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解

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解

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解
创新管理体制,就是把政府的力量和民间的力量融合起来,使政府组织成为社会管理的主导力量,民间组织成为社会管理的有生力量;使官民相亲,朝野相和,同心协力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而奋斗。

一、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
古人云,官民相亲、其力断金,是讲和谐官民关系的重要性。

当前,和谐官民关系不仅是协调社会关系的突破口,而且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切入点。

可以这样说,完成社会管理的七大任务,都可以从和谐官民关系入手。

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和谐官民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和保持社会稳定仍然需要和谐官民关系。

因此,和谐官民关系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和谐官民关系呢?首先,坚定不移地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把管理转变为服务,或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其次,官员要树立“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从政观,切实为民众办好事、服好务;第三,和谐官民关系,要善于利用新媒体。

官员们要把新媒体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走群众路线的新模式。

中央领导的在线网谈,创造了网络时代领导接近群众的新载体、新形式。

各级领导还可以更进一步,在网上开微博,到网络基层听取网民的呼声,随时随地跨时空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这是新时期了解社情民意的多快好省途径;同时还可以在
网上和网友分享自己在执政中的难题和感受,取得网友的理解和支持。

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任务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七个方面。

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了社会管理的基础、关键和目的。

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是改善社会管理的基础;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是加强社会管理的关键;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是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指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现有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目标的活动和过程。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既是一种创新活动,也是一种创新过程。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在传统社会管理格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政的领导作用,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把它作为政府社会治理的合作伙伴。

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由于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政府的态度、姿态非常重要。

政府开放的态度和自信的姿态,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关健。

三、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主体
在创新的社会管理架构中,社会组织和人民大众,其地位像党委和政府一样,是社会管理体制的主体,而不是社会管理的客体或对象;其作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在创新的社会管理架构中,治理的对象是物不是人,在这里所有人和组织,都是治理的主体而不是治理的对象。

只有物和问题,才是社会管理的对象。

创新的社会管理体制之所以给力、有效,就是因为它用最优化的社会结构处理事物、解决问题。

人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参与作用。

在任何制度或结构中,制度或结构的优化都高于个人的优化。

但是这并不是说,个人的优化可以无足轻重。

因为,优化的个人是形成优化的团队、优化的组织和优化的制度的基础。

因此,在创新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与对政府素质的要求是同步的。

这种平行关系要求个人不要抱怨政府,政府也不要抱怨个人。

政府和个人,朝和野,只有相亲相和,和衷共济,才能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

《周礼》开宗明义地说:“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重温传统经典教导,对社会管理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目的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

结合新时代的新观念,我们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会更加厚重、更加平稳和更加有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