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髓病变

骨髓病变

骨髓病变(BMD)MRI表现BMD比较复杂,病变繁多,误诊率高,诊断常遇到很大困惑,而专业书论述很少。

BMD.MR手段比其它优越,阳性率高于CT,ECT,活检。

它能显示分子水平生物学改变,所以,被广泛应用于造血系统肿瘤性、代谢性、感染性、水肿、坏死等病变及疗效监测。

Ⅰ.正常骨髓一、概况骨髓系统是体内最大的器官之一,仅次于肌肉、骨、脂肪、重量约3000g(女性稍低),其细胞成分具体分为:红细胞系、白细胞系(包括粒、淋、单核、浆细胞4组)及巨核细胞系(产生血小板)。

为各系不同发育阶段的红C,白C,网状C及脂肪C。

制造红C,白C,血小板,为机体提供O2,免疫和凝血作用。

白C系:红C系=3:1(贫血时红C系可超过白系)。

二、骨髓转换骨髓是一个动力器官,生后终身在持续变化,亦即有造血功能的红髓不断变为无造血功能但有造血潜力的黄髓,这叫骨髓转换。

红、黄骨髓有不同的结构成分:红骨髓:水40%、脂肪40%、蛋白质等20%、有丰富的血窦系统。

黄骨髓:水15%、脂肪80%、蛋白质等5%、血窦被毛细血管、小静脉及薄层静脉代替。

骨髓转换是一个生理过程,有一定程序规律,可归纳为二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全身性转换模式:见于长骨,以弥漫均匀形式为主。

生后5岁就开始,25岁就基本完成。

由长骨→中轴骨。

长骨转换先后程序:骨干-骨骺-远干骺-近干骺。

7-10岁时股骨除干骺部,大部分转为黄髓,但青春期可有不均匀块状或栅栏状红髓残存,这勿误为病变。

但25岁以后股骨已看不到红骨髓残留了,否则怀疑异常。

此时,活动性骨髓仅限于中轴骨。

因某些病变需要增加造血功能时,黄髓可逆转为红髓。

这种转换是以弥漫均匀形式为主,也可以孤立或岛状融合。

第二种模式----局部性转换模式:主要见于中轴骨,即在原有红髓背景上出现局灶性脂肪沉积。

其实,椎体红黄转换出生后几岁就开始,是从下向上发展的。

生后不久椎体中心区就出现黄髓,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扩大,其周边区(皮质及前纵韧带附近血流丰富部位)则呈红髓聚集区,反映造血活性骨髓对血流的依赖。

第二种模式Ricci提出三型四分法,国人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型六分法。

Ⅰa:椎体中间出现水平带状脂肪浸润(规则或不规则),这种类型很年轻就出现(40岁以内)。

b:在上基础上,脂肪带上下还有散在小灶性浸润。

Ⅱ:椎体后部椎基底v周围出现三角形脂肪浸润〔40岁以内〕。

Ⅲa:椎体弥漫<5mm之不清晰之灶性浸润.(20-60岁)。

b:椎体弥漫.>5mm较清楚之灶性浸润。

Ⅳ:椎体上下终板周围带状脂肪浸润(60岁以上)。

※掌握第二种模式尤其是第Ⅲ种类型很重要,不要误为病变。

三.正常骨髓MRI表现1.成像序列:SE(尤其是T1)及STIR T2抑脂技术是最常用的。

其它还有GRE,FS,或化学位移成像。

(STIR T2:短时间反转回收T1=100ms,90%脂肪信号被抑制,所以,病变容易显示出来。

2.几个简便判断标准:①椎体和髓核正常亮度比较:T1>椎间盘;T2<椎间盘(因为髓核含水量90-75%,水分高)。

②椎体和正常脊髓比较:高过者为高信号;低过者为低信号;等过者为等信号。

③T1椎体与肌肉比较:低者为红髓,高者为黄髓。

3.红、黄髓信号红髓T1中或轻高信号(低于肌肉,低于黄髓),T2中高信号(低于皮下脂肪,高过黄髓)。

黄髓T1高信号(类似皮下脂肪),T2中低信号(低于皮下脂肪)。

两种骨髓信号差异,T1比T2明显,不同的组织成分产生不同的信号,因此随着个体情况不同,信号强弱有一定的差异,骨髓MRI信号实际上是多种成分信号的总和。

4.骨髓与几种组织成分信号强度比较T1 (白→黑):脂肪>黄髓>红髓>水肿>囊肿>钙化T2 (白→黑):出血>囊肿>水肿>脂肪>红、黄髓>钙化STIR T2(白→黑):出血>囊肿>水肿>红、黄髓>脂肪>钙化5.补充(出血演变过程CT、MRI规律)HBO2含氧血红蛋白(<24h超急)→DHB缺氧血红蛋白(3-4天急)→MHB正铁血红蛋(8-30天亚急)→含铁血黄素沉着(>1月,慢)。

四个阶段CT、MRI密度、信号高低如下:CI:高—高—等低—低T1:略低—等-高-低T2:高-低-高-低出血因不同部位其演变时间长短可不同(盆腔比脑慢),同样血肿变化时间亦有差异(从周围开始向中心演变),因此会呈现不同信号改变。

Ⅱ.异常骨髓骨髓病变种类多,复杂,MRI检查最大优越性是敏感性高,比其他影像手段优,但缺点是缺乏特异性。

所以,要结合临床、化验、X线等其他手段综合分析。

一、MRI观察内容:1、部位:红髓、黄髓抑或红黄髓。

(肿瘤性病变好发在红髓,缺血性病变好发在黄髓,代谢性病变红、黄髓受犯机会相等)。

2、数目大小:单骨局限,单骨多发抑多骨多发,单骨弥漫抑多骨弥漫。

3、形态:反映BM组织学浸润有三种类型①局灶型――常见于转移瘤②弥漫型――最典型为急白及逆转换病变。

③斑驳型――由无数小病灶组成融合,如多发骨髓瘤(MM)。

4、信号高低及均匀性: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情况①T1低、T2等,高――见于肿瘤性病变(白血病、淋巴瘤、MM、转移)、逆转换病变(贫血,真性红C增高症)。

骨髓水肿(TOH、TBMES、RSD)。

②T1低、T2低――见于骨髓纤维化、成骨转移瘤、输血后含铁血黄素沉着。

③T1等、T2等――见于含脂肪多的病变(高雪氏病)。

④T1高、T2等――脂肪浸润病变(再障、放疗及化疗后)。

※为正确诊断,必须全面搜集MRI信息:病变单发抑多发及分布特点,病灶的部位、形态信息高低,增强情况,骨旁软组织改变,并结合X光片、CT及临床进行综合分析。

二、骨髓病变病理生理学分类(V ogler氏):1.骨髓替代或浸润(replacement,infiltration这泛指异常组织取代正常BM,包括各种各样病变):l 肿瘤组织替代(白、淋、肉瘤、MM、转移)l 纤维组织替代(骨髓纤维化),非肿瘤异常C替代l 非肿瘤异常C替代l 含脑苷脂网状C替代(高雪氏)或组织C病l 炎症C替代(骨髓炎)l 脂肪C替代(放疗后、再障)2.骨髓逆转换(各类贫血、真性红C增多症)3.骨髓造血细胞缺乏(再障、放疗后、化疗后)4.骨髓水肿(TOH、TBMES、RSD等早期炎症,早期缺血)5.骨髓缺血坏死Ⅲ.具体病变一、白血病分类:按自然病程分急性和慢性。

按白细胞不同系列分淋巴性和非淋巴性(粒C、单核C)发病情况:急粒多见于成人,急淋多见于儿童(15岁下),慢粒多见于中年、慢淋多见于老年。

发病率:急粒>急淋>慢粒>慢淋。

临床:血像:RBC、血小板↓。

原始白C↑(数量可高或不高)。

骨髓:异常原始C>6%可疑,30%↑即可诊断。

病理:病变始于红髓,正常BM为白血病C所替代,病变发展可犯黄髓。

骨内压升高,骨小梁变细,哈伏管扩大,吸收破坏,皮质侵蚀穿破,骨膜顶起及增生反应。

急白比慢白改变明显。

骨改变儿童比成人明显(儿童为50-100%,成人为8-25%),儿童与成人骨髓成份分布不同,儿童骨改变发生率50-100%(不到5岁可高达100%),病变广泛累及长骨及中轴骨(尤其长骨)。

成人由于骨髓转换,骨改变8-25%(因黄髓脂肪为主,瘤C增殖有余地,所以,改变轻,不如儿童)。

累及部位儿童:长骨+中轴骨;成人:中轴骨。

X线:儿童:①骨质破坏主要在干骺部(尤其肱骨、胫骨近内侧)皮质侵蚀,多骨性,发展可累及整个骨干。

②白血病带:干骺部早期钙化带下数mm→cm之透亮带,可向骨干延伸(5岁下出现率高,有诊断价值)。

③骨膜增生:层状或多层状(可能有骨膜下出血)。

④椎体:疏松,压缩变形。

绿色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碧绿色与光紫质、胆绿蛋白、绿色过氧化酶有关,好犯眼眶,眼球突出,其它类似。

成人:主要在扁骨(头、脊、盆、肋),骨质疏松,局限或广泛不规则破坏。

MRI:*典型表现:多骨、均匀、弥漫一致性、长T1、长T2(尤其急性),STIR:信号明显升高。

一般表现:慢性可欠均匀。

淋巴性多呈斑点状(较多发骨髓瘤椒盐黑白点细)。

粒性可为较大斑片。

二.恶性淋巴瘤原发于淋巴网状组织的恶性肿瘤。

其主要发生在淋巴结,少数在结外淋巴组织,具有多中心和在淋巴网状组织内播散的特点。

淋巴网状组织的结构功能:这种组织由淋巴组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一些特殊网状C构成(包含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

后者除淋巴结外,包含所有淋巴组织、脾、骨、粘膜、中枢N)。

淋巴网状组织分中枢淋巴器官及周围淋巴器官:①中枢淋巴器官(骨髓和胸腺):这分别是B、T 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场所。

胚胎时骨髓内淋巴定向性干C(Stem cell)在淋巴细胞生成素影响下→发育成淋巴母C→一方面在骨髓内受小分子多肽影响,分化成前B淋巴C→BC(不需抗原刺激)。

→另一方面进入胸腺,在胸腺素作用下分化成前T淋巴细胞→TC(不需抗原刺激)。

中枢淋巴器官功能是向周围淋巴器官输送成熟的B、T淋巴C。

②周围淋巴器官:分有包膜(脾、淋巴结)及无包膜(皮肤、粘膜上皮下),引流至各处淋巴结再到胸导管→血。

周围淋巴结的B、TC是中枢器官来的,这些C受抗原刺激才转化增殖执行免疫功能,所以周围淋巴器官是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场所。

恶性淋巴瘤依组织学结构分为:何杰金氏及非何杰金氏二类,其中又可分为许多亚型。

何杰金氏(HL)占全部淋巴瘤10-20%,绝大多数发生在淋巴结内,原发于结外者少见。

多见于30岁以下青少年。

骨髓侵犯5-15%(尸解40-78%),原发多于继发,原发好犯四肢骨,继发好犯中轴骨。

组织学诊断:见R-SC(Reed-sternberg大,胞浆多,双大核并列称镜影C)何杰金C(单核,其他与前者相似,亦称单核性R-SC,可有分裂像,可能是R-S细胞前身)。

非何杰金(NHL)占全部淋巴瘤2∕3以上,多数为BC,少数为TC。

主要发生在淋巴结,但亦可发生在结外淋巴组织(消化道、骨、中枢N),较何杰金多,好发于40-60岁,侵犯骨者部分为原发,多为继发(广泛播散转移及附近肿瘤蔓延侵犯)。

临床:一般都有淋巴结增大(颈、纵隔、腹股沟、腋窝),而HL何杰金更好侵犯肺门纵隔淋巴结(4/5)X线:分三型,多见中轴骨及股骨,有的很广泛,类似MM。

①溶骨型:(57%)骨质疏松,不规则斑片、鼠咬、皂泡状或整个消溶,常伴膨胀改变②成骨型:(10%)椎体象牙质为典型表现(HL多见)附件少犯③混合型:(33%)密度高低不均。

MRI:斑片、局灶或弥漫长T1、中长T2,均或不均,以斑片为主,+C升高,,STIR示低信号背景出现斑片状高信号。

※淋巴瘤MRI特征性表现:①骨外出现肿块,有包绕骨倾向,但皮质完整无缺(不像其他肿瘤必有骨皮质破坏,这反映淋巴瘤能穿越哈伏氏管,有穿越性的生长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