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研究上传百度

论文: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研究上传百度

1 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研究 ——以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桃江为例

执笔:肖 鲲 摘要:桃江县是湖南省著名的农业大县,以竹子、茶叶、有色金属、建材而著称。近年来桃江县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有力的助推了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2017年大栗港镇朱家村获评“中国美丽乡村”,2018年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桃江县遵循“保持自然、立足产业、深挖人文”的经济发展规律,建设“秀美、精致、品位、特色”的美丽乡村,对探讨分析沿洞庭湖地带益阳的美丽乡村建设,助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治理农村空心村现象、改善人居环境、城乡二元空间重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在我国前所未有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今天,如何正确看待乡村振兴、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是什么关系?农业和农村情况如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关系极大,我们要力求避免某些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曾出现过的农业萎缩、农村凋零的现象,振兴乡村经济和社会,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农业大县桃江,近年来积极实践美丽乡村创建模式,以农业现代化启动农村人居空间与农村要素聚焦的载体,促进农村镇群建设,2018年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在美丽乡村创建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有力的推进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村空心村现象得到治理,创建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对于城乡二元空间的重构、城乡差距的缩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桃江县美丽乡村创建路径与形成的实践 益阳市桃江县位于湘中北部,总面积2068平方公里,全县共有215个行政村。2018年户籍人口86.61万,城镇化率达到48.66%,农村人口43.63万人。该县是湖南省著名的农业大县,是著名的“竹子之乡”,也是“建材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近几年不断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丰富美丽乡村创建模式和内涵,连续有5个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其中2017年大栗港镇朱家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8年桃江成功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 2

1、新农村建设迈上“美丽乡村”新台阶。从桃江县范围看,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6年至2010年,新农村建设示范阶段,全县创建了16个示范村。第二个阶段是2011年到2013年,新农村建设提升阶段,全县新创建了19个示范村。第三个阶段是2014年到2017年,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和美丽乡村建设阶段,新创建104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和11个美丽乡村;第四个阶段2018年至今,美丽乡村建设阶段,不再对人居环境整治村单独做考核要求,统一为美丽乡村建设。 2、“美丽乡村”创建使乡村呈现新面貌。桃江县目前创建有省市授牌的新农村示范村和美丽乡村共17个。其中已授牌的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和美丽乡村一共8个,新农村示范村3个分别是:马迹塘镇三里村、鸬鹚渡镇玉溪村、桃花江镇株木潭。美丽乡村省级授牌的5个,桃花江镇崆峒村、大栗港镇朱家村、桃花江镇石高桥村、灰山港镇杨家湾村、牛田镇金凤山村。市级授牌的有3个,马迹塘镇龙溪村、石牛江镇田庄湾村和鲊埠回族乡军功嘴村。另外,在创建并已申报的美丽乡村有浮邱山乡浮邱山村、大栗港镇刘家村、桃花江镇花园洞村、沾溪镇洋泉湾村、修山镇莲盆嘴村、武潭镇莲花坪村、石牛江镇牛剑桥村、灰山港镇麻元坳村等9个村。这些“美丽乡村”的创建在全县乡村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3、创新“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使乡村呈现“五美”。 一是产业结构呈现创新典型美。遵循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强化分类指导,重点针对茶叶、竹子、桃花、花卉苗木、鱼虾、瓜果蔬菜等特色产业,结合全域旅游,借鉴国家农业部发布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摸索出本县的十大典型示范模式。如生态保护型模式,身处“黄金塘竹产业片区”的崆峒村,北靠桃花江竹海,注册有“黄金塘”等商标,2018年获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产业发展型模式,开展“一村一品”,株木潭村是全国著名的淘宝村,其“桃江竹凉席”闻名遐迩,马迹塘镇京华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竹笋)”示范村;城郊集约型模式,典型有桃花江镇石高桥村;社会综治型模式,典型有马迹塘镇龙溪村,成功举办的“九九重阳久久情”主题活动,吸引了数万游客;文化传承型模式,农耕文化特色的修山镇明灯山村,红色革命精神教育基地的鸬鹚渡镇张子清村;渔业开发型模式,拥有洞庭天乐大闸蟹基地的石牛江镇牛剑桥村是典型;环境整治型模式,牛田镇金凤山村,治理污水,种植映山红,撬动近郊赏花游客经济;休闲旅游型模式,大栗港镇朱家村,发挥农业生态优势,推动休闲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型模式,灰山港镇杨家村,其竹笋加工科技园是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民族特色型模式,典型有民族同心特色美丽乡村鲊埠回族乡军功嘴村。这十大典型模式发挥着示范作用,由3

过去主要依靠农业变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模式。 二是生态环境呈现创新环境美。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20字总方针,以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桃江”为目标,努力构建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乡村格局,走出了一条桃江县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如大栗港镇朱家村,村中资江支流朱溪河缓缓流淌,万亩竹林翠绿多姿。该村率先实施禁渔禁猎,建设生态观光园,引进特色项目,种植了1000亩茶叶产业体验园,300亩桃树园、还种植有石榴、梨、葡萄等林果花卉,建立了益阳市首个娃娃鱼野外放养基地,创建了“朱家村文化风情园”和“九龙洞山水乐园”、开拓了线上线下农家土特产销售平台,形成多业并举的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了农工商一体化,向生产结构的现代型农村迈进。该村在2017年9月荣获“中国美丽乡村”称号,成为湖南省五个入围村之一。 三是资源要素呈现创新组合美。对基础条件相对较好、村委班子得力、农户积极性高的村,引导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对基础条件薄弱的村庄,从实际出发,先从改水、改路、改厕、垃圾处理、村庄绿化等基础着手,接着发展“一村一品”、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再进一步开展产业联动;对基础条件较差的村和贫困村,抓住精准扶贫的机遇,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尽快摆脱贫困,逐步开展新农村建设。从2011年第二轮新农村示范建设开始,按照“整村、连片、连线”的思路,规划了桃花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片,突出“两型”引领 ,按照“生态对接益阳”的总体发展思路,以“生态立村、成片推进、产村相融、改革创新”四大理念为指导。辖桃益公路沿线的株木潭、石高桥、崆峒3个行政村,分别在2011年、2014年和2016年,被授予1个“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2个“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称号。 四是乡村风气呈现创新人文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当地村民才是真正是主人。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尤其注重发挥乡贤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在马迹塘镇三里村的詹鳌夫家庭2017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詹鳌夫夫妇在2007年退休后,返回故乡。热心村里,他们用自己的退休工资和子女的供养费,资助了五保户和特困户15户,帮扶困难群众128人次,为村组修公路捐资12万元,爱心助学15万等等。詹鳌夫夫妇成为三里村最美的代言人。 五是乡村治理呈现创新制度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县指导、镇村为主”的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县委、县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一是以县为主,规划引领。充分考虑每个村不同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村民生产品种和规模、村庄传统民俗文化,由各个乡镇先行考察并研究分类分步骤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庄,4

再由县专项领导小组确定发展先后,先进带动后进,同时强化规划引领和特色挖掘,一张蓝图抓到底。如朱家村的生态茶叶基地模式;武潭镇莲花坪村依托国家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的现代农业模式;黄泥田、龙牙坪蔬菜蘑菇产业发展模式,崆峒、金凤山、洋泉湾、罗溪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军功嘴民族特色模式,田庄湾村环境整治模式等,群雄起舞,典型突出。二是制定制度,稳步推进。落实扶持政策,调动全社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加快建立齐抓共管、统筹推进的 “政府主导、部门帮扶、群众主体、村组实施”的工作机制,并建立了美丽乡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县委书记为主帅的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指导督查工作,2017年县委书记就召集20多个县直单位到美丽乡村创建村现场办公,整合资源与资金2000多万元。

二、桃江县美丽乡村创建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客观分析桃江县美丽乡村建设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整体的发展态势仍然不强,潜在的矛盾不容忽视,主要是: 1、从农业发展来看,个别“美丽乡村”建设流于表面,缺乏长远的产业规划。目前很多村对于创建“美丽乡村”都很积极,普遍认为可以通过该项目向上级争取乡村建设资金,发展基础建设,这是大好机会。然而当前除朱家村等几个省级美丽乡村创建村,按照上级要求制定了长期发展规划并按照执行外,市县级美丽乡村创建村的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基本流于书面,特别是对产业发展、长远发展没有深入思考和科学设想,个别村发展意识不浓,停留和满足于修了几段路、协调了几起纠纷。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理解认识不够,没有真正领悟和落实到位。个别村在没有做好前期规划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急于求成。 2、从农村发展来看,个别“美丽乡村”创建时重视,审批通过后忽视日常管理。申报了“美丽乡村”创建的村,普遍重视前期基础建设,公路硬化、电网达标、沟渠疏浚、山塘清淤等做到了完善到位,然而个别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审核达标以后,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没有进一步继续发展产业,增进生态环境的治理、乡风文明的深入创新、基层党建等工作的推进,个别村基础设施建好了,但是无人打扫卫生,使得“脏乱差”,设施维护不到位,使得设施损坏丢失。 3、从村民发展来看,个别村依赖政府的思想严重,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没有激发。个别村存在“等、靠、要”思想,盼项目、盼资金、盼帮扶,不主动作为,依靠和发动群众的能力不强,既没有主动对接帮扶单位,又不争取镇党委、政府支持重视,工作因循守旧,缺乏亮点。极个别后盾单位对帮扶工作不太重视,没有到村对接走访,仅仅是打个电话问下情况,没有帮助村上制定发展计划和对接有关单位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