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镀层的性能及电镀工艺
于电镀过程,电流密度存在一个最适宜范围。
电解液温度:
提高镀液温度利于生成较大的晶粒,镀层的 硬度、内应力和脆性以及抗拉强度降低;同时能 提高阴极和阳极电流效率,消除阳极钝化,增加 盐的溶解度和溶液导电能力,降低浓差极化和电 化学极化。但温度太高,会导致形成粗晶和孔隙 较多的镀层。 电解液的搅拌 : 有利于减少浓差极化,利于得到致 密的镀层,减少氢脆。
整平剂作用机理可表述:
(1) 在整个基底表面上金属电沉积过程是受电化学活 化控制(即电子传递步骤是速度控制步骤)的; (2) 整平剂能在基底电极表面发生吸附,并对电沉积 过程起阻化作用;
(3) 在整平过程中,吸附在表面上的整平剂分子是不 断消耗的,整平剂在基体表面的覆盖度不是出于平 衡状态,其在基底上的吸附过程受自身从本体供应 溶液向电极表面扩散步骤控制。 整平作用可以借助于微观表面上整平剂的局部差异 来说明。
添加剂选择原则: (1)在金属电沉积的电势范围内,添加剂能够在镀件表 面上发生吸附;
(2)添加剂在镀件表面的吸附对金属电沉积过程有适当 的阻化作用; (3)毒性小,不易挥发,在镀液中不发生化学变化。其 可能的分解产物对金属沉积过程不产生有害的影响 (4)不过分降低氢在阴极析出的超电势; (5)为了尽可能避免埋入镀层,其在镀件表面的脱附速 度应比新晶核生长速度要快; (6)添加剂的加入还不能对阳极过程造成不利的影响等
4.2
电镀
电镀是以被镀工件作为阴极浸入欲镀金属盐溶 液中,致使被镀金属离子在阴极表面上还原,从而 获得牢固结合的金属膜的一种表面加工方法。可能 的阳极反应是被镀金属的阳极溶解或氧气的析出 . 电镀时电解条件的控制: 使被镀金属的还原和阳极溶解具有相同的电流
效率,以保证镀液中被镀金属离子的浓度保持恒定。
基本历程:液相传质→前置转化→电荷传递→电结晶
4.2.1
镀层应具有的主要性能
镀层应具有的性能除化学稳定性和平整程度 与光洁度外,还包括镀层的机械性能,机械性能 包括: 镀层与基底金属的结合强度(力)、镀 层的硬度、内应力、耐磨性以及脆性等。
镀层与基底金属的结合强度:
金属镀层从单位表面积基底金属 (或中间镀层)上剥离 所需要的力,反映镀层的牢固程度。具有较强的结合 力是金属镀层的基本条件。 影响结合力的大小的因素:
由于微观表面上微峰和微谷的存在,整平剂在
电沉积过程中向“微峰”扩散的流量要大于向“微
谷”扩散的流量,所以“微峰”处获得的整平剂的 量要较“微谷”处的多,同时由于还原反应不能发 生在整平剂分子所覆盖的位置上,于是,“微峰” 处受到的阻化作用要较“微谷”处的大,使得金属
在电极表面“微峰”处电沉积的速度要小于“微谷”
化能的变化,甚至对能改变金属电沉积反应的机理;
表面活性物质对电沉积过程的影响除上述作 用外,还能对镀层起整平作用和光亮作用。 电镀层的平整程度和光洁度是评价镀层质量 的重要指标。
由于镀件不是理想平滑的,表面总存在或多 或少的突起(微峰)和凹陷部分(微谷),需要 在电镀过程中加入一些能够在微观不平整的镀件 表面获得平整表面的添加剂,这种添加剂被称为 整平剂。
电流密度影响镀层的结晶效果 电流波形对镀层的结晶组织、光亮、镀液的分散能力和 覆盖能力等都有影响.现在多使用脉冲电流 电极的形状、尺寸、位置影响镀层的分布效果 添加剂、导电盐、金属离子浓度等直接影响镀层的好坏 适当的温度可以提高溶液的导电性,促进阳极溶解, 提高阴极电流效率,减少针孔,降低镀层内应力等 加速溶液对流,降低阴极的浓差极化作用 清洁、平整的基件表面镀层效果越好 影响电流分布,位置定位等
表面状态 形 状
4.2.3
电镀生产工艺
电镀生产工艺流程一般包括镀前处理、电镀
和镀后处理三大步。
镀前处理:是获得良好镀层的前提。镀前处理
一般包括机械加工、酸洗、除油等步骤。
机械加工 :指用机械的方法,除去镀件表面的毛刺氧化物
层和其他机械杂质,使镀件表面光洁平整, 使镀层与整体
结合良好,防止毛刺的发生。对于复合镀层,每镀一种金 属均须先进行该处理。 电解抛光 : 将金属镀件放入腐蚀强度中等、浓度较高的电 解液中在较高温度下以较大的电流密度使金属在阳极溶解, 这样可除去镀件缺陷,得到一个洁净平整的表面 , 且镀层 与基体有较好的结合力,减少麻坑和空隙,使镀层耐蚀性 提高,但电解抛光不能代替机械抛光。
沉积金属原子和基底金属的本质,如果沉积层的生长 是基底结构的延续,或沉积金属进入基底金属的晶格 并形成合金,则结合力较大。
镀件表面状态。若镀件基底表面存在氧化物或钝化膜, 或镀液中的杂质在基底表面上发生吸附都会削弱镀层 与基底金属的结合强度。
硬度 镀层对外力所引起的局部表面形变的抵抗程度
硬度的大小与镀层的物质的种类、电镀过程中
镀层的致密性以及镀层的厚度等有关。镀层的硬度
与抗磨性、抗强度、柔韧性等均有一定的联系。通
常硬度大则抗磨损能力较强,但柔韧性较差
脆性
镀层受到压力至发生破裂之前的塑性变形的量度
如果镀层经受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形变而 不容易破裂,则这种镀层被称为柔韧的或不脆的;反 之,如果镀层受这些形变时容易破裂,则被称为是易 脆的。
内应力 指镀层(沉积层)内部的应变力。 内应力分为张应力和压应力,前者通常用正值 表示,后者常用负值表示。张应力是指基底反抗镀
层收缩的拉伸力,压应力是基底反抗镀层拉伸的收
缩力。
镍、铬和铁等沉积层张应力占优势;锌、铅和 镉等沉积层压应力占优势,但受沉积条件影响。 内应力对镀层的机械性能影响较大。 例如:当镀层的压应力大于镀层与基底之间的结合 力时,镀层将起泡或脱皮;当镀层的张应力大于镀 层的抗拉强度时,镀层将产生裂纹从而降低其抗腐 蚀性。
异色
7)氧化
由于产品长时间放置,或者镀层防氧化能力太差, 导致产品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反应,造成产品表 面锈蚀,发黑,严重的整体出现斑点等不良。
氧化
氧化
氧化
8)电镀毛刺 镀层表面出现密集的颗粒状或刺状不良,用手 套触摸有刮手套的感觉。
毛刺
4.1.5 金属电沉积过程中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
2.电镀生产工艺因素的影响 电镀工艺因素包括电流密度、温度、PH值、溶液 的搅拌等。
电流密度影响:
电流密度大,镀同样厚度的镀层所需时间短 ,可提 高生产效率 , 同时 , 电流密度大 , 形成的晶核数增加, 镀层结晶细而紧密,从而增加镀层的硬度、内应力和
脆性,但电流密度太大会出现枝状晶体和针孔等。对
是含硫化合物,如萘二磺酸、糖精、明胶、1,4-丁炔
二醇等.
溶剂具有的性能:(水、有机溶剂、熔融盐体系) 电解质在其中可溶;具有较高介电常数,使溶解的 电解质完全或大部分电离成离子 理想镀液具有的性能:
1.沉积金属离子阴极还原极化较大,获得晶粒 度小、致密,有良好附着力的镀层;
2.稳定且导电性好; 3.金属电沉积的速度较大,装载容量较大; 4.成本低,毒性小
第四章
金属的表面精饰
常见电镀不良的表现及图片
1)电镀气泡
别名:起泡 电镀工艺中产生的气泡。 它们往往是由表面缺陷或镀层下的气 体膨胀, 造成的表面破裂和缺陷。同时气泡也可能由电镀的附着 力不足造成,注意气泡和素材硬包的区别。
2)镀层烧焦
镀层粗糙,无光泽的现象,严重的刮手套,经常 由于局部电流过大所造成。
看法二:认为是光亮剂具有使不同晶面的生长速度
趋于一致的能力。
假设光亮剂分子能优先吸附在金属电结晶生长较快
的晶面上,且能对电沉积起阻化作用,导致镀件表
面不同位置的生长速度趋于一致,加上几何平整作
用,得到光亮的镀层。
需要指出:这两种增光机理都只能部分地解释实 验的事实,要成功地解释增光作用,需对光亮剂
电镀时间
镀液温度
影 响 镀 层 特 性 的 因 素
工艺条件
设备
1.镀液的组成及性能的影响
镀液配方一般由主盐、导电盐 ( 又称为支持电
解质)、络合剂和一些添加剂等织成。 主盐是指进行沉积的金属离子盐,主盐对镀层的影 响体现在:主盐浓度高 , 镀层较粗糙 , 但允许的电流 密度大;主盐浓度低 , 允许通过的电流密度小 , 影响 沉积速度。 常用的主盐是硫酸盐和氯化物。
3.阳极的影响
阳极氧化一般经历活化区(即金属溶解区)、钝
化区( 表面生成纯化膜 ) 和过钝化区 ( 表面产生高价
金属离子或析出氧气 ) 三个步骤,电镀中阳极的选 择应是与阴极沉积物种相同,镀液中的电解质应选 择不使阳极发生钝化的物质,电镀过程中可调节电 流密度保持阳极在活化区域。
电流密度 电 源 电流波形 电 因 素 成 溶 液 温 搅 基 件 极 分 度 拌
在镀件表面的吸附过程动力学以及添加剂对金属
电沉积过程的影响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经验表明,光亮剂通常是含有下列一些基团的物质:
R SO3 H、 NH2、 NH、RN NR'、 SR、R2C S、RO 、ROH、RCOO
添加剂 不是 加得越多光亮效果越好,如果添加 剂加得太多,则添加剂的吸附过程已经不是由扩散 步骤控制,不能实现整平和光亮作用,光亮效果反 而变差.
烧焦
3)无光泽(整体异色)
整体或者局部光泽度偏低,表现为光泽暗淡,发 雾或者发白。
无光泽
4)露底
上一镀层或者基材可见,通常表现为露铜或者露 基材。
露底
5)镀层起皮
镀层与表面金属的附着力不足, 表现为镀层剥落. 电镀质量差的明显特征.
镀层起皮
6)异色 局部镀层颜色与产品正常整体外观颜色不一致, 表现为发黄,发黑,色斑等。
4.2.2
影响镀层质量的因素
影响镀层的质量因素主要有镀液的组成及 性能、电镀工艺、阳极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电镀 工艺中又包括如电流密度、温度、 PH 值、溶液 的搅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