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合同
一、经济合同的演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合同的发展之路布满了荆棘。因为,
依据市场规律,只有代表不同利益的主体才有资格从事商品交换活动。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代言人,直接参与市场活动不但有碍于其作为执
法者的公正形象,更有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训。比如那时的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追逐地方利益,把银行视为地方政府第二财政,造成大量的
贷款变为呆滞账款,损害了社会的整体利益。所以,社会大众普遍反
对政府与社会展开经济层面的合作,反对政府参与各类经济活动。尤其,在民事合同大放光芒的辉映下,很多人甚至认为经济合同的存有
纯属多余。
实际上,经济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共存、互补,不但与我国的国情相符,也有助于我国合同制度的完善。以《合同法》为例,其调整的对象是
民商事合同关系,但是,作为民事合同的保险合同、出版合同,却要
适用《合同法》以外其他法律的特别规定。这间接说明了,民事法律
在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时虽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调整有公权力机关参与的经济活动时,往往显的力不从心,发挥的
作用也捉襟见肘。所以,有必要在民商法领域以外探究那些调整经济
关系的其他类型合同。
二、经济合同与民事、行政合同的区分
与民事合同、行政合同相比,经济合同同它们既有相同点,也有诸多
的不同点。
与民事合同相比,经济合同中的国家机关或其授权的代理人,在从事
经济活动时,因为体现的不是市场个体的利益,所以,与民事法律调
整的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完全不同。另外,其交易力、信用
和责任水平等方面也存有不同。但是,与民事合同却有着相同的价值
追求,并通过私法手段实现国有资产增值的最终目的。
与行政合同相比,虽然我们都能够从合同中看到政府的“身影”,但
是这两类合同发生的理论依据却不尽相同,前者仅表征为公主体从事
的普通私行为,而后者具有类似主权活动的“公”行为特征。
三、政府在经济合同中扮演的角色
在原先的“经济合同”蜕变之后,仍需要在经济法范畴内重构能够对
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协议和协作关系实行调整的合同制度,有必要对经
济合同重新定位,将其定为“政府”经济合同1。
在任何国家,政府的职能不但仅限于政治,它还承担着社会与经济职能。在西方,经济学派将政府的经济职能分为三类:自由放任主义、
政府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因而,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天生存有在的,并与生俱来具备了作“老板”的条件和优势,仅仅它该怎么作好这个“老板”。
(一)政府的优势
政府作“老板”,是对市场机制固有缺陷的有效补充。市场倾向于无
度竞争,存有盲目性、风险性的一面。不过,政府的参与,并发挥其
强大的组织管理水平,能够与市场一道即时分担风险。比如,一些私
人难以从事而又必须从事的公益事业,就不得不依赖于政府的积极参与。如省或部筹设煤矿,省、部、市等不同财政主体合资修建铁路、
水电站或其他企业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所言,保持政府投资
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投资有
不同的重点罢了。另外,政府的积极参与,对于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
上的经济竞争力也有着重要作用。
政府作“老板”,是国有资产实现增值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时代,实现资产增值的最主要途径是将资金投入市场,因而,加速国有资金
的循环和周转必不可少。在1995年,国资局、财政部、劳动部曾联合
颁布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这说明,追求国有资产
的增值,已是政府的一个核心。所以,政府不应自缚手脚,完全有理
由在市场时代拥有多重身份,在作为公共行政管理人的同时,也可作
为经济领域中的“老板”。
(二)学界观点
在我国,为了实现扩大再生产,提升经济效益,持续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国家和企业也都要有计划地实行投资2。
基于中国的市场化问题早已从市场本身的问题,更多地转变为如何为
市场建构一个政治文明以及公民社会基础的问题,为此,政府一方面
要尊重市场,但另一方面又绝对不能以市场原教旨主义所极力提倡的
市场优先论或市场决定论为先导或指导3。
恰当地把握所有者支配,“老板”到位和两权分离的“火候”,则承
包永远要比不承包好。这在发达国家也不例外。譬如法国政府与法航、法国煤矿公司、法国海运公司、法国电力公司等多数大型国有企业签
订的“计划合同”,就是典型的管理目标承包合同4。
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原则上是通过私人资金的投资以及信贷的
自由,以从事其经济活动。不过,国家也往往将其财政资金投入经济,以影响其经济循环过程,从而达到某些经济政策目的。随着资本主义
发展,一旦失去景气变动的自动调节作用,势必要国家投入资金实行
调整5。
合同的本质和精髓在于当事人讨价还价基础上的合意,其平等(对立)、自愿(自由)也意含着社会成员自立、自强、自由表达意见、
共同决定等民主要求,所以它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类的基本价值追
求天然地吻合一致,将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即使法终有一天消亡了,它作为社会关系也将继续存有下去。这样,就不难理解,何以在内国
行政关系中也能够通过合同,在不同水准上引入相互承诺、平等、民主,强化权义、责任和约束,提升效力和效率6。
也有学者提出,借鉴联邦德国政府投资事权的规定,以及美国政府融
资体系的成功经验,对于解决好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三方的经济
利益分配,促使我们的政府早日走上法制化轨道,有着极其重要的积
极意义。
(三)关于角色搏弈
在经济合同中,角色博弈主要体现为: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政
府与企业三种类型。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角色博弈。因为我国的国有资本主要遵循“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原则,另外,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需要,所以,应限制上级政府对地方国有资本实行擅自划拨,法律有明文规定
的国有资本划拨行为除外。
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角色博弈。国有资本的流转、运营,原则上应禁止
发生在行政上或财政上存有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之间。当前,在我国,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经济协调、合作水平还比较弱,有待于在改革尝试
过程中尽快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路子。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角色博弈。按照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
条例》的规定,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
自治州人民政府,分别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政府仅仅基于财
产所有权,对受托的国有资产管理企业依法实行监督,防止国有资产
的不当流失。
四、关于国有资本参与市场运作的利弊权衡
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长期以来甚至没有“资本”的概念,只有
“资产”这个概念。因为,拘于时代观点的限制,很多经济学界的学
者曾提出,“资本”强调的是财产的流动性和经营性,而“资产”注
重的是财产的使用属性。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在国有资产的运作中喜欢“统管一切”。常常
通过行政手段,任意干预国有资本的正常运作,比如随意抽走投入企
业的资本金。即使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某些地方政府仍将国有
企业改制后上市的股份公司或者已经成为混合所有制的企业,作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