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诗句【篇一:知青岁月诗句】1976年春节期间(元宵节前两日),双城县永胜公社永革青年点师生合影(前排中间二位是带队干部,张老师、魏老师)双丰渔樵(知青时代)左起:董玉珍、白金香、赵秀美、邵晓滨、赵振贤后排:白山、于志钦、柏文举、于洪汛、仲伟财、张晋东、毛鹏伟、王光全【知青岁月】诗一首一九七五年八月七日,下乡插队来到松花江边的双城县车家窝堡屯(双城县永胜公社永革大队),四十余年了。
近日,有位一同下乡知青召集大家一聚。
有感而发,作诗一首,其中所叙,乃当时真实写照也。
四十余年一瞬焉,回望广阔天地间,稚气儿女雄心志,修理地球欲换天。
(1)八月七日出征日,好友亲朋聚江边,九站码头挥泪别,(2)逆水行舟心惨然。
车家窝堡有新家,兄弟姐妹好年华,面孔生疏情却却,命运呼吸意已达。
清晨谷地把草薅,露水打衣似雨浇,蚊虫叮咬钻心痒,面颊双手皆是包。
烈日炎炎把锄挥,豆大汗珠溅泪飞,两臂酸痛手起泡,满头尘土脸黢黑。
闷热难耐三伏天,床褥潮湿卧不安,跳蚤臭虫轮番扰,田间歇息午梦酣。
秋收在望喜气洋,割地拉粮忙打场,年终核算还倒挂,(3)空忙半载心拔凉。
分配口粮三百六,连皮带壳四季粮,男女青年大锅饭,苞米碴粥充饥肠。
热菜热汤几曾呷,(呷、音xia)数月油腥不沾牙,冻菜拌盐咸与淡,滋味难辨五味杂。
严冬施威风似剑,整天飘雪日昏暗,顶风冒雪去刨粪,虎口震裂无数遍。
朔风搅雪柴难燃,屋壁挂霜夜难眠,蜷缩被窝心犹冷,梦里惊起透骨寒。
二月春风似剪刀,裁尽枯草与蓬蒿,飞沙肆虐眼难睁,刨砟待炊非一遭。
(4)(砟、音zha)春耕春播昼夜忙,点籽踩实为保墒,(5)祈雨补苗勤劳作,靠天吃饭太无常。
年复一年何时休,意志消磨无所求,返城扎根留与去,前途迷茫如梦游。
哈尔滨王光全(双丰渔樵)作于2016年8月7日赶写前诗,时间稍有仓促,今增删修改了几处,略觉得多了点韵味,增加了可读性。
苞米碴粥的“碴”字,经过反复查询,还是用‘’碴‘’字,其他写法都是俗字,不够准确。
“二月春风似剪刀”句,斟酌再三,还是借用古人熟句成语,这样更切时切地,读起来也更上口。
注:(1)修理地球的:当时对农民田间劳动的一种蔑称。
知青时代豪言壮语:“上山下乡,改天换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毛主席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2)九站轮渡码头:在哈尔滨市区松花江南岸,防洪纪念塔上游约一公里处。
(3)倒挂:(欠钱挂账)。
人民公社时期,以一个生产小队为经济核算单位。
每天出工干活有专人记名,收工以后,由记工员根据所完成工作量,记录某某人应得多少工分,农忙时,领工员(打头的,干农活的能手)一天工分是11分,其他好劳力10-9分,多数知青劳碌一天只能挣7-8个工分。
一年为一个核算周期,效益不好的生产队,一个工分也就是四、五分钱。
年底,所挣工分换算成人民币一定数额,经领取全年口粮和承担一些摊派费用之后,不足支付的话,所歉钱额计入下一年账目,这就叫“倒挂”。
(4)刨砟子:北方旱田多种植玉米、高粱。
收割后,留在地表的部分茎秆和土内根系称之谓砟子。
春耕之前需要根除,用撅头刨砟子,农民用砟子炊饭、取暖。
(5)播种季节,若是遇到连雨天播种机和马匹很难下地操作,为了赶抢农时,由人工刨坑点籽,然后,用脚稍微踩一下,以免天气干燥透风保住墒情(保持一定湿度,有利种子发芽)。
后一句“祈雨补苗”,庄稼苗出齐以后,有断苗情况(没有出苗,缺苗),要等到阴雨天,把多余的庄稼苗移栽到断苗的地方,确保所移栽秧苗成活。
【篇二:知青岁月诗句】油墨清香展示了知青岁月的千古绝唱新书翻阅叙述了知青年代的苦乐华章九一六,不能忘上山下乡掀大浪那时候我们风华正茂那时候我们激情奔放与憧憬与我们奔赴辽北乡村我们奔赴盘锦‘南大荒’广阔天地终身我们栉风沐雨我们顶雪披霜战天斗地屯耕劳作汗水与热血艰辛与刻骨铭心的经历坚韧不拔的知青品尚农民朴实对我们离家别亲热情关爱出手相帮在最艰难的日子里给了我们最坚实的臂膀我们和农民朝夕相处我们和农民互述衷肠我们交友我们结缘我们产生了情我们凝成了结魂牵梦萦永放芬芳十年知青路一代知青人我们在磨难中担当我们在艰苦中拼搏肩扛为国分忧贡献青春力量知青精神鼓舞我们奋发向上我们用我们的双手写下了共和国最厚重的一章特殊的年代造就了特殊的群体我们的歌声永远是那么高亢我们的心声永远荡气回肠今天我们欢聚一堂是母校给了我们的力量是广阔天地让我们终身难忘是知青情结让我们比邻探望是知青精神让我们百炼成钢当年我们青春年少如今我们白发苍苍我们留不住青春我们却留下了壮美的篇章我们留不住光阴我们却留下了知青的斗转星移大地升起了朝阳浓墨重彩心间激起了巨浪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知青精神永放光芒著书写传后人评传承千秋万代长让我们把这录放进心房永作收藏【篇三:知青岁月诗句】近来在华夏网上先后读了乔海燕、吴道平和悲歌相同题目的文章(诗)后,才想起今年是伟大领袖“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伟大号召发表四十周年。
虽然民间已有了些草根文章出笼,但官方迄今尚无纪念的动静。
这本不关我什么事,我既不是官员,亦非学者,连下乡知青也不是,只是个目睹了这一历史事件的一介村夫。
这么重大的历史坎坷,历经十多年,涉及千万人,让它悄悄地溜过去而不留点痕迹,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恰好近来读了几首有关知青题材的诗词,而这个坛子里老知青也不少,便想拼凑一篇,与爱好此道的同辈人(当然也与年轻朋友们)分享。
题目也套用几位网友的,图省事。
下面这首《古风》出自一位成都知青家长之手,但所叙却是邻家的事儿:清晨睡意尚朦胧,锣鼓震天响叮咚。
疑是邻居初嫁女,或为娶妇入家中。
噪音刺耳鸣不歇,下榻开门将情察。
但见巷内挤满人,纷纷议论小声说。
孟家有子小青年,榜上列名赴乡间。
今日聚众敲锣鼓,提醒响应要争先。
孟氏家长发言道,儿子仅读小学校。
如何能够算知青?此情实在非所料。
劝者声言你不明,知识多少并非凭。
因为号召太伟大,去否只须看年龄。
如此一连四昼夜,谁人能经此敲打?忆昔一九五八年,麻雀受惊也坠下。
同时还曾有扬言,对抗领袖罪无边。
父母生计在谁手?停业停产例有前。
茅屋卖力一穷户,本来畏官如畏虎。
事关全家死或生,此时岂敢再踌躇。
思想不通也要通,老小终于意见同。
开口答应去“申请”,人群响声立马空。
申请之后立即“准”,慰问勉励极诚恳。
既是革命又忠于,累加表扬称先进。
招呼等候未及月,领导群众来送别。
鞭炮声中戴红花,喝彩欢呼多热烈。
父母含笑送亲人,生活冷暖告谆谆。
归来进门颜色变,掩面饮泣泪沾巾。
邻家孟姓小青年,虽只是个小学毕业生,但年龄已届下放之线。
“因为号召太伟大”,街道组织便用锣鼓日夜“鼓励”之(五八年除四害灭麻雀行之有效之方法),直到小青年“主动”报名为止。
当年离城下放之时,每个知青都有自己的特写镜头。
有真主动如查建国之英雄决绝式,也有本诗所叙之孟小伙式。
剩下的统统归于另一式:随大流。
草树凝烟山色暮,门前细雨霏霏。
辛劳哪得问愁悲。
插秧筋骨断,垒坎土粘眉。
落户经年犹似梦,壮怀逐日灰飞。
《红楼》一部紧相随,可怜痴宝黛,闲赋菊和梅。
知青下放农村后,就得和农民一样,适应贫乏的物质生活与超强的体力劳动。
与农民们不同的是,知青们既然读了几年书,就有对文化知识和精神生活的追求。
按说《红楼梦》也应归入封资修之列,只因伟大领袖爱读,且推荐给许世友读五遍以上(可怜大老粗,也关风和月!),“糟粕”自然成了“精华”,故知青们才能公开读红,聊以解饥。
设若宝黛生在知青年代,也被“鼓励”下乡,恐怕不会“闲赋菊和梅”,而只能“勤操镰与锄”了。
倘黛玉身体允许,还可能参加“铁姑娘战斗队”,“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
对荣国府的少男少女来说,较为理想的下放去向是,按亲戚关系下放到京郊刘姥姥的生产队,应能得到些适当的照顾(巧姐的遭遇可资证明)。
下面四首七律总题为《怀旧吟草》,所叙生活对包括知青在内的所有文革过来人应不陌生。
纪念章九州钢铁铸神章,八亿都成恋物狂。
紧靠心胸恒祝愿,长随日月放光芒。
友朋联谊交珍爱,男女成亲供洞房。
更有痴迷真壮烈,针别皮肉血光光!幸亏五八年大炼钢铁,文革初铸神章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即便如此,据说连永久、飞鸽和凤凰等名牌紧俏自行车的原料也被挪用。
政治总是统帅生产,统帅一切。
诗中“痴迷壮烈”者,神州并非绝无仅有,笔者就听说过一例。
还有人梦中也能喊出“时代最强音”,且总能被外人听到,成为忠于领袖的明证。
露天电影呼朋引伴到郭庄,银幕高张打麦场。
三战情节词可背,八出样板耳能详。
爱瞧精彩星眸亮,惊见杀伐月魄藏。
男女青年何渐少?黑灯影里已双双。
三战指《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
“三战情节词可背,八出样板耳能详”真不是夸张。
可惜年轻人的高速大容量“硬盘”上都刻写了这么些东东。
“男女青年何渐少”?原因很简单:一方面电影千篇一律,无趣得很;另一方面,在正负电荷间的电磁力及距离越小引力愈大的万有引力双重作用下,银幕下的故事自然比银幕上精彩得多。
而“黑灯影”正好做掩护。
自留地应是承恩刘少奇,一家一块补年饥。
精耕细作情多寄,日近时亲影不离。
稻麦葱茏超社垄,土田肥沃胜公泥。
队中养病家玩命,私字当头狠狠批!这首诗不是在描写俺弯弯绕大叔和常富兄弟吗?其实,这并非富裕中农的专利,贫农雇农都一样。
食毕竟是天,而自留地里的食比天还要大。
“三年自然灾害”中活过来的人体会尤深。
农友十载荷锄记忆真,当年农友倍相亲。
同挥热汗浇黄土,竞唱秧歌入巧云。
半块粗馍双果腹,一则笑话两开心。
牧归野外逢凉雨,拥进羊群体共温。
“拥进羊群体共温”真乃生活之结晶。
下放牧区的知青们应有同样的生活体验。
这样的佳句只能在草根文学中见到。
或许难入学院派的法眼?李家有壮妇,泼辣远近传。
上山能伐木,下地可犁田。
走路快如风,轻挑百斤担。
膝下四女儿,企盼有一男。
肚里又添丁,生计日艰难。
奈何大寨工,有劲也枉然。
平生手脚勤,壮妇自盘算:做点小生意,贴补柴米盐。
谁料那年代,此举惹祸端。
定为坏份子,批斗没个完。
壮妇不服气,诘问坏何见?“投机倒把罪,外加不服管”。
话音未见落,身上挨皮鞭。
夜阑人已静,月儿上中天。
队里批斗会,持续战犹酣。
更有黑心者,使出杀手锏。
弯腰又捆绑,孕妇直呼天。
此情此景在,栗栗不忍观。
夜风呜呜泣,月光皎皎寒。
呜呼!自古民以食为天,是“社”是“资”有何干!天不祸人人自祸,令吾辗转苦难言!读此古风,令笔者忆起文革中发生在本大队的一桩惨事:一地主分子被民兵指挥部吊打三天,死后竟被老鼠吃掉眼睛,尸体惨不忍睹。
据说“罪行”是利用冬闲外出搞副业。
李家壮妇的故事若发生在计划生育年代,可就要“罪”加一等了。
《子女上调》(两首)一篮鲜果一篮糕,美酒两瓶烟几条。
步入朱门忙带笑,身临华室急弯腰。
尊颜乍见心犹悸,薄礼全收虑始消。
更喜明宵来赴宴,佳音速报慰儿焦。
昨日张罗费百银,今朝筹借备馐珍。
席间曲尽殷勤意,酒后聊酬款待人。
着墨歪斜如走蟹,挥毫点缀也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