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教育探索论文-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爱的情感影响及对策研究

幼儿园教育探索论文-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爱的情感影响及对策研究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爱的情感影响及对策研究宁波市华光幼儿园杨斐一、问题的提出幼儿期是一个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一切品德、习惯是非常牢固的,往往会影响一生而成为个人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应重视幼儿的早期品德和良好情感的培养。

幼儿爱的情感的形成,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生活的社会组织。

在家庭中,全体成员朝夕相处,甘苦与共,祸福相依。

他们的关系最亲密,感情最强烈,相互影响最深刻。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家庭成员包括经常来往的亲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繁杂的、微观的状系统,它以一种全方位、多侧面综合交叉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影响着亲子之间双向关系的质量和子女的个性发展的特点。

在不同的家庭中,由于父母的性格与素质有差异,所受民族文化熏陶、教育年限、早期生活经历、从事职业和兴趣、特长等的差异,加上子女在相貌、健康、智力、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往往会产生出多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且不同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的情感发展也是不同的。

国内外研究父母教育方式的文献很多,早在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佩克和哈维格斯特等在美国中西部关于家庭作风对幼儿情感发展的大规模调查中发现,家长对待子女过分溺爱、严厉和过分放任都会产生不良后果。

早在80年代,我国教育家曾专门对33户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对子女良好情感的影响做过追踪调查,也发现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爱的情感有着直接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家庭结构的日益“核心”化,大多数家庭只有父母和一个孩子,使得家长教育方式与幼儿的情感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

独身子女在家庭中往往是父母、祖辈、亲友等照顾、抚爱、赠物和智力刺激的集中对象。

他们受到的关心和爱实在太多,而引导他们去付出关心和爱的机会、措施太少。

他们习惯于为所欲为,有求必应的生活,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享受,很少想到别人的需要,以致使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染上了自私、懒惰、任性和不会关心他人的毛病,也就是缺乏爱心,而这爱心正是幼儿良好情感的体现。

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善良的感情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

良好的情感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

”这句话深刻地告诉我们应重视幼儿早期良好情感的培养。

良好的情感,无论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还是使其将来成为高素质的人才都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试图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爱的情感的影响方面做出一些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一)课题的界定家庭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如儿童观、教育观、养子观、人生观)和已经习惯的教育行为。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民主型、溺爱型、粗暴型、放任型、苛求型等。

良好情感包括着多种内容,而本文所涉及的良好情感主要是指爱的情感,是指幼儿是否具有爱心。

爱心是热情开朗的性格和对人、对物、对事的一贯关心的态度,就是能觉察体验别人的心情,能站在别人的位置与角度感受别人的快乐、痛苦、烦恼、失望之心。

培养孩子的爱心主要通过爱亲人从而扩展到爱他人、爱集体、爱自然、爱祖国、爱家乡的良好情感。

(二)研究假设通过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合教育,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家长进行正确的教养方式提供全方位服务,从而使家长运用科学的教养方式培养幼儿爱的情感。

(三)研究目标我们研究此课题的目标可以从两方面来阐述:1、理论上的目标:通过调查和研究,旨在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良好情感影响的一般规律,从而指导实践,促进发展。

2、实践上的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进而达到提高家长对培养幼儿爱的情感的认识,掌握培养方式、改变不良的教养方式,从而萌发幼儿爱的情感。

(四)研究内容家长教养方式及幼儿爱的情感的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对策研究;(五)研究时间和对象时间:2001.1-2002.1对象:全园幼儿(六)研究步骤1、研究前期的准备阶段(2001年1月)(1)确定课题,制定计划。

(2)组织课题组,进行分析。

(3)制定评价方案。

2、调查研究阶段(2001年1月~3月)(1)家庭教养方式现状调查。

(2)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爱的情感的关系调查3、实验研究阶段(2001年3月~2001年12月)(1)影响家长教养方式因素分析。

(2)研究对策4、总结整理阶段(2001年12月~2002年1月)(1)统计。

(2)撰写课题三、课题实施(一)调查研究我园是一所国有民办的幼儿园,条件较好,但收费相对较高,幼儿来自四面八方,家长的素质也参差不齐。

为此,我们对全园256名家长的教养方式及幼儿爱的情感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收到有效卷240份。

调查情况如下:表1:幼儿家长不同教养方式的人数与百分比由上表可见,35%的家庭教养方式属于溺爱型,这是一种父母对孩子宠爱过分,盲目迁就的教育类型。

这些家长为博得孩子的欢心,整天围着孩子转,事事依着孩子。

孩子长期处于一种说一不二的核心地位,有错误父母也不加以纠正,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

有23%的家庭教养方式属于放任型,这是一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自流的教育类型。

这些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想法,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明了事理,对孩子的错误不予重视。

16%的家庭教养方式属于苛求型,这是一种对孩子要求过高,成龙心切的盲目教育类型。

在调查中发现,在大班、在知识分子家庭中较为普遍。

这些家长总指望孩子能出人头地,成名成家,盲目给孩子“加餐”,学拼音、学写字、学奥数、学弹琴。

把孩子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他们把“提前教育”当成了“早期教育”,强调知识灌输而忽视兴趣培养、智力开发。

在调查中,发现有9%的家庭教养方式属于冷淡型,这是一种对孩子不负责的教育类型。

主要出现在由于父母离异、不和睦或过分注重于自身事业追求而对孩子冷淡的家庭。

这类家庭的家长与孩子接触时间少,除给予孩子必要的生活照顾外,很少过问孩子的发展,亲子之间缺乏应有的感情交流。

只有17%的家庭教养方式属于民主型,这是一种民主平等宽容的教育类型。

这些家长常主动和孩子谈话、亲近,了解孩子感兴趣的事和经历过的事,他们还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给孩子必要的帮助,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成功,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能有理有据地批评指正,总之,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园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须分析原因,研究对策。

表2、不同教养方式家庭幼儿爱的情感的发展状况由上表可见,民主型家庭培养出的幼儿在爱的情感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类型家庭幼儿,溺爱型、放任型、苛求型、冷淡型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在爱的情感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在溺爱型家庭中培养出的孩子任性、自私和不讲道理,并且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存在着严重的利己行为,对长辈、对同伴、对班级集体对小动物都缺乏爱心。

而放任型家庭的孩子在班级中不守规矩,常和同伴打闹,随意采摘花草树木,对人对事粗暴蛮横,在苛求型家庭教养方式中成长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自主性,对生活缺乏热爱,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父母,父母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

而冷淡型家庭中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与同伴合作,性格孤僻,班级里的事好象与他无关,在家里从不主动给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只有在民主型的家庭中父母的爱抚、关注使孩子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和一系列积极情绪,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存在着强烈的同情心和爱心。

(二)制约家庭教养方式的若干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及幼儿爱的情感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它受到父母经历、文化素质、道德水平、教育观等方面的制约而相互影响的产物。

1、教育观的制约一切有关儿童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传统的“以老者为本位”的社会观念意味着对孩子的重视不是建立在对儿童独立精神的理解和尊重上的。

“爱幼”并没有真正体现在对孩子独立人格的承认。

“孩子是自己的”,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的旧观念根深蒂固。

既然孩子是自己的,而且现在只有这么一个,那么对这根独苗当然应倍加珍惜,特殊爱护便成了广大家长的普遍心态。

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家长一方面表现为对孩子过度宠爱、迁就,无原则的疼爱,孩子在这种特殊的照顾中往往会自我中心意识膨胀,形成骄横、自私,抗挫折能力弱,缺乏爱心的毛病。

另一方面,现在的家长在思想上普遍存在着重智力轻德育的教育观念。

他们认为高智力是高成就的前题,什么关心他人、献爱心活动这些都不是正事,他们把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幼儿爱的情感的发展。

2、文化素质的制约丰富的教育知识是教育孩子的前题,也是满足孩子对父母不断增长的文化素质要求的需要。

具备了丰富的育儿知识,家长才能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遇到的问题,才能具有良好的教育方式,从而引导幼儿爱的情感的发展。

然而,入托我园的孩子家长有许多都是个体经商者,这些家长文化素质大都不高,日常言行、修养较差,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教育常敷衍了事,或放任不管。

而有些高学历的家长认为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也自然具备了丰富的教育知识。

所以有些目中无人,常以高人一等自居,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

这二种家长都不具备良好的教养方式,妨碍着幼儿良好情感的发展。

家长只有在一定的文化水平上,学习和积累一定的教育知识才能为孩子提供科学的教养方式。

3、道德水平的制约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长期的全方位的教师。

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最初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就是父母。

因此,家长的崇高品德是一种教育力量,不仅能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而且能影响孩子良好的情感、品德的形成,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如果家长的自私、狭隘、贪图小利、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虐待老人、缺乏爱心,甚至引导孩子也仿效自己的不良行为,试想一下,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能有爱心可言?所以,幼儿爱的情感的发展,也受到了家长道德水平的制约。

4、父母经历的制约每个父母都有各自的经历,有些家长认为过去自己条件不好,现在生活得到了改善可不能再亏待了孩子,所以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以弥补过去的不足;有的父母心甘情愿节衣缩食,省下钱来用昂贵的代价买“名牌”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高消费:有的父母下岗以后怕孩子难过、委屈,瞒着家人去干累活、脏活却让孩子过养尊处优的生活。

这种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最后导致孩子的是冷淡和自私。

他们只知道向别人索取爱而不知道去付出爱。

而有些父母自己没读多少书,却把希望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他们一味地给孩子“加餐”希望孩子今后能出人头地,使孩子丧失了玩的时间,减少了童年的欢乐,在这种苛求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对父母充满了恐惧。

(三)促进家庭教养方式的有效策略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家长们应用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养方式是培养幼儿爱的情感的有效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