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问题分析
'中国
业偿付能力监管问题分析
一、中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背景与现状
偿付能力监管是现代保险业监管的核心。2003年,中国保监会实质性启动了偿付能力
监管制度体系建设
,颁布并实施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
规定》。到2007年底,基本搭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一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2008
年之后,该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又不断完善。2012年4月8日,保监会公布《中国第二代偿
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规划》。第二代制度体系将采用国际通行的“三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支柱”框架。其中,第一支柱:资本重组要求。即定量监管要求。第二支柱:风
险管理要求。主要是与偿付能力相关的定性监管要求。第三支柱:信息披露要求。主要是与
偿付能力相关的透明度监管要求。
二、现阶段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的主要问题
中国保险监管的历史较短,保险监管体系还不成熟,在理念、目标、思路以及监管
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尚待探索与处理的问题。对比欧美发达国家对保险业偿付能力的监管
体系,我国的监管体系还存在着如下不足。
(一)监管机构并未针对提供根本性解决措施
数据显示,2011 年,部分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较2011年初下降近60 个百分点,
为此,保监会督促保险公司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偿付能力水平,然而,保险公司的融资方式长
期以来仅限于股东增资、次级债等为数不多的几个渠道。由于股票市场近期的持续低迷,次
级债成为保险公司补充资本的主要途径。但显然,发行次级债是融资渠道不畅情况下的无奈
之举,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永久解决保险公司的资本问题。因此,保监会有必要研究建立更加
完善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为保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以下一些方面可以纳入考虑:提高次
级债募集和
的流动性;开放可转债、混合债等融资工具;开拓离岸市场等。
(二)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监管不够全面细化
1、现行监管体制缺乏对保险公司风险的全面分析
首先,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我国现行偿付能力制度体
系仅仅考察了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虽然承保风险是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主要风险,但
是除了承保风险,保险公司还面临着诸多其他风险因素,包括信用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
险、资产负债匹配风险等,在当今金融
不断改革波动的背景下,这些风险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愈发明显,已经变得不容
忽视。
再者,目前的监管模式使用的是固定的风险权重来计算最低偿付能力额度。这种方法固
然方便,但却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的构成。不利于监管机构对症下药,采取
准确的措施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2、现行监管体制对保险公司不同业务的监管区分不够
虽然我国现在对财险和寿险有不同的监管指标,但是,财险和寿险又可以分为诸多种类,
这些种类之间的风险水平也不甚相同。而目前我国并没有更加细化的监管方法,对风险的揭
示程度还有所欠缺,不利于从根本上分析是哪种业务影响了偿付能力。
3、监管体系并未区分不同风险等级的保险公司
首先,我国目前的监管体系采取的是统一的衡量与监管标准。但是,不同的保险公司有
不同的风险控制体系,那么,对于一些风控体系较强的保险公司来说,一视同仁的监管标准
可能意味着受限的资本使用,从而降低其资本利用率,损害其盈利性。在这种情况下,保监
会应考虑采取具体、细化的资本监管要求。即对于风控体系强的公司,对其资本监管的力度
可适当放松;对于风控体系较弱的公司,对其资本监管的力度应适当加强。
其次,根据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直接保险公司与再保
险公司关于偿付能力额度的监管有完全相同的标准。然而,二者在经营范围等方面存在显著
的差异,面临的偿付能力风险并不相同,所处的风险等级也有区别,因此,对直接保险公司
的偿付能力监管并不适用于再保险公司。
(三)监管指标的适用性和前瞻性不足
第一,我国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及指标的选取主要借鉴了美国保险监管信息系统(IRIS)。
但是,我国保险业与美国保险业差异巨大。美国有着相对成熟的保险市场,风控体系相对完
善,监管
相对丰富。而我国的保险业
尚在起步阶段。美国保险业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目前中国还不会遇到,因此,现
有的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对我国保险市场的适用性不足。
第二,我国的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是分析某一时点上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数量差异。偿付
能力监管指标的计算也同样是利用过去一个
期内保险公司的经营数据。因此,目前的监管体系是一种静态的监管体系,它并不能对
未来保险公司可能遇到的偿付能力风险作出预判,从而缺乏前瞻性和动态性。虽然在2007
年1月保监会出台了寿险公司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的编报规则,明确规定寿险公司必须测试
基本情景下和不利情景下的偿付能力额度。但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仍然可能忽视某些风险。
总体来说,其评估方法仍相对简单。
(四)保险公司信息披露机制尚不健全
我国目前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主要是为监管机构提供监管依据的,具有强制性和非公开
性的特征。除了这种信息披露方式之外,我国并没有相关法律对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进
行明确的阐述和规定。虽然我国有4家上市保险公司会向广大投资者披露信息,但是这四家
上市公司并不能反映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大多数中小保险公司的信息仍然难以为广大保
单持有人、市场投资者和其他参与者获得。保险业信息披露不充分对我国保险业发展有直接
的影响。广大市场参与者不能有效地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客观的分析评
价,使得市场这支重要的约束力量无处可施,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
碍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体制的发展与完善。
(五)缺乏行业
协助实施监管
我国目前的监管制度体系主要是由单一的监管机构—保监会进行监管。然而,完善有效
的监管体系也需要有行业组织的参与,独立、有权威的行业组织将发挥巨大的作用。行业组
织既能起到市场主体间联络、信息、技术咨询和共享服务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在某种
程度上独立充当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行业经营行为的仲裁者。监管机构应极力扶植此类半官
方的行业组织的出现和成熟,以行业的自律担负起监管的辅助作用。
(六)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力度不够
保险业的消费者群体,即保单持有人,与保险公司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消
费者属于弱势的一方。除此之外,保险公司的消费者非常分散,难以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力量
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监控。近年来保险公司利用信息不对称,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时有
发生,造成消费者群体对保险业的整体评价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额度大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因此,作为消费者的
监管代表,监管机构应不断加大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程度,有效促进保险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