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战前中日军备对比

抗战前中日军备对比

抗战前中日军备对比
二战前夕,斯大林曾说过:中国没有军事工业,
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这种充满沙文主
义色彩的评判,听起来相当刺耳,却是中国人不得不
承认的残酷现实。
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中国军备的全面
落伍,在中日直接较量中惊人地展现了出来。
全部中国海上力量不如一艘日舰?
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归根到底由综合国力,尤
其是工业生产能力来决定。且看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
的一系列数据对比:
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
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
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
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
日本年产铜8.7万吨,中国700吨;
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
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
装备,中国均无自产能力。
也就是说,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
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
出手的主战兵器。
无论国家的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
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遥遥领先中国整整一代。先以双方
海军军力对比为例:
“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共约两万五千
人,共有66艘舰艇,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
练习舰、鱼雷艇五类,总吨位57608吨。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军兵员十二万七千
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其中作战
军舰约77万吨。包括航母4艘(近7万吨,总吨位,下同),
水上机母舰2艘(约3万吨),战列舰9艘(约27万吨),重
型巡洋舰12艘(近10万吨),轻型巡洋舰21艘(近11万
吨),驱逐舰102艘(超过12万吨),潜艇59艘(超过7万
吨)。
还有练习舰、潜水母舰、布雷舰(艇)、海防舰、
炮舰、水雷舰、扫雷舰数十艘,总吨位约13万吨,以
及修理舰、运输舰、练习特务舰、测量舰、布雷艇、
猎潜艇等配套舰艇。
此外,又有战列舰2艘、航母2艘、轻型巡洋舰4
艘、驱逐舰12艘、水上机母舰3艘、水雷舰4艘正在建
造。其中2艘战列舰,就是后来名动天下的“大和”“武
藏”,每一艘的排水量都在7万吨以上。换言之,日本
一艘大型战列舰的排水量,就超过了当时的整个中国
海军。
再说空军。当时中国空军仅有600余架飞机,包括
作战飞机305架,全部进口,不仅无整机自产能力,且
无主要零部件之自产能力。因缺乏零件的缘故,抗战
爆发时能够投入战斗的飞机仅223架,共编为31个中
队。能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只有620人。
而日本具备完全的飞机自产能力,年产各类机型1
580架,当国力进行极限动员后,可升至年产一万到两
万架。“七七事变”前,日本海、陆军航空兵共有270
0架飞机(陆军1480架,海军1220架),其中作战飞机1
600架(陆军960架,海军640架)。在海军作战飞机中,
陆基飞机458架,舰载机182架,能在航母上起降的就
有130架。
170万常备军算多算少?
中日双方陆军的战斗力之比,又是一种什么样的
境况呢?
从人口总量上看,中国无疑占据着巨大的优势。
问题是,到今天为止,我们也说不清抗战前夕中国人
口的确切数字,有说“四万万同胞”的,也有说“五
万万国民”的,两者竟相差了1亿人!较折中的说法是
4.67亿人,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不是精确统计的结
果,只是估算数据。连自己的国民总人数都搞不清楚,
如此低水准的国家治理,自然就不会有高效的战争动
员能力。
熟悉中外战史的读者都知道,自拿破仑以来,人
类逐渐进入“技术专家式战争”时代,兵员的组织管
理与动员训练重要性日趋提高。按现代的国防军事理
念讲,国家平时应该精简现役军人数量,增加预备役
兵员,节约资源用于更新武备,真正开战后,通过迅
速有效的动员投入总体战争。可当时的中国却相反,
现役常备军170余万(编成步兵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
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炮兵4个旅又20个独立团,还
有少量特种兵部队),而受过军事训练的预备役兵员仅
150余万。以当时中国的人口总数和经济基础而论,前
者数额大得完全不合理,后者又小得不成比例。
相形之下,“七七事变”前日本的人口为9000万人,
可精确统计并进行高效动员,常备军兵力不过38万人,
编成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
个野战重炮兵旅团、3个战车联队、16个飞行联队以及
守备队等。
战前的日本法律规定,凡17到40岁之间的男子必
须服役,故理论上战时可动员一千万人参战。受过军
事训练,可迅速形成战斗力者包括:后备役兵近74万,
预备役兵约88万,第一补充兵158万,第二补充兵90
万,合计超过448万,占总人口约5%。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日本的军事动员体系已达
到世界一流水平,既可以利用朝鲜、东北到华北的铁
路网,又掌握中日之间的海权优势,所以兵力动员后
投送效率也非常高。据中国南京政府战前的判断,日
军“输送其陆军经朝鲜至满洲者,每星期约二至三师
团并直属部队与其补给。经海道向我国任何海岸者,
每十天约一梯队,即二至三师团,连同一切附属品及
补给”。
中方已意识到,在华北战场,日军可在开战八到
十天内,由本土输送二至三个师团。在沿海战场,日
军第一梯队二至三个师团的投入需一个星期,“尔后续
加同等兵力,为八至十日”。依事后的实战检验,可知
此判断基本符合事实。在上海战场,日军的动员与输
送能力,甚至超出了中国政府的预计。
带20发子弹“打鬼子”?
在兵员的训练上,中日同样存在着重大差距。
抗战前,中国士兵大部分是文盲,截至1936年底,
中国训练完毕之高中及同等学校的合格预备兵,仅17
490人。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候补军官仅880人。著名
历史学家黄仁宇抗战时当过国军排长,他发现基层军
官连花名册都点不了,平日多不研究战术,打仗全凭
血气之勇。进攻时以密集队形蜂拥蚁附,失利时又鸟
奔兽散。
以单兵射击训练论,当时一发子弹的价值在中国
相当于七斤半大米,或35个鸡蛋。所以平时训练多数
是打空枪,就算物质条件最好的中央军,也不过每兵
配发15发子弹作实弹射击,开战后每兵配发20发子弹
上战场。而日军《步兵操典》规定,新兵入伍后,每
月用于实弹射击的子弹,步枪不得低于150发,机枪不
得低于300发。结果日军每个中队都有三分之一的步枪
兵可以达到优秀射手的水平。
至于双方步兵重火器威力的落差,就更不用说了。
“七七事变”前,中国75mm以上口径的火炮仅800多门,
重炮只有可怜的48门,虽全部从德国进口,但总数连
日军同类火炮的零头都不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