体
系,用制度来规范教育教学活动。突出社会评价,通过毕业生评价、
企业评价、职业资格认证等多种形式,保证评估效果的客观性和科
学性。
总之,“双核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为
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和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自主地进行探索、
表达和发展,在实际行动中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素养,形成综
合职业能力,最终在社会生活、工作中会学习、会做事、会共处、
会生存。
参考文献:
[1] 杨黎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刍议[j].常州技师学院
学报.2010,(2):5.
[2]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