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宫崎骏动画的主题倾向【摘要】日本动画对中国青少年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以宫崎骏的作品最为深刻,他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最开始的《风之谷》到后期的《千与千寻》,都反映了宫崎骏的自然观,宫崎骏不同时期的作品,所反映的自然观的侧重点都不同,宫崎骏自然观的形成与世界大背景和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意义也是非常深刻的。
【关键词】人类自然和谐共存救赎日本动画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并迅速风靡,可以说伴随着80年代出生的一代一起成长,这期间日本动画对中国青年的心智和意识形态发展成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宫崎骏的动画。
一、宫崎骏个人及动画风格简介宫崎骏(宫崎骏,Hayao Miyazaki)是日本著名动画片导演,1941年1月5日生于东京。
宫崎骏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界的一个传奇,可以说没有他的话日本的动画事业会大大的逊色。
他是第一位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同时也是日本三代动画家中,承前启后的精神支柱。
宫崎在打破手冢巨人阴影的同时,用自己坚毅的性格和永不妥协的奋斗又为后代动画家做出了榜样。
绚丽流畅的画面,天马行空的想像,奇思妙想的情节,心动神驰的配乐,狭长萧瑟的神秘甬道,摇曳闪亮的风灯,中西合璧的魔法世界,造型奇特富有个性的神佛灵长。
这就是宫崎俊梦幻般的童话世界。
如果说时下的动漫多以娱乐性为主的话,宫崎骏的动画片却难得的保持着它的深度。
或许跟宫崎骏的个人经历有关,他的作品多以思考人类生存环境,人类与自然母体的关系,精神层面成长历练的过程等为主题,充满了人文关怀,带有明确的救治动机,在观影的过程中为观众带来精神上的清洁和抚慰。
二、宫崎骏动画主题倾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宫崎骏的电影不只是给小孩看的卡通,生活背景影响了宫崎骏动画的主题,他作品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两类:一个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个则是关于童年和成长的,在这两个主题里他分别在寻找人类与外物、与自身和内心的和谐。
在宫崎骏的早期作品中,主题一般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最突出的是关于人类的自身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思考。
(一)人对自然的向往——《风之谷》《风之谷》反映了当代人类社会的问题,可以说本来就是一部以宣传环保主题的作品,作品以女主人公为缩影,慢慢地将自然与人的斗争浮现出来,而最终人与自然达到和谐时,影片的效果就发挥到极致了,在《风之谷》中,娜乌西卡用虫笛召唤王虫,称它们为“乖孩子”。
她掌握了御风术,屡次化解了人与虫族的冲突,先是解救了师父犹巴,其次是贝吉特少年阿斯贝鲁,最后是多鲁美吉亚女皇库夏娜。
这些人都非十恶不赦,在许多方卖弄十分优秀:犹巴擅长剑术、知识渊博,很有正义感。
而阿斯贝鲁作战勇敢,是一名优秀的战士,颇得娜乌西卡好感,在共同的冒险生活中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女皇库夏娜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有进取心的领袖,宫崎骏对她也不是一味的贬斥。
对于虫类,宫崎骏无疑是在肯定它们神圣的生存权利,几千年来,虫儿为了有个栖息之所,在保护森林,而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砍伐森林,这不可避免的和虫族发生了冲突。
但人类在砍伐森林的同时,也就在破坏生态平衡,从而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和污染。
最终会危及自己的生存。
从这个意义而言,人类在开发大自然的同时就在酝酿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那么,能不能在人类的诗意生存和大自然和谐共处方面找到一个可行的中间道路呢?娜乌西卡苦苦思索,不知如何是好。
在《风之谷》的高潮部分,娜乌西卡忍受着身体的创伤,把幼虫送到愤怒的王虫面前,避免了谷民和库夏娜军队的灭顶之灾。
人类惊骇于虫类可怕地愤怒,侥幸逃脱了大自然的惩罚之后,是否应该重新定位和自然界的关系呢?可能有人会说风之谷有点太个人主义了,缺乏一些纯粹的自然的色彩,其实不然,宫崎骏的功力就在此了,他不仅塑造了一个英雄人物,也把他那种自然观深深融通到整部作品中,具体可以来看看影片中的细节:令人毛骨悚然的腐海之下却是另一番天地,纯洁的沙粒,净化的水滴,还有那些静静耸立的树木,可以说是人类世界的天堂,在这一场景的刻画上,宫崎骏用以上种种意象打造了一个纯粹的自然世界,他让我们想象的是那种在没有人类的干预之下所存在的那种纯粹的自然景观,透过娜乌西卡的眼睛让我们知道了真正自然的美好与伟大,而这些思想就会无声无息地嵌入孩子们的心里,无疑它的教育意义是非常伟大的。
再来看看,与这一相似的情节还有娜乌西卡那间独特的房间,充满自然气息的小空间,与之外充满毒气的世界完全对立,宫崎骏正是通过这一个个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深刻对比来表现他对那种真正自然的向往与崇敬的,而当最后,娜乌西卡阻止了王虫的进攻,与其说是宫崎骏想要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不如说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目的的完美实现,宫崎骏始终认为,如果人类可以齐心协力,像娜乌西卡那样,人性就可以得到解放,而自然也会宽恕人类的从前的错误行径,最终到达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那乌西卡眼里,人和虫是平等的,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发挥着自己特有的作用。
王虫其实不像人们所说的是妖精的化身,而是森林的守护者,所以,面对人见人怕的庞然大物,娜乌西卡并没有表现出恐惧,也没有退缩,二是与其沟通,进行了平等的交流,人和虫应该相互认同,共存共荣----这才是娜乌西卡最真实的想法,然而在战争中,人们却不这样认为,库夏娜因为断臂之痛,对虫族恨之入骨,她一心想统一世界,从虫族手中夺回“本属于人类的大地”。
基于人类无休止的扩张欲和报复欲,这似乎也合乎人类的逻辑。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呢?为数不多的“绿洲”又变成了废墟,刚从废墟中站起来的人类还没有完成新的建设,又陷入了新一轮的战争。
库夏娜为了打击敌人,战胜虫族,居然还唤醒了曾经放在“七日之火”中将人类文明毁于一旦的怪物。
若不是怪物尚未完全成熟,娜乌西卡即使以自己的身躯挡住王虫,恐怕风之谷将被夷为平地,人类又将面临第二次灭顶之灾。
“从虫族手中夺回大地”,这是库夏娜和贝特人的梦想。
于是他们唤醒了“七日之火”的怪物,贝吉特人将小王虫残忍的挂在空中,引王虫群进攻风之谷。
但是,这种“借刀杀人”的做法不能说明他们的高明,而恰恰说明了他们的无能和卑劣,人类之所以要“从王虫手中夺回大地”,无非是认为自己是高等生物,处处“高人一等”,应该统治世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他们依靠的恰恰不是自己的力量。
和人类相比,被人类所第十的虫族就显得单纯多了,守护森林是它们的使命,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以“温和的蓝色”友好面对世人。
但是,当蓝变成了红,当宽容转变为愤怒,当人类侵犯了巨虫的生命时,战争开始了。
为了打击森林的入侵者,为了替死去的同伴报仇,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它们的进攻完全是由于人类的侵犯。
人类万万也想不到自己认为不祥、千方百计要烧毁的菌类植物森林竟是为了净化大地而生,它们吸入被污染的有毒物,孕育之后释放来的却是纯净的沙粒。
当森林一片一片被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也不断地缩小---看看人类的作为,不禁让人发出疑问:人类真的“高人一等”吗?人类真的有理由统治世界吗?人类真的能够“排除异己”吗?消灭了“腐海”,人类真能够无忧无虑了吗?显然,这些并不能让人信服,娜乌西卡的发现就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没有“腐海”,没有了森林,没有了虫类,人类也不会走的太远。
人与自然,每次谈到宫崎骏的电影,都会涉及到这一主题,在风之谷中,这个主题尤为明显,在蓝色救世主故事的背后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问题——人和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二)人与自然的疏离——《幽灵公主》在动画影片《幽灵公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主题被发挥到了极致。
这部影片设置的是原始的自然、开化的人类和对自然仍保持崇敬的人类这三方。
原始森林中自幼被白狼领养的少女桑,和执掌生死的生命之神——麒麟神,代表了自然界;铁镇上为了炼铁砍伐森林的以幻姬为首的人们以及朝廷要取麒麟神头颅的人们,代表了与自然对峙的人类一方;而夹在他们中间的,是传说中神秘消失的,对自然保持着最后的神性崇拜的虾夷族部落未来的酋长阿席达卡。
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命的本源,少女桑自幼被白狼神养大,已经完全不认同自己的人类身份,而是与森林一方共同抗击着侵略森林的人类。
铁镇上是被人类社会排挤的却在辛勤劳动自力更生的人们,他们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成为砍伐森林的侩子手。
阿席达卡来自保留着原始的绳文文化的虾夷族部落,他是人类却又敬畏自然和神灵,因此他便担负起调和两方矛盾的作用。
然而宫崎骏却设定了幻姬将麒麟神的头颅射落,人类的这一弑神举动象征了人与自然的彻底决裂。
宫崎骏在《幽灵公主》中重新将目光集中在人与自然这个社会焦点上,通过再现人类放弃对自然的敬畏,开始向自然大量掠夺生存资源的历史性时刻,去展开他对人类与自然共存的命题的思考。
在《幽灵公主》中,宫崎骏的心理矛盾,主要体现在虾夷族未来酋长阿西达卡这一救世英雄的塑造上,阿西达卡作为人类和森林动物战争的受害者,右手被诅咒。
在麒麟兽森林的探险活动中,清醒的认识到双方争斗的实质是一场生存之争,铁镇上的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砍伐森林和开矿,而这对森林造成了破坏,从而威胁到动物的生存。
人类和动物双方都有生存的权利,但是人类砍伐森林的活动最终是自掘坟墓的行为。
在影片中,尽管人类的活动是必须的,但是却受到谴责和批判。
而森林动物作为受害者,让俺们的报复行动尽管以悲剧收场,但是他们是被迫的,也受到同情。
阿西达卡为了保护本族少女免受魔神之害,刺杀猪神,留下了诅咒疤痕,因此对人和森林诸神的战争有着清醒的认识。
《幽灵公主》是宫崎骏在对自然和人的关系苦苦思索后的作品,是自己也没有答案的宫崎骏,面对这个时代所能看到的唯一希望。
宫崎骏没有指出一个光明的未来,他清醒的认识到人类和自然难以和谐共处。
《风之谷》和《幽灵公主》可以说是两部具有醒世警钟意味的作品,反映了宫崎骏对人类成长的生态思考,他认为高度发达的都市生活抑制了人类的善良本性,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在他看来:“人类真正意义上的故乡只能是滋养人类的森林而不会是九十年代的现代都会。
”所以在宫崎骏的后期作品中有了反现代文明的特征,开始更多的关注儿童的成长,宫崎骏认为儿童是最纯洁的人类,儿童应该顺应人类美好的本性自然地成长,他说:“动画片的题材都是关系到人类的命运问题,比如儿童失去生活兴趣的问题,儿童在我们的消费社会中迷失自我的问题。
”(加注释)这些创作思想在《龙猫》和《千与千寻》中得到了完美呈现。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龙猫》“在我们乡下,有一种神奇的小精灵,他们就像我们的邻居一样,居住在我们的身边嬉戏、玩耍。
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他们的,据说只有小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可以捕捉它们的形迹。
如果静下心来倾听,风声里可以隐约听到他们奔跑的声音。
”【1】这是《龙猫》里爸爸说的话,是宫崎骏幼年时在家乡听到的传说,我想这也是宫崎骏本人的心迹表白吧,年少的他也曾经认真地在小径上等待,在草丛间寻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