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碳城市发展理论综述

低碳城市发展理论综述

---------------------------------------------------------------最新资料推荐------------------------------------------------------
1 / 6
低碳城市发展理论综述

低碳城市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全球气候变化涉及的水资源安
全、 能源安全、 生态安全等科学问题已越来越关注人类活动的影响,
而碳排放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增温的主要因数。
国内外研究发现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 低碳城市遂成为
遏制全球增温的首要选择。
与此同时, 在经历了 300 年的高速工业文明发展阶段后, 全球
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
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抉
择。
在此背景下, 各国相继提出了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新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本文试图就研究低碳城市的发展理论, 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贡
献力量。
一、 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理论相关研究 (一)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英国政府认为, 针对低碳城市建设, 不
同城市空间需有相应的规划应对和侧重, 并分别从城镇中心, 边缘
中心、 内城区、 工业区、 郊区县市、 大型的新城市伸展区和聚集
区、 农村地区等 7 个方面做了详细阐述。
2004 年日本政府与学者开始对低碳社会模式与途径进行
研究, 2007 年2 月颁布的《日本低碳社会模式及其可行性研究》 ,
以日本 2050 年 C02 排放在 1990 年水平上降低 70%为目标, 提出
了可供选择的低碳社会模式, 并在 2008 年 5 月进一步提出《低碳
社会规划行动方案》 。
日本低碳社会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即: 减少碳排放; 提倡节俭精神: 与大自然和谐生存。
(二) 低碳城市规划与实践研究 英国是低碳城市规划
和实践的先行者, 政府通过成立碳信托基金会, 并依托碳信托基金
会与能源节约基金会联合推动了 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
首批 3 个示范城市(布里斯托、 利兹、 曼彻斯特) 在其提供的
专家和技术支持下制定了 全市范围的低碳城市规划。
Glaeser and Kahn(2008) 对碳排放量与城市规模、 土地开发密
度的关系进行了 实证研究, 发现城市规模与碳排放存在一定的正相
关关系, 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 新增人口的人均碳排放量要高于存
量人口: 而土地开发密度与碳排放量存在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
越低。
Jenny Crawford 和 Will French(2008) 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与
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
其认为英国的规划系统对新技术的适应度和准备度是实现低碳
未来的关键。
抓住这个的关键才能形成将国家层面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性优势
---------------------------------------------------------------最新资料推荐------------------------------------------------------
3 / 6
和地方层面强调权利分散的灵活性优势结合起来的规划系统。
二、 国内低碳城市发展理论相关研究 (一)
内涵研究 付允、 汪云林、 李丁等认为, 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
城市发展低碳经济, 创新低碳技术, 改变生活方式, 最大限度减少
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 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 大量消费和大量废
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形成结构优化、 循环利用、 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 形成健康、
节约、 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 高
效发展、 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夏堃堡认为,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 包括低碳生
产和低碳消费, 建立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胡鞍钢认为, 在中国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低
碳城市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包括低碳能源、 提高燃气普及率、 提高
城市绿化率、 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等方面的工作。
(二) 特征和支撑体系研究 2009 年的《中国可持续发
展战略报告》 绿皮书中将低碳城市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经济性、
安全性、 系统性、 动态性、 区域性。
同时《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绿皮书提出了 低碳城市的基
本支撑体系: 1 低碳城市的产业结构体系。
实现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变和重化工业化向高加工度化的转变,
利于我国减少能源消费, 发展低碳经济。
2 低碳城市的基础设施体系。
需预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总体规划, 保证城市基础设施设计
的低碳化。
3 低碳城市的消费支撑体系。
为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 人们要改变以往高消费、 高浪费的生活
方式。
4 低碳城市的政策制度体系。
制定合理、 正确的制度和政策, 依托和整合现有政策体系及手
段, 确定低碳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 向社会大众表明政府联合全社
会一起实现低排或零排放的决心。
(三) 思想基础研究 李克欣认为, 低碳城市是指在经
济、 社会、 文化等领域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
指出环境和学 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
(四) 发展模式研究 刘志林、 戴亦欣、 董长贵、 齐
哗等认为, 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应当包括以下内涵: 1 可持续发展
的理念: 2 碳排放量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脱钩的目标: 3 对全球
碳减排做出贡献; 4 低碳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五) 实现途径研究 付允、 汪云林、 李丁等认为, 应
从基底低碳(能源发展低碳化) 、 结构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化) 、 方
式 低碳社会发展低碳化) 和支撑低碳(技术发展的低碳化) 来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
5 / 6
低碳城市。
周国模认为, 作为城市当中重要的设施、 元素, 建设城市森林
与它大量的吸收城市二氧化碳是同步的, 建设城市森林和建设低碳
城市才能实现两全其美。
仇保兴认为, 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 具备大规模建设
生态城市的后发优势 。
如何建设低碳城市, 从城市规划建设角度, 至少可将低碳城市
定义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 绿色建筑、 低冲击开发模式与规
划建设生态城市的四重奏。
顾朝林、 谭纵波、 刘宛认为, 低碳城市规划将成为碳减排的关
键技术。
(六) 评估标准体系研究 2010 年 3 月 19 日, 中国
社科院公布了 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 这是中国迄今首个最为
完善的标准。
该标准具体分为低碳生产力、 低碳消费、 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
等 4 大类共 12 个相对指标, 三、 小结 综上
所述, 国外对低碳城市的研究主要侧重点在低碳城市规划与实践研
究,弱化了对低碳城市的内涵与概念的研究; 相反, 国内学者侧重对
低碳城市的内涵、体系、 途径方面的研究, 缺少了对低碳城市的规
划研究与实践。
不过低碳城市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国内外对其研究都处于一个
初步阶段。
所以, 我国学者专家只要继续努力, 肯定能够走在该领域的前
端。
作者:
袁艺, 王双进 来源:
《北方经济》 2010 年第 20 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