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精神分析学理论浅析电影《情书》
【摘要】这则似乎淡泊而又迷人的爱情故事,事实上是一则没
有爱情的故事,一个关于孤独、离桑的故事,它作为一部包装在青
春偶像剧表象之下的青春片,讲述的是爱和爱所印证的孤独,片中
的人物镜像关系,又讲述一个人绝望试图获取或者达到自己镜中之
理想自我的故事。
【关键词】镜像关系;情书(信);博子;藤井树
选择《情书》作为解读对象,是借助精神分析的视野将其解读
作为一代人的自我寓言,一种解读路径的设定,无疑带着极大的理
论预设性。
一、人和一镜的故事
1、欲望对象缺席为前提
镜像理论虽看似玄妙,其中包含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辩证观,它
是每个人作为介体的“真实存在”与作为“理想的我”与在社会规范下
存在的“社会化的我”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的缩影。其中讲述着一个
人和一面镜的故事。影片的序幕中,博子独自一人躺在无人踪迹的
雪原之中,近景的镜头中,雪花慢慢飘落到她的脸颊,微微睁开双
眼,仰望着天空,而起身,再次像寻找什幺仰望着天空,之后默默
的离去。作为影片的开端,它更是像一次假象式的、再生的仪式,
渴望追随死去的恋人,但终于不能去丢弃生命。
2、忘我的他恋
在精神分析学领域当中,忘我的他恋,同时也是强烈的自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没一人坠入情网,当发觉自己深深的爱恋着
对方之时,也许就会爱恋着恋爱中的自己,和自己深沉的爱,同时,
恋爱中的自己就会从对方那里获得完美的理想自我的镜像,换句话
说,在没有比恋人目光更美好的镜子。在影片的开端,死去的藤井
树的两周年祭,几乎像生者的欢乐派对,昔日的好友缺席,母亲称
病逃走,父亲迫切等仪式结束一醉方休,只有博子拒绝加入,她拒
绝这一切的“常人长情”,她拒绝遗忘曾经,也无法遗忘曾经。就在
博子,朝着一个应该已不复存在的地址寄去“天国”的情书,在信中
有着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语句,“藤井树君,你好幺?我很好。渡边博
子。就在这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语句中,透露着博子心中巨大的伤感,
拒绝心中爱人死去的事实,祈求着他还健在的愿望。
3、信的双重意义
当博子寄出一封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信时,寄往“天国”的信件,
似乎最为准确的表达就是用心去否认去拒绝死者已经去世的消息。
而也许是出自某种潜意识的希望,再度去证实缺席,在潜意识之中,
博子需要让自己去相信,自己心爱的他已经逝世。而此后她对着深
爱她的秋叶茂说:我是因为寄不到所以才寄得,那是寄给天国的信。
当时几乎是迫使博子前往寄信地址藤井树初中家时,其中有一个场
景,三个人在积雪里行走,不断地去辨认门牌,两个走在前面的男
人发现博子并未跟上来,全景画面中,我们看到博子独自站在积雪
的涵洞边,似乎能听到她内心之中的独白:这封信是寄到这里的吧。
覆盖着积雪的没有任何生机的高速公路,涵洞映射下浓重的阴影,
在此时此地此景孤独的站立着一个穿着黑色衣服的姑娘,面带忧郁,
表情忧伤,似乎像一幅已经不加修饰的画,而一眼仿佛就能读懂这
幅画中主人的内心深处不想去表达的独白。寄给心爱的他,是为了
去否认他的死亡,也是为了去证实他的死亡。映入博子眼帘的这个
场景,凄凉,大雪积压,仿佛要压得自己喘不过气。而又在藤井树
(女)那里,唤起的是一份困扰,一种身份的疑惑,联系着年少时
代那份青涩。她也将开启一段自己所被掩埋的回忆,描述另一个自
我的故事。
二、水中月镜中花的故事
1、自己只是影子
借助精神分析学的领域,可以说,当博子发现了“树”(女),
她同时在发现在属于自己的地方发现了他人,他在异乡的街头邂逅
了属于自己的自己,同时她还惊心的认为自己也许就是他人,在此
之前自己曾经梦幻的爱情王国随之崩塌支离破碎,她也许没有去意
识到他对藤井树(男)的爱情不自禁的思念。但她却痛苦的意识到
自己的爱情或许是别人爱情的影子,她害怕痛苦的意识到自己的爱
情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当博子拖着相册问树(男)的母亲:我们想
不想?母亲反问:像怎样?不像又怎样呢?一向矜持的她竟然失声
啜泣:如果像,我就不能原谅,他曾经告诉我他对我是一见钟情,
如果是这样,他在骗人。母亲惊讶的问道:难道你在嫉妒那个初中
的女孩幺?她只有意识到自己或许只是他人的影子,那撕心裂肺不
能自拔的思念或许只是别人的影子。在影片之中,藤井树与藤井树
的爱情故事,又是一种自恋,博子和他的爱,又不像是影恋,又像
是对影子的影之恋。“藤井树爱藤井树”的故事也许只是在追逐回忆
之中映射出来的影子,当他过迟的感受到领悟到自己曾经所拥有的
爱情的时刻,又同时的得知自己心爱的他早已经故去的消息,当她
看到那幅素描勾勒出少女的脸庞时,她终于看到了“自己”的时候,
在此时才深深的感受到自己曾深深的被爱。
2、博子终于获救
在影片的尾声,博子站在高高的雪原上,大声的对着逶迤的山
脉喊着,回答她的只有回声,仿佛回声就是心爱的他给他的回应,
听到那一声声回音的同时,博子心里的重重束缚自己的石头也被击
碎,而在某种意义上上讲,博子已经打开了身上这幺多年的无法释
放四年的枷锁。博子之恋,她的回声则是旧式恋情的回声,也是对
于思念的压抑。
三、总结
依照精神分析学理论,影片《情书》中,包含着一个不断转移
又转移的过程,在博子寄给藤井树(男)一封情书时,收到信并回
信的是藤井树(女),当看到藤井树(女)时,她在她人的身上,
样貌形象,自己的身份,并且丧失的独一无二,历历在目曾经藤井
树男(男)与藤井树(女)的故事,不断地的瓦解着博子内心爱情
城堡,而故事的发展又瓦解了这其中的故事。在其中博子的潜意识
里,它们又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先天要素,正如一个人的
本能迫使他进入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一样,原型也迫使知觉与领悟
进入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型。
在影片的“镜”中,正借助拉康关于镜像的论述,运用其中的正
是镜像阶段之境,银幕中当然并不能映照我们的身影,却能够成功
的制造出一种混淆了自我与他人、真实与虚构的状态,比如博子与
藤井树(男),藤井树(男)与藤井树(女)之间的故事,充分唤
起了一种心理认同机制。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 着. 电影理论与批评[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 荣 格. 荣格文集[m]. 新泽西: 普林顿大学出版社, 1967:
133.
[3] 杨远婴. 电影概论[m].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