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滚龙的起源和发展

浅析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滚龙的起源和发展

浅析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滚龙的起源和发展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滚龙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进行调查研究,科学的分析出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滚龙的起源的时间和历史背景及寨英滚龙发展过程的几个阶段,为寨英滚龙将来发展方向的提出建设性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1)寨英滚龙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源、形成、鼎盛、衰落、复兴这一发展过程;(2)寨英滚龙的发展受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3)寨英滚龙的发展还取决于不同时期的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寨英;滚龙;文化;起源;引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独具特点和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和推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热潮,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更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寨英滚龙是当地少数民族一项具有600多年悠久历史民间体育活动,同时也是铜仁地区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铜仁地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除梵净山、石阡温泉、九龙洞、肉莲花等以外的又一张名片。

然而人们对寨英滚龙的起源和发展情况的研究和分析到目前还是一张白纸。

有点资料也只是对滚龙起源的民间传说和滚龙艺术的文学赞美。

对寨英滚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将有利于寨英滚龙的健康发展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保护和发展,并对铜仁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和利用,推动铜仁地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寨英滚龙的起源1.1 关于松桃寨英当地舞滚龙习俗的起源据寨英当地人说寨英滚龙起源于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风水先生为一大户人家在寨英的磨龙洞前看了一处住宅宝地,嘱咐他家须在家中闭门七天足不出户才能灵验。

由于这大户人家在闭门期间老是听到门外有电闪雷鸣、暴风骤雨,由于经受不起这些刺激,这户人家熬到第六天便胆颤心惊地开门看其究竟,没有按风水先生闭门七天足不出户的要求做,果然不久,这大户人家的住宅宝地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被雷劈毁。

由于雷电太猛,震动了地脉龙神,盘踞在磨龙洞里修炼的那条滚龙受了惊吓,游出磨龙洞另觅新居。

滚龙非常留恋这片风水宝地游走时一步三回头。

留下弯弯曲曲的的痕迹,便形成现在磨龙河(一条很形象的小河)。

滚龙游走在寨英的高家峒安居下来,人称那地方为“回龙寺”(现在寨英镇锰矿厂回龙寺)。

在寨英人心中,滚龙是寨英人祥和安宁、丰衣足食的保障,因而,想方设法得使这条滚龙永久长驻。

于是,此后每年新春佳节,都要祭滚龙、舞滚龙,代代沿袭,流传至今。

1.2 滚龙起源的历史背景经过我本人对松桃县志的查阅以及对寨英的历史和文化的查阅和调查研究,寨英滚龙的历史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当年明太子朱祯奉明太祖朱元章的黄命率大军到西南地区开疆拓土,平夷安国,乐器锣、钹、鼓、唢呐、小号历尽艰险抵达寨英后,看中寨英背靠山,前靠水,易守难攻是建城堡的好地方,遂令将士安营扎寨,筑城堡,修工事,地方平定后,为解长期驻军需要之忧,便兴民垦,开商埠,建学馆,搞城镇华建设,驻军家属接踵而至,各地客商纷至沓来,佛事活动日渐兴盛,寨英很快就成为武陵山区最大的军事,经济重镇和贸易集散地,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随营而至的各地客商中,不乏技艺高超的艺人,而随军南下而至的中原汉族人在历史上早在商朝直至当时的明朝初期,一直有敬仰龙和祭龙的习俗以及吉庆舞龙的传统。

其所带来的龙文化与当地的苗族、土家族的特技和傩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及寨英丰富的竹资源最终形成了寨英当地最早的竹龙,也就是用竹子编扎成的简易的龙——竹箩龙又称洞洞龙。

就是现在滚龙的锥形。

2 寨英滚龙的发展历程2.1 寨英滚龙乐器装配演进历程寨英滚龙的发展经历了明清时期和现当代时期,乐器和材料的使用上也呈现出阶段性特点。

使用情况如表下:表1 明朝时期寨英滚龙乐器使用情况统计表乐器锣、钹、鼓主要材料竹子、棕索、纸(当地自造的土纸)、木材、桐油灯、沙红、沙绿长度牌位、宝(绣球)、7洞(20米)表2 清朝时期寨英滚龙发展乐器使用情况统计表乐器锣、钹、鼓、唢呐、长号主要材料竹子、棕索、纸、木材、桐油灯、沙红、沙绿、布、绸缎、石蜡长度队名牌或队名旗、牌位、宝(绣球)、18洞(36米)表3 现当代寨英滚龙发展乐器使用情况统计表由表1、2、3可知,寨英滚龙在乐器和制作材料的使用与配置演进上都呈多样化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滚龙从没有队名牌到有队名牌,滚龙长度从初期的20米增长到现在的36米。

2.2 寨英滚龙队队伍发展历程通过对寨英滚龙实地观摩,并对当地年长者的访谈、查阅历史文献资料,结合表4可知,寨英滚龙的发展分为以下4个阶段。

表4 寨英滚龙队队伍时期统计表年代滚龙队及分布 合计 1378-1450 寨英村队(男子)1支 1450-1488 寨英村队、罗家寨村队、杨家湾队、余家堡4支 1488-1845 寨英村队、罗家寨村队、杨家湾队、余家堡、龙家寨队、吴家寨队 6支 1845-1965 寨英村队、罗家寨村队、凯牌村队、邓堡村对、上寨村队、寨转村队、廖家庄队、余家堡、水源头队9支 1966-1972 无0支1973-2009 寨英村男队、寨英村女队、罗家寨村队、凯牌村队、邓堡村对、上寨村队、寨转村队、廖家庄队、余家堡、水源头队、铁广平队、王家平队、焦溪队、大山脚队、罗满队 15支2.2.1 寨英滚龙的发展的初期滚龙是寨英特有的一项节日民俗活动,距今已有600多的年历史了。

早期的寨英滚龙相比现在要简单和落后很多,最初只有寨英村一只滚龙队,只是在春节是为闹春而舞动,没有什么高难度动作,舞龙队员没有统一的服装。

前期的编扎龙的资金全是老百姓捐筹,编扎好后的舞龙活动资金则是到那一人家舞龙表演时由这家送主要材料 竹子、棕索、铁丝,钉子、彩灯、装饰纸、木材、颜料、绸缎、电动机 长度队名牌或队名旗、牌位、宝(绣球)、18洞(36米)红包这样以维持舞龙活动。

随着寨英建置时间的不断加长,经过一百多年时间的发展寨英成为了黔东最大的经济重镇和贸易集散地,出现很多富商,百姓富足,这时人们开始拿出足够的资金玩滚龙,在滚龙的设计上也开始创造性模仿中原文化中龙的形态的结构和样子。

滚龙也由早期的20米长的洞龙演变为连贯为一体36米长的滚龙。

舞龙时的伴奏乐器由锣、钹、鼓,三种增加到锣、钹、鼓、唢呐、长号五种。

制作滚龙用的竹子、棕索、纸(当地自造的土纸)、木材、桐油灯、沙红、沙绿,也增加了布、绸缎。

这时候石蜡取代了用来点灯的桐油。

改变了以前滚龙不能反转滚动的局限,在此基础之上人们开始了动作的创编。

2.2.2 寨英滚龙发展的鼎盛时期鼎盛时期的寨英滚龙集编织、刺绣、雕刻、剪纸、书法、绘画、器乐、设计等诸多艺术精华为一体,这时期的滚龙队由1488年的4支增加到了9支。

制作滚龙用的材料也在不断的改进。

运动员由1488年的400多人增加到了1000多人。

在节日庆典活动集中表演时场面宏大壮观,以其独特的风采备受赞誉,曾于明永乐、嘉靖、万历和清乾隆、嘉庆等年间多次应召晋京表演。

民国初年,寨英曾组织举办过一次规模盛大的滚龙灯会,为显气派,由富商牵头,众人捐资,租用三只大船下辰沅入洞庭,前往苏杭采购锣鼓响器绸缎灯饰等材料,灯会期间,向松桃、江口、铜仁、凤凰、麻阳、吉首、花垣等地散发了数千份拜帖,滚龙舞遍整个武陵山区。

2.2.3 寨英滚龙的衰落时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寨英的滚龙遭受破坏,编到毁灭性的扎滚龙时用来支撑龙体的龙架被烧毁,伴奏的打击乐器(锣、钵、鼓“)也被砸毁,玩滚龙的人轻则被视为封建迷信,重则被打为反革命分子进行斗争,这时期没人再敢玩滚龙,之到改革开放前寨英滚龙都没有再现。

2.2.4 寨英滚龙的复兴从1996年到2009年寨英滚龙在当地政府的科学领导下,得到了复兴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滚龙队由9支发展到15支,还不包括临近的普觉镇的几支滚龙队和江口县临近寨英镇地方的两支滚龙队。

制作材料又增加了铁丝,钉子、彩灯、装饰纸、颜料、电动机等。

滚龙的活动资金也由以前百姓自己捐筹的单渠道变为每年每支队政府拨发5000元加村委会拨发加百姓捐筹。

外出表演由镇俯领队。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物质文化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寨英的滚龙艺术,以其神奇的魅力重展英姿,在传统的基础上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无论是在制作工艺上,还是在舞动表演上艺人们都锐意创新,且大胆引进了电器技术。

寨英滚龙艺术成了一种立体式的综合艺术,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焕然一新。

如今,在经过了百年的演变之后,常见的寨英滚龙身长一般都在108尺左右,由34人共同舞动,加上舞彩球、舞牌位和打乐器的人大致有五十人共同作业,加上换班的人员一支滚龙队有一百五到两百人。

目前寨英共有滚龙队15支,队员1200多人,编、扎、绣、剪、舞等各行当中,老、中、青、少已形成梯队。

为全面综合开发梵净山和寨英古镇旅游文化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寨英滚龙发展的影响因素3.1 寨英滚龙的发展受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寨英镇地处武陵山区所属松桃苗族贫困县管辖一直以来交通相对闭塞,经济落后,而开展滚龙活动耗资又相对巨大,加之滚龙的结构特征滚龙不便于远距离的步行外出表演,在改革开放以前寨英滚龙的发展是缓慢的,从其起源到改革开放600年时间里一共才外出参加大型表演3次,两次进京,一次到江浙。

而现在寨英借着锰矿的开发,寨英的经济得以腾飞,交通大为改善,开展滚龙活动的经费逐年增多,渠道也越来越广,外出表演全部乘车,从1996年到2010年一共走出山门展现达十多次,参加省、地、县组织举办的各类大型庆典、节日灯会以及迎宾等活动表演,接待海内外观众十多万人次;1999年,省文化下乡艺术团专门邀请寨英滚龙参与演出;2001年11月,中央电视台专程来寨英拍摄滚龙艺术,并被搬上春节特别节目专栏荧屏;12月,贵州电视台《走遍公园省》栏目专题播出寨英滚龙;2002年又分别被中央电视台第七套《乡村大世界》,贵州电视台《走遍贵州》栏目作为春节特别节目和旅游节目搬上荧屏。

3.2 寨英滚龙的发展还取决于不同时期的国家政策寨英滚龙在明清时期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意志,受到统治阶级鼓励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于国家的政策所不应许寨英滚龙在这时期消声灭迹。

在改革开放后寨英滚龙在次得到新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政府以其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开始大力开发寨英滚龙。

4 结论与建议4.1 结论近几年松桃县为了挖掘和开发寨英滚龙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搞了一些宣传和推广,但宣传和推广的力度还不够大,宣传的角度也不够广也不够深,开展的大型摄影活动只开展过一次也没有得到延续或定期的举办。

开展滚龙活动的资金欠缺和资金渠道过于单一化,政府的投入太少,资金的来源除政府出一少部分外,再由群众自筹一部分,其根本得不到满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