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浅谈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浅谈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作者:刘颖刘鱼海曾丹丹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2期
摘要: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中我们不难发现他诗歌中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好似盘古,用诗歌为后人开辟了一条通向现实主义的创造道路。

关键词:杜甫现实主义
作者简介:
刘颖,(1989.07—),四川广安人,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刘鱼海,(1990.06—),四川广安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师范)2009级。

曾丹丹,(1989.11—),四川广安人,四川省简阳市雷家九年义务学校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2-0207-01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杜甫的一生非同寻常,悲剧潦倒,基于此才使得杜甫能够出色地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使命,获得了“诗圣”的崇高称号,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也成了一代“诗史”。

笔者试图从他的诗歌中来阐述其多方面的现实主义。

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始于安史之乱的酝酿期,朝中奸臣当道,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并没有消逝,转而投向积极入世的道路,开始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

可以说,杜甫在这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思想主题方面
1、关心人民疾苦,同情人民,也对劳动人民进行了歌颂。


杜甫创作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亲民性,这和他后期的生活现实密切有关。

在《兵车行》中“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写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同时也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希望能够让天下劳苦人民摆脱痛苦,得到幸福。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更加体现诗人对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2、忠君、爱国,但也对统治阶级中的腐败现象给予深刻的揭露和严厉的批判。


在古代的中国,封建统治者尤为注重其自身统治的稳固,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杜甫对于统治者是十分的效忠,诗歌中虽然对写了很多讽刺的统治者的语句,但是依然对统治者抱有很大的期望,以至于在他的诗歌中写到了“唐尧真有圣,野老复何知”、“天子多恩泽,窃比稷与契”等诗句来盼望统治者采取维护统治的措施。

《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直接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写出天宝年间以后,唐王朝频繁发动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战争,人民苦不堪言,从而深刻地揭露统治阶级的腐败。

《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说明青壮年已经全部被抓去充军现在已经扩展到老翁了,长期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揭示统治者的腐败。

二、在表现手法方面
1、以小见大,从极小的、平凡的事情入手,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从而揭露统治阶级的腐败,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从眼前的花、鸟这些平凡的小事物入手,感于“国破”的实事,抒发“恨别”,从而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和对统治者的批判。

《石壕吏》中“有吏夜捉人”、“急应河阳役” 、“三男邺城戍”等,描述了官府捉人去当兵的这一细节,通过夜捉人和吏夜归等小事件来反映出安史之乱后得社会现象,揭露统治阶级的腐败。

以事抒情,缘事而发,情事相融;也以景抒情,寄情于景,通过客观的事物来抒发主观感情;注意抓典型和细节,通过对典型事件或场景进行概括、描写,从而自然地进行联想,揭示出深刻的主题。

《兵车行》中“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诗人通过前面对眼前事物的描述,从而缘事而发出了“生女好”的感叹,通过客观从而抒发个人情感。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面上是写所望之景,但从“破”﹑“深”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心痛和悲伤的感情。

《石壕吏》中写了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妪从吏、夜归等典型地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事件和场景,从一个小家庭的遭际从而联想到当时所有百姓的痛苦遭遇,以此抒发对统治者的憎恨和批判之情。

《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写诸葛亮壮志难酬就突然去世,这是无数英雄感动、伤心。

通过这一细节,抒发诗人壮志未得的悲伤之情。

3.大量运用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等表达手法,真实地刻画出当时人民的内心情感和社会现实;在对事情的叙述中,注重细节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使之经得起推敲,更显出事情本身的真实感和现实性。

《石壕吏》就是诗人以“旁人”的身份来叙述老翁一家人的遭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诗人抒发的对人民的同情和忧国忧民之情。

这一点在《石壕吏》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文中虽未明说老妪是否从吏夜归了,从后文“独与老翁别”可明确知道老妪已被抓走.诗人为何只与老翁别,而不与他的儿媳妇别呢?原来是因
为前文提到的“出入无完裙”,所以不便进屋与之告别。

诗中很多行为都可以在文中找到原因,这使诗歌极具逻辑性,也符合常理,从而凸显出诗歌的现实主义色彩。

三、在语言运用发面
1.语言精练,用语精确,注重炼字;
《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诗中的“垂”和“涌” 字用得十分传神,星垂和月涌形成一连串动态的画面,以自然地壮阔与永恒来反衬人生的无奈,用语十分传神﹑精练。

2.使用到口语和对话形式,使诗歌更加接近生活、反映生活,更具现实主义色彩;对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和性格等特征;人物形象生动具体、栩栩如生,更具真实性和现实感。

在《潼关吏》中,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采用对话的形式用朴素的语言对潼关形势进行描述,这让人更容易相信此诗的真实性。

《新婚别》中“妾身未分明,何时拜姑娘”、“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等语言,它们都是以新娘的口吻来写的,写新娘的伤心、无奈、抱怨的情感,这都符合新婚妻子的身份和年龄等特征,这样写使得新娘的形象得以全方位地、真实地展现。

四、总结
不论是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还是语言运用上,杜甫的诗歌都超越了他先前同辈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主要归结于他的个人创作理念以及他生活的现实环境铸就了这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所创作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数量极多,内容表现在强烈的社会政治时事、浓郁的时代气息、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对君主的效忠和沉郁顿挫诗歌风格,不仅奠定杜甫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在文学史上的伟大地位,更是将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成为后世儒家正统诗学的典范。

“诗圣”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但他留下的那些不朽的诗篇却造就了现实主义伟大的丰碑!
参考文献:
1.(唐)杜甫著.杜甫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唐)杜甫著.杜甫诗选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3.朱红娟.浅谈杜甫现实主义诗风[J].文化商业.2010年第12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