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社科类社会组织的现状和进一步扶持发展的对策建议

广东省社科类社会组织的现状和进一步扶持发展的对策建议

广东省社科类社会组织的现状和进一步扶持发展的对策建议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年7月8日)一、广东省社科联所辖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一)社科类社会组织的总体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4年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决定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广东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加大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支持社科事业的发展,为广东社科事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推动了社科联工作和社科类社会组织的大繁荣大发展,广东社科类社会组织进入建国以来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

在这样的政务、政策环境下,社科类社会组织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据统计,目前我会共有团体会员184个,其中地级以上市社科联21个,省级社科类社会组织163个(省级学术社团139个,民办社科研究机构23个,基金会1个)。

在163个省级社科类社会组织中,69个由我会担任其业务主管单位,其余为各省直有关部门主管,会员人数共约17万左右;21个地级以上市社科联所辖社团有800多个,会员人数约42万。

上述社会组织分布于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社科研究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企业基层单位,覆盖了社会科学主要学科门类,基本形成了全省纵横的社科工作网络。

在我会管辖的139个省级学术社团中,哲学类11个,政治·法律·社会·行政类34个,理论经济·综合经济·产业经济·管理·金融·财税·会计·审计类41个,语言文学·教育·文化·艺术·历史类44个。

在“十一五”期间,我会所辖的省级社会组织由121个增加到163个,共增加42个,增长率为35%。

(二)社科类社会组织的功能分类。

我会所联系的社科类社会组织,按功能来分主要有四类:第一类为基础性学术社团,占39%;第二类为应用性学术社团,占42%;第三类为行业性社团,占5%;第四类为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占14%。

从所在系统方面看,主要分布于普通高校、党校、社科研究院所、党政部门、企业、社会团体、民办社科研究机构;从所处地域方面看,分布在广州的近15万人,在其他各市的近2万人;从研究领域方面看,研究哲学法学科学的约有8.48万人,研究经济管理科学的约有5.16万人,研究教育科学的约有1.37万人,研究文学艺术的约有0.75万人,研究历史科学的约有1.24万人。

以上情况说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队伍大,分布广泛,专业性强,侧重理论研究和应用;同时也表明省社科联是名副其实的社会科学界的联合体,是社会科学活动重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三)社科类社会组织人才基本情况。

据初步统计,我会所辖的163个省级社科类社会组织中,专职人员总数约680人。

平均每个社会组织有专职人员4人。

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有580人,占在职人员的85%;具有中级职称(技能)以上人员有650人,占在职人员的96%,平均年龄40岁;具有高级职称(技能)人员有210人,占在职人员的31%,平均年龄65岁;退休返聘人员(从党政事业单位中退休的人员)占90%,年龄在60-70岁的有190人。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省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异军突起,截止到目前,全省在民政厅注册,业务受省社科联指导的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有23家,专职从业人员达到200多人。

与当前我省2.8万个社会组织,专职人员数35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3.1万相比,我省平均每个社科类社会组织专职人数远低于全省的12.5,但本科以上学历所占的比率比全省高76.2个百分点。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省社科联所辖的社会组织都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申报成立时就要求具备高级职称(技能)的专职人员达4人以上,另要配备若干秘书、财务工作人员;对省级学术社团专职人员的要求,要求会长具有高级职称,但可兼职;秘书长要求专职,大部分是从事文、史、哲、法、教、经等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其他专职人员主要从事秘书处的日常事务工作。

从我会所辖社科类社会组织内部专职人员的年龄、技能、性别情况看,年青人、中级职称(技能)人员居多。

具有中级职称(技能)人员有440人,平均年龄28岁,女性比男性多,而高级职称(技能)人员年龄相对较大,且退休返聘人员占大多数。

从这一结构可以看出,社科类社会组织吸引、吸纳人才的能力十分有限。

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社会组织发育发展起步较晚有关,但同时与我们当前对社会组织发展、人才培养、经费扶持等体制机制不到位也有较大的关系。

(四)社科类社会组织的思想状况。

总体来看,广大社科工作者包括体制外社科组织的优秀人才,都能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服从和服务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密切配合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拿出了一批务实管用的理论成果。

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我省广大社科工作者“不唯上、不唯书”,能实事求是认识、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律,在遵循学术规律的基础上创新理论、提出对策,因此,“十一五”期间,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界“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较好地体现了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与遵循学术创新规律相结合的特点。

但近年来也有个别人员,由于受社会风气和目前一些不科学考核制度的影响,出现浮躁、急功近利、教条主义、理论脱离实践、理论创新以及学术争鸣和批评欠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科理论界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个别社会组织工作人员意识形态斗争的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受经济利益驱动,违规活动时有发生。

社科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社科联和学会组织是开展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省社科联对此高度重视,不断加强管理和指导,进一步增强各级社科联和学会组织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加强和改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会所辖的社科类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中有中共党员1536名,其中:405名为社会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大部分人员组织关系在人才市场、街道办;1131名为社会组织的兼职人员,是从党政事业单位中退休后返聘过来的,其组织关系在原单位。

尽管社会组织中总的党员人数不少,但符合条件成立党组织的却很少,因为党员的组织关系绝大部分都在原单位,这些党员都愿意在原单位过组织生活。

为贯彻中央、省委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精神,经过努力,我们已在广东省营销学会成立了首个党支部,共有4名党员;华南经济研究院也正在筹备成立党支部。

(五)开展社科活动的情况。

2010年,我会所辖的社科类社会组织继续开展各种活动,主要情况为:一是开展各类学术研讨、交流和宣传活动共687项。

其中举办学术年会68场,参加人数6748人;专题研讨会58场,参加人数12343人;学术论坛56个,参加人数18261人;专题报告会32场,参加人数14230人;专题讲座194场,参加人数20724人;举办科普活动12场,参加人数5490人;举办培训班235期,参加人数11444人;展览会32个;国内外考察活动参加者301人次。

二是向政府、人大、政协提交题议案或建议、决策咨询65项,其中被采纳26项;向企业、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168项,被采纳125项;为会员单位提供决策咨询128项,被采纳104项;完成政府职能部门授权委托事项85项,其它相关调研课题168项,组织科研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应用10项。

三是撰写学术论文1241篇,出版论文集48册、专著66本、调研报告54份,出版会刊或内部资料共83份。

四是有21个会员单位(16个省级社团和5个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参加“2010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近70位社科专家在社科知识现场咨询21个场点上为群众释疑解惑,宣传社科知识,诠释政策法规,解答社会疑点。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会所辖社科类社会组织都能积极开展活动,较好地发挥了“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六)社科类社会组织的运作情况。

社会组织的生命在于开展活动,但各社会组织因发展不平衡,开展活动能力也不尽相同。

社科类社会组织按活动是否正常来分也有三类:第一类为组织健全,活动正常,良性发展的社团。

这类社团大部分依托在省直厅局单位,且受到单位领导的重视,提供较为充分的活动条件;也有一部分无单位可以依靠,完全融入市场经济之中,独立生存,以自主开展活动获得较多的活动资金。

这类社团有专兼职人员组成的领导班子,有较为稳定和充足的经费来源,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研讨成果多属对策性和应用性的研究,深受实际工作部门的欢迎,社会影响较大。

前者如法学会、反邪教协会等,后者如玩具协会、房地产业协会、体制改革研究会等。

这类社团占社团总数的10.1%。

第二类为活动尚属正常的社团。

这类社团有的也依托在省直厅局,有一定的经费来源和人员保证;也有的虽无固定经费来源,依托业务主管单位提供办公会所和少量经费,但领导班子热心奉献,凡有重大活动,都能积极争取到有关单位或企业的支持和赞助。

这类社团虽然活动不多,但发展还算正常,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但学会作用的发挥有限。

这类社团占社团总数的51.9%。

第三类为活动不正常,运作困难的社团。

这类社团多为基础学科的社团,无政府的拨款和其他固定经费来源。

由于研究面较窄,开拓性不强,无法筹集足够的经费维持社团正常的运作,又因社团负责人不能及时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的要求,因而活动极少,面临“停摆”的重重压力。

这类社团占社团总数的38%。

(七)地市社科联工作有新局面几年来,省社科联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整体意识,加强全系统的联系和互动,召开了各地级以上市社科联主席会议和研修班,组织了广东社科界代表团赴台参加孙中山思想研讨会,编发《社科交流》通报各地先进经验,以及继续推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科普周协作,这些举措进一步促进了全省社科联系统的信息交流和工作互动。

各地社科联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思路更加开阔,事业得到新拓展。

如广州市社科联围绕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以《城市观察》为依托,构建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研究智库;深圳举办了首届学术年会,还承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2010年深圳国际大会;茂名、湛江、阳江三市联合在湛江召开了首届粤西合作发展理论研讨会,加强了地市社科联的合作;茂名、清远、潮州、阳江、汕头、梅州、中山等市社科联组织了“传承岭南优秀文化,建设广东文化强省”主题巡讲;珠海、江门、肇庆等市社科联积极开展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展情况的调研工作;东莞、韶关等市社科联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决策咨政课题研究取得成效;惠州、揭阳、云浮等市社科联举行形势教育报告会,深入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世界、中国和广东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势;韶关、河源、潮州、湛江、肇庆等市社科联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促进我省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