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围神经炎

周围神经炎

周围神经病知多少症状持久原因难明难治愈发表者:闵宝权(访问人次:20158)一、案例解读二、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理三、周围神经病的病因四、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五、周围神经病的预防六、周围神经病的治疗和预后附录3:我习惯用的西药常用处方附录4:对麻木有用的一中药偏方附录5:悬壶济世非虚名,妙手神丹缘仁心--我极不情愿展示的一个案例一、案例解读(200909保健时报记者转问)湖北读者孟女士问:我心脏一直不好,4年前,突然出现了手脚发麻的症状,严重时连路都走不了,要休息一会才能缓和,当时去医院检查说是颈椎的问题,做了核磁共振,结果显示颈椎没事,后来又做了些检查确诊是末梢神经炎,开了些药吃了几天症状消失后把药停了,最近我的手脚又开始发麻,脸也有点麻,只要在紧张和兴奋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这种症状,请问我这种情况该如何治疗1.什么是末梢神经炎2.主要有哪些症状3.引起该病有哪些原因4.治疗手段有哪些5.针对文章中孟女士的情况采取哪种手段适宜(详谈)治疗后有复发的概率吗6.生活中又何需要注意的闵宝权医生:该病人症状应该讲是属于末梢神经炎,但受情绪的影响,是否同时有焦虑症的表现这需要医生当面看病通过多方询问才能决定的。

我下面系统讲讲末梢神经炎(同时包括周围神经病)的相关知识吧(后来扩展为本文)。

二、(末梢神经炎及其症状组成暨)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理1、末梢神经炎:末梢神经炎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多发性末梢神经损害的总称,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故亦称多发性神经炎或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属于周围神经病里最常见的一个亚型。

主要表现为手足或四肢麻木,可伴有疼痛、无力感、检查常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可伴有神疲乏力、肢端皮肤发凉、苍白、潮红或轻度发绀、少汗或多汗、等表现。

个别的可能会出现自立性血压下降。

以上症状在受寒、受风、劳累或着急等情况下易加重。

休息、泡热水、环境气温升高后可部分缓解。

有些病人在夜间睡眠时指端麻疼发作,以至麻醒,或者早晨起床后双手困胀,麻木不适僵硬感,稍作活动后可缓解。

2、周围神经病:个别患者还有一些复杂的异常感觉,脚底如踩棉花或鹅卵石样异常感、或者触物刺痛感、烧灼感、触电感。

病程严重时可伴有肌肉无力或肌萎缩。

但多数患者病情初期肢体运动功能可以正常,一般不影响工作生活,化验检查神经系统也无明显损害病变(个别患者肌电图可能异常)。

病理改变主要是周围神经的节段性脱髓鞘改变,少数可伴有轴突变性,或两者兼有。

少数病例可伴有神经肌肉连接点的改变。

上面讲末梢神经炎属周围神经脱髓鞘病范畴(末梢神经炎是其中比较轻的类型),相对应中枢神经类似损害的是称为中枢神经脱髓鞘病或多发性硬化(MS)。

末梢神经炎还可同时有周围神经根受累,常见于格林巴利综合征(GBS)(也翻译为吉兰巴雷综合征),有时末梢神经炎也可以与中枢神经脱髓鞘病同时存在。

时间超过2-3个月的(仍有加重),可称为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CIDP),有时也称为慢性GBS。

二、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理1、脱髓鞘病是常见的基础病理改变:经常有病人问我什么是脱髓鞘病可以打个比方:电线外面有层皮,这层皮是保护电线芯的。

同样不管是在中枢神经中的神经纤维还是周围神经的神经纤维,其结构象电线一样,中心的是神经轴索,外绕了一层外衣即称为髓鞘,它的功能比电线皮还重要,除了保护神经轴索外,还负责神经电冲动的传导(所以我们才能有各种正常感觉传到大脑,运动指令才能从脑部通过脑干脊髓传到头面部和四肢嘛)。

周围神经又主要分为运动和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的轴索或髓鞘损害后以肌无力为主要表现;感觉神经的轴索或髓鞘损害后以麻木疼痛(还可伴有温度觉或体位感觉损害)为主要表现。

髓鞘损害(即脱髓鞘)有轻有重,末梢神经炎算是比较轻的了,合并轴索损害时自然症状偏重了。

普通着凉感冒腹泻等常为主要诱因(见下文)。

故周围神经脱髓鞘病既可以表现为单纯无力,也可以表现为单纯麻木疼痛的(此病人即是),也可以兼而有之的。

2、周围神经脱髓鞘病有哪些周围神经脱髓鞘病不仅可累及支配四肢的神经根、神经干、神经末梢,也可累及头面部的神经,比如动眼神经炎--眼球活动受限和复视、面神经炎--面瘫、三叉神经炎--面部麻木、后组颅神经炎--咽喉痛/言语含糊/饮水呛咳、耳大神经痛、枕大神经痛和支配头皮的其它小分支神经受损引起的局部头皮疼痛等。

不妨推荐下文中注1的药方试试,最多仅能部分见效。

当脱髓鞘病累及神经根时,可出现:臂丛神经炎--肩颈上肢疼痛和部分集群无力、肋间神经炎--胸腹部条索状疼痛、(骶髓)圆椎马尾炎--会阴部麻木疼痛阳痿、腰骶神经根炎--臀部至下肢某部位麻木疼痛等。

当脱髓鞘病累及神经干时,即可累及单神经干,称为单神经炎,如面神经炎、尺神经炎、桡神经炎、腓深神经炎等。

也可累及多个神经干,如多发单神经炎等。

具体症状视受累及的神经干而定。

注:凡是累及脊髓、脑干、小脑、大脑里的神经纤维的脱髓鞘均可称为中枢神经脱髓鞘,由于累及部分、范围、程度不一样,症状会有所差别,神内科大夫心里应能明了的。

三、周围神经病的病因多数病人的末梢神经炎常常找不到明确病因,能查明的可能会引起末梢神经炎(更大范围讲各种周围神经病也适用)的病因大致有以下几类:1、感染:常伴发或继发于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如咽炎、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痢疾、结核,传染性肝炎,伤寒,腮腺炎等,少数可因病原体直接侵犯周围神经所致,如麻风神经炎等。

梅毒和艾滋病等既可以导致中枢神经受损,也可导致周围神经病变。

病人受风着凉后未必会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时,也可出现单纯的末梢神经炎症状,严重的可以引起神经干、神经根的症状。

2、营养代谢障碍:如B族维生素或叶酸缺乏、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尿毒症、慢性消化道疾病、肝病和妊娠等。

长期饮酒即可很容易直接导致周围神经病。

长期大量抽烟的人除得肿瘤和心脑血管病外,其实也容易得周围神经病的。

3、中毒或药物性:重金属(如铅、砷、汞、磷、铊等)、呋喃类(如痢特灵)、黄连素、异烟肼、链霉素、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化疗药(如长春新碱等)、染发剂以及有机磷农药和多种化工制剂等有机化合物。

4、过敏,变态反应:如血清治疗或疫苗接种后神经炎、各种原因导致的过敏反应等,也应包括各种结体组织病,比如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

我也接触过数例如下病例:有的人接种疫苗后,感觉有麻木,或身体各种不适感,各种检查均正常,这些症状随情绪波动而波动,通过抗焦虑药或/和心理暗示后明显消失了。

5、各种恶性肿瘤:导致周围神经病也十分常见的。

且可在原发病灶出现临床症状之前数月出现围神经病的症状,应引起警惕。

故反过来讲,当有周围神经病的表现后应要除外潜在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尤其是在老年病人。

6、遗传性压力敏感性周围神经病:临床也有其特征性症状,即不小心某部位稍受压迫即容易出现麻木或/和无力症状。

周围神经活检提示具有腊肠体样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电生理和病理特点。

其周围神经的髓鞘发育有问题,最终根源在基因。

7、其它:如各种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病、球蛋白血症、遗传性疾病如腓骨肌萎缩症、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周围神经炎、遗传性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遗传性感觉性神经根神经病等。

8、起码有80%以上的患有周围神经病的病人,尤其是末梢神经炎这样的病人,不管做什么检查(肌电图、肌肉活检等),往往查不到具体病变的直接证据相应检查:不妨查血生化全项、血尿常规、甲状腺功能、肿瘤指标、叶酸、维生素B12、一些主要的免疫指标、颈椎相(正、侧、双斜位)、胸片、腹部B超等等。

主治医生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可能会挑选不同的化验检查项目。

四、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对称性肢体远端为著的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特点, 末梢神经炎诊断不难,只是需要查查有无上述原因。

有时需作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或神经,肌肉活检帮助诊断.病因诊断需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特点和有关的化验检查结果等确定。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大部分病人可能找不到明确的病因。

周围神经病里单发或多发单神经病可以不对称的,原因也是视具体情况来定的。

鉴别诊断方面应注意排除下列疾病:1、红斑性肢痛症:由于血管舒缩机能障碍致肢端小血管阵发性扩张引起的疾病。

以双下肢多见,表现为肢端剧痛,局部皮温增高,发红,多汗或轻度凹陷性水肿。

发作时将患肢浸于冷水中疼痛可减轻或缓解,受热后血管扩张可使症状加重。

2、雷诺氏病: 本病由于肢端小血管间歇性收缩或痉挛致局部缺血引起。

双上肢多见,主要症状为双侧手指苍白、发凉、麻木、烧灼感和疼痛。

指端呈青紫色,也可因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而略显红肿。

晚期可发绀、溃烂,寒冷时因血管收缩可使症状加重。

有时因上述症状继发于其他疾病也可称雷诺氏症。

3、癔病性肢体麻木:也可称为心因性躯体化症状,常由精神因素(如紧张、焦虑、恐、惧和郁闷等)诱发,肢体麻木程度,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且可伴有其它躯体不适症状。

腱反射多活跃,手套式感觉障碍范围常超过肘关节, 或袜套式感觉障碍范围常超过膝关节,或边界变化不定。

此病人提及“只要在紧张和兴奋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这种症状”,不排除她的症状属于此类范畴,或患末梢神经炎,同时症状受情绪的影响而波动。

4、心身疾病里的躯体化症状:病人主观感受明显,但查体无阳性体征,各种检查正常。

除麻木外可能或多或少有下列的一种或多种身体的不适,比如:头晕、头痛、颈部僵硬疼痛、咽喉异物感、肩酸背痛、心慌胸闷、腹胀纳差、四肢酸软发凉和全身窜痛等。

细询问常可以发现病人可能存在紧张、焦虑、恐惧、心境低落、失眠多梦等不良情绪障碍的表现。

或发病前有过明显的外界心理性刺激因素(请参阅我另一科普文章《神经症或躯体化症状:药物加心理疏导1+1>2 》)。

躯体化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与器质性的各类症状同时出现,各占比例多少,有时难以界定的。

不管是癔病性肢体麻木还是心身疾病里的躯体化症状,建议病人同时找神经内科医生和心理医生看病,除服用必要的抗焦虑抑郁药物外,心理疏导也能起一定作用。

五、周围神经病的预防应以预防为主,如改善劳动保护条件,改善生活条件。

冬天注意保暖,避免受风淋雨着凉,夏天不要过分贪凉,空调的温度最好不要低于24度,尤其是睡眠时不要一直把空调开着呼呼吹,且温度偏低。

睡眠时不要让室外的风畅通无阻地直接吹到我们头部面部和四肢。

预防金属和农药中毒,尽量少用呋喃类药物(如需要服用时,可同时加服维生素B族药物)等。

要避免过劳、情绪剧烈波动等。

一旦出现神经症状和体征,应尽快发现和解除病因,改善神经营养功能,并增强体质。

营养代谢障碍所致者,应寻找营养障碍原因并予以相应处理;由糖尿病引起者应同时治疗糖尿病,当然发现其它少见原因的也应做相应处理的。

一般来讲,一旦出现末梢神经炎的症状,尤其是肢端麻木,虽通过上述治疗症状可能部分缓解,但仍有好一部分病人的麻木很难完全消失(只是难受而已,往往没有大碍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