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一)社会分化与阶级
1.社会分化的含义。
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
在这里,所谓社会单位既指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也指社会机构。
社会分化具有功能专门化和地位多样化的特征。
其类型有: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等。
社会分化是具行社会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有的基于人们的自然特征,有的则以社会因素为基础。
基于自然因素的社会分化表现为人们对具有不同生物特征的人给予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他们也就具有了社会差别。
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是指社会对某些具有社会特征的人给予评价,从而使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实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
(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①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的存在仅仅同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②阶级是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共同的利益使他们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
③阶级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有差异,但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④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的必然产物,当阶级矛盾不可协调时,就可能引发社会革命。
⑤阶级的消亡有赖于消除阶级产生的基础,消灭私有制和生产力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基础。
阶级的消亡意味着社会不平等的消灭,这也是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前提。
(二)社会分层
1.社会阶层的含义和特点
(1)社会阶层的含义。
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
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成为社会阶层。
(2)社会阶层的特征。
由于任何社会特征几乎都可以作为社会基层的分析视角,因此,社会基层具有多元性。
(3)社会基层研究的意义。
与社会阶级分析比起来,社会阶层研究要宽阔的多,社会阶层研究也有其特殊意义,主要表现在:①社会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深化。
②社会阶层研究是阶级分析的必要补充。
③在非阶级社会中,基层分析是认识社会结构的基本视角。
2.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
(1)社会分层的含义。
社会分层是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层级群体的过程。
社会分层借用了地质学的分层概念,但社会分层又具有特殊的含义,它指社会成员因各种原因而进入各社会阶层的客观过程。
(2)马克斯〃韦伯社会分层的理论。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被称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在西方社会分层研究领域有深远影响。
他认为:社会阶层(他称为社会阶级)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和声望——社会标准。
上述社会分层的标准有时是相互联系,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但是,这三个标准又是相互独立的,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
(3)社会分层的方法与标准。
社会分层的方法主要有客观法、主观法和声望法三种。
客观法是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标准;②主观法也称主观评分法,是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归类,指出自己所属阶层的方法;③声望法是由熟悉社区情况的人按照事先规定的分层标准,对本社区成员进行评价并进行阶层归类的办法。
社会分层的标准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分层标准会得出不同的分层结构。
在社会分层实践中,常用的综合指标是社会经济地位,它是通过测量人们的收入地位、教育地位和职业地位,计算其综合值来反映他们的社会阶层地位的指标。
3.社会分层的功能。
(1)功能论。
功能主义源于社会有机论观点,即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分别承担着一定功能以保证社会有机体的稳定和生存。
在功能论看来,社会分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在维持社会方而具有某种有益的功能。
(2)冲突论。
社会冲突论认为社会分层制度是由有权势者的利益促成的,它是有权势集团的价值标准的表现,这种分层实际上包含着不平等,而且它妨碍社会最理想地发挥其功能。
(三)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的含义与类型
(1)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由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多重的,所以,其社会流动也是多重的。
在社会流动中一般更加关注的是人们的职业、职位的变化。
(2)社会流动的类型。
①以流动的方向为标准,社会流动可以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②按照流动主体的特征,社会流动可以分为群体流动和个人流动。
③按照流动的参照基点,社会流动可分为代际流动与一生流动。
2.社会流动的模式。
(1)开放式流动,开放式流动是社会成员在各阶层、职业问流动不受制度性限制的流动模式。
(2)封闭式流动。
封闭式流动是社会成员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的社会流动模式,传统社会较多采用这种流动模式。
这种流动模式会限制社会成员能力的最大限度发挥,也会积累社会矛盾和冲突。
(3)混合式流动。
混合流动模式是在一个社会中既有开放式流动,又有封闭式流动的状况。
社会成员可以在一定范同内,甚至是在一些社会阶层之间进行流动,但是他们不能进入另一个封闭的领域,这就是混合流动模式。
3.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
(1)社会结构的性质。
(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
(3)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4)家庭背景和状况。
(5)社会人脉和网络资源。
4.我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我国传统社会的分层与流动。
传统中国社会的分层比较简单,社会流动的规模较小,也不剧烈。
人们向上流动的机会主要是读书和战功,但十分有限;由于小农经济有很强的自我修复机制,所以,中国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稳定性,甚至成为一种“超稳定结构”,社会分化、社会流动都不甚显著。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
的比较清晰的社会分层结构变得更趋复杂了。
主要表现在:①原来的以政治为标准的社会分层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同时在较大的范围内经济分层变得越来越重要。
②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原来的阶层内部发生了分化,这种分化甚至是十分剧烈的。
③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如私营企业主阶层、“白领”、“蓝领”阶层等。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流动。
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流动十分明显,不仅在城市和农村之问,而且在城市内部、农村内部社会流动也相当显著。
(四)城市化
1.城市文化的含义与动力。
(1)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一般说来,它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2)城市化的动力。
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工业化;②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③城乡差别;④城市的中心作用。
2.我国的城市化。
(1)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同城市的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质量不高,城市化滞后;②城市发展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大;③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2)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战略。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策略。
当前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策略是积极推动和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
这是因为:①发展小城镇可以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减少对大城市的压力。
②小城镇也可以成为农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带动农村的发展。
发展小城镇的主张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并变为农村城市化的一项政策,这项政策对推进农村城市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