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八讲:法治视野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第八讲:法治视野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中国选民的缺位
上级 服务
地方 政府
服务
征税 选举?
纳税人
民主缺位的后果
农民税费负担重 税费主要用于政府自我服务:
地方工程未必符合地方需要 政府内部消化,贫困地区铺张浪费 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完成上级指派任务,笼络上级官员
地方赋税有可能过低,不能维持必要的公 益事业。
中央集权控制模式及其局限性
中国如何防止地方政府滥用征税权?中央 限制地方征税权,打击地方“积极性”。 1994年分税制:划分中央税和地方税,但中 央仍然控制税收立法权和政策制定权,控 制地方税收的制定权、解释权、税目决定 权和税率调整权,地方仅负责税的征收。 事权和财权脱节: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相 对较大,但财政范围相对较小,“预算外” 和“制度外”等非税财政收入大规模上升。
中央有限的信息和资源
即使中央政令是合理的,也难以实施
2004年 “铁本事件”涉及规模浩大的违规工程, 但中央只是在征地全部完成且工程进行到相当 阶段后才得知,下令停工时已经造成巨大损失 2003年特大洪水,中央给安徽淮河流域的蓄洪 区提供4.1亿元救灾资金,被一些乡、村以虚报、 重报损失的方法截取、私留,挪用中央资金已 成普遍习惯,即使可能判处死刑。 乡村两级负债高达五、六千亿元,但中央担心 一旦承诺支付可能出现“天文数字”的虚报债 务
中央集权代表专制,和《独立宣言》相矛盾; 贵族制江河日下,民主制蒸蒸日上; 建立联邦制防止多数人暴政。
问题:如何打破孟德斯鸠定律,解决中国人口和 民主之间的矛盾?从人大到人大常委会?
权限划分标准:重要程度
中国根据重要程度界定中央与地方权限:
《立法法》第八条:中央立法权的保留; 中央立法权原则上不受限制; 法院管辖权划分:上级法院审查“重大”、“复杂”、 “疑难”案件。上级法院比下级法院水平更高?
拆除中央的制度性障碍
改革户籍制度:
各地正在陆续放松户籍限制,浙江和广东等省 将取消农业户口、统一城乡户籍 公安部尝试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 接进入土地市场,不需要经过征收而成为 国有土地。广东试验违反土地管理法? 取消选举法对农民政治权利的歧视(1/4条 款),保障农民(工)的结社自由。
为什么中央不能越俎代庖?
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意愿、信息和能力干 预地方决定。
意愿:中央政府本身并不受选民有效控制,不 能保证不主动侵害农民利益。 信息:中央不了解地方情况,不承受地方规定 的负担,不能及时发现地方侵权行为。 能力:中央资源有限,不能有效实施对农民有 利的政令。
中央不应干预必要的地方征税,否则无法 促进必要的公益事业。
中央造成的农民负担
户籍制度和迁徙权限制,就业和社会保障 土地管理制度限制集体所有权自由转让。 中央下达的地方任务增加地方财政压力:
每个乡镇必须具备乡镇企业,造成地方债务; 各类达标、评比、检查活动迫使地方招待,最 后摊派到群众上,大量吃喝“白条”拖垮私人 餐饮业;国家级贫困县拖欠5000张白条,80多 万 地方干部时间截为三段:1/3吃喝接待,1/3开 会和陪同检查考核,只有1/3用于正常工作。
联邦权力是最高的,州的措施不得“抵触”合 宪的联邦措施。以个人所得税为例。 马里兰州无权对联邦银行征税,因为征税可能 “摧毁”联邦银行。
为信任”州,因为州 的征税行为不受联邦的控制。 美国联邦体制:
中央和地方在人事和财政上完全独立,中央政 府不能控制或干预地方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 法过程。 惟一的中央控制:联邦司法保证地方法律规范 符合联邦宪法与合宪法律。
回复理性人的公共开支模式
选民
选择服务 选择纳税
纳税人
如何减轻农民税费负担?
民主责任制(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保证 决定税费的地方政府直接对当地选民负责, 否则不可能信任地方征税或收费行为,也 不可能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民主责任制的缺失导致权力—义务链条的 断裂,政府对社会施加负担和义务,但不 需要为此付出成本,而义务的承担者不能 决定自己身上的负担。
“信任”的制度基础
理性人模式:没有控制,就没有信任。
人民之所以“信任”政府征税,是因为他 们通过选举控制决定税收的立法机构。
在民主体制下,全国的选民信任中央政府 征税,地方的选民信任地方政府征税。
但是全国的选民不能信任地方政府对中央 机构征税,地方选民也不能信任中央征税, 除非保证税率平等。
民主与信任
征税
政府
选举
选民
为什么纳税?
服务
政府
纳税
纳税人
纳税人=选民
选举权和纳税义务相统一:以税换取公共服务。 纳税人之所以用自己的钱维持他们的政府,是因 为他们需要政府为他们做事情。“天下没有免费 的午餐”,公共服务的开支必须由受益者来承担。
纳税者作为选民决定交多少钱,以换取多少政府 服务。纳税者和选民必须是同一个实体,否则权 利和义务就发生脱节,征税权也就不可 “信任” 。 地方民主:纳税者=选民,防止政府横征暴敛的 制度保障。
联邦只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力,除此 以外是州的权力范围。
但联邦政府为了实现宪法所列举的 目标,国会有权制定“必要与合适 之法律”。 什么是国会可以制定的“必要与合 适之法律”。
“美国银行案”(1819年)
问题:地方(州)政府是否可对中央(联 邦)政府开设的银行征税? 联邦最高法院判决:
联邦权力有限,但是宽松解读“必要与合适” 条款,因而联邦有权开设银行。
法治视野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模式转变
纵向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
单一制:中央集权的原始统治模式 复合制:
邦联制:主权国家的集合体 联邦制:复合共和模式,美国宪法创造
孟德斯鸠定律
单一制背景下的国家规模与制度选择:
大国适合君主专制,小国适合民主。
民主与规模的悖论:代表性和决策成本相平衡;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统治成本最小化。 美国没有接受纯粹类型的模式,采取复合式。
中央税包括维护国家利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不适合 地方征管,具体包括国家安全、外交与中央国家机关运行,调整 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 地方财政承担本地政权机关所需支出,本地经济与事业发展所需 支出,由地税局征收。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由国税局 征收,增强政府总体征税功能。 地方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45%,加上中央返还和大量预算外和 制度外收入,大大超过中央。 中央仍控制地方税收的制定权、解释权、税目决定权和税率调整 权,地方主要负责征收。 地方税种税基不够宽、税源不够充足、收入不够稳定,大部分财 政收入仍来自中央转移支付。
取消农业税的困惑
入不敷出:某些农业大省将面临财政困难
农业税占省财政收入平均3%,但在黑龙江省超 过11%。 乡镇债务平均400-1000万元,村级负债100万元 精简乡镇机构?教育等公益事业仍需维持。
税费反弹:地方需要+挥霍浪费的压力
黄宗羲定律:中国历代苛捐杂税“积累莫返之 害”,农民负担暂时减轻,但反弹后更重。 1949年后七次机构改革:膨胀—精简—再膨胀
中央应该管什么?
保证中央制度、法律、政令本身不歧视或 损害农民利益,需要民主政治制衡。
完善地方选举和诉讼机制,允许并帮助地 方选民通过民主和法治管理自己。 逐步从主动的立法干预(撤消下级立法) 和行政干预(行政命令)转移到被动的司 法干预模式,建立司法审查制度,通过法 治的方式解决中央和地方法律冲突。
潜在假定:中央政府有能力、有义务纠正地方政 府的错误,地方民主的缺失导致对地方政府的不 信任。 中央集权的困惑:
中央不清楚地方需要,造成“一刀切”; 中央能力有限,无力控制地方保护主义或贸易歧视。
税收与地方民主
中国传统体制:中央集权垄断了税收立法权,地方财政收 入上缴中央。 1994年分税制:
拆除地方的制度性障碍
中央有义务通过制度消除地方政府对农民 权利的种种制度性障碍。
遏制地方保护主义,例如潮安果脯事件,南京 禁止运瓜拖拉机、三轮车进城的通知; 完善地方民主与法治,改善农村的政治和法治 生存环境;否则,农民仅剩下“上访”一条途 径,而上访几乎是一条“死路”。
为什么上访在中国如何普遍?为什么美国 没有“上访”?
建立法律规范审查制度
地方民主失效,中央司法干预:
“多数人暴政”:地方规定剥夺和损害当地少 数人的利益; “美国银行案”:地方政府对中央或其它地区 采取歧视性措施。
司法保障模式:中央干预的目的是防止地 方违反宪法为农民保障的宪法权利,而非 束缚地方自治能力。中央的作用是辅助性 的,主要在于纠正地方民主和法治所不能 解决的剩余问题。
分税制的问题:
税与民主
税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也是政府机器 的动力,是人民和政府交流的介质。 人民对税权的控制是
促发民主宪政的导火线,参照英美经验。 政府理性的关键保障。
人民主权的最终标志:如果人民不能控制税, 那么也不能控制其它命运,只有任由政府摆布
美国银行案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它 是在“邦联”的基础上建立的。 也就是说,各“邦”作为独立 的国家在先,而由“协议”成 立的统一的联邦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