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研究 2012年 第25卷 第1期TCM Res.January 2012 Vo1.25 No.1 ‘5・
扶助正气切断肿瘤转移的途径,其中扶助正气的主
要方法有药物补充正气,食物充养正气,锻炼强壮正 气,避免耗散正气,乐观激荡正气,可延缓肿瘤的发
展,延年益寿,保证和维持生命的质量。 随着人们对肿瘤的认识,肿瘤的预防日益受到
人们的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防微杜 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内经》就病名、病因病 机、病位分析、治则治法、转移以及治未病等方面对
肿瘤中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的认识形成了肿瘤中 医理论初级观,其势必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融人到
肿瘤现代医疗防治体系中去,为肿瘤治疗与预防发 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庄燕鸿.《内经》病位辨证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0, 21,(5):1205—1206. [2]邢玉瑞.中医辨证思维之病位分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 报.2010,33(3):1—2. [3]冯文林,伍海涛.谈《内经》因势利导治则的思想渊源 [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5):535—536. [4]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100. [5]曹世龙.肿瘤学新理论与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教 育出版社,1997:29. [6]常中飞,胡秀敏,陈培丰.运用中医理论探讨恶性肿瘤 转移新学说——“经络转移学说”[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26(1):167—169. [7]刘宁,满立波,张清.肾癌患者骨转移病灶的外科治疗 [J].北京医学2008,30(10):638—638. [8]贾炜莹,李文录,周雷.肾癌合并骨转移的治疗[J]. 2003,41(4):317. [9]熊焰张海蛟大肠癌并孤立性肺转移手术治疗7例报告 [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9,9(8):64. 通讯作者:赵海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讲师,haimei79 @163.corn 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编号20092050) 收稿日期:2011—10—10 (编辑张大明)
文章编号:100l一6910(2012)01—0005—04
中医治未病思想探析
孟胜喜 ,胡义扬 ,冯
(1.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肝病研究所,上海201203;2.
摘要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本文首先分析未病 本旨,然后阐明未病的3种状态,即无疾之身、隐而未发、发 而未传;探讨治未病的渊源,进而从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 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等5个层面剖析了治未病的内涵,为进一步研究和运用中医 治未病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分析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A 所谓治未病即预防思想,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殷 商时代,如《商书・说命》中记载的“惟事事,乃其有
备,有备无患”,《易经》、《老子》、《孙子兵法》、《淮
南子》等也蕴涵着大量治未病的思想。如《易经》一 书堪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远的经典著作之一,世人
尊为“群经之首”,《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济。君
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反映了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
想,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萌芽。《黄帝内经》则首先
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思想,继《黄帝内经》之后,历代 医家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均有很好的发挥与运用。笔
者就治未病的思想内涵论述如下。 ・学术探讨・
琴 ,赵文霞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1 未病的本旨 治未病源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
思想。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率先提出治未病 原则,其内涵多被解释为“无病先防,已病早治,既 病防变”3部分。《灵枢・顺逆》对治未病的含义进 行了阐述:“……上工,刺其未病者也。其次,刺其 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故日,上工治未 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千金要方》也对其进一 步阐发,日:“上工医未病之病,中工医欲病之病,下
工医已病之病。”这里把《黄帝内经》的未病者、未盛 者明确地称之为病,但此病绝非已病之病,而是未病 和欲病之病。所谓未病是指一种特殊状态,即病前 状态,是从健康至疾病之间必然存在的一种中间状
态。未病是指病前状态,具有两种情况:一是病象未 充分显露的潜伏阶段,在外象上无征象可察;二是已
病情况下,与已病部位相关的脏器已处在病前状态。 治未病的核心是先要去找出未病,随后采用正确的 治疗方法。对于第2种未病,《难经》作了进一步阐
述,日:“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 6。 中医研究2012年1月 第25卷 第1期TCM Res.January 2012 Vo1.25 No.1
脾气,无令所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也。”这是在已
病情况下,更深层次意义上的未病。在治已病的同 时,须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阻断其传变发展,以防止出
现并发病。鉴于此,《金匮要略》日:“见肝之病,知 肝传脾,当先实脾。”所以可通过脏腑之间的相互关 系及五行生克关系来发现未病可能出现的趋势,并
给予及时的调摄和治疗。后世医家受此启发,已突 破五行生克传变的局限性,并进一步发展创新,如清
代叶天士治疗温病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理论,
名医姜春华在临床实践中提出的“截断理论”等,都 强调要有效地防止某些疾病的传变和进展,以达到 未病先防的目的。宋为民等-, 将未病分为健康状
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日本学者有地滋 从现代遗传学角度解释未病,将未病状态分为健康
状态、脏器相关性未病、免疫遗传学和遗传代谢学的 未病,认为未病相当于现代医学遗传意义的潜伏期。
如何采取有效手段去发现前述第一种未病是治未病 的难题,也是治未病理论和应用发展缓慢的原因所
在。在处于病前状态的未病人群中,对于已出现不 适症状而无症候可循的一部分人,中医学一般是通
过问诊、抓住主诉作为突破口,以“但见一症便是” 或采取“以方测证”的方法进行辨治和调摄,常能取
得理想疗效,这是中医学治未病的一种特有手段。 但对于多数尚未出现明显不适症状而又无征象可辨 的未病,则应注重养生与预防,以防患于未然。这些
论述旨在强调治病的上策,应该高度重视病前状态
的存在,尤其是要在病象未充分显露的潜伏阶段,及 时发现并给予必要的调摄和治疗,使病前状态向健
康方向转化以控制发病,阻止向疾病方向发展,这是 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精髓。
2未病的3种状态 根据中医学历代医著的表述,结合现代关于健
康、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未病可分为3种状态。 ①无疾之身,即通常所说的健康机体;②隐而未发, 即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所说的欲病
之病,指身体内已蕴含病理信息或尚处于发病的萌
芽状态,在当代,应包含发病先兆、疾病高危人群以
及亚健康状态等;③发而未传,已出现病理状态,尚 未进一步迁延、发展,即在变化转归上既未有脏腑经 络间的相传也未出现变证,对于将要被累及的脏腑
来说,尚属未病。 3治未病的内涵 治未病的理念可追溯至先秦之际,而明确的提
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黄帝内经》之前,其实 已有治未病的思想萌芽,如《周易・象传》日:“水火 在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管子・牧民》
提出:“惟有道者,能避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老 子《道德经》则更明确地指出“夫唯病病,是以不
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明确提出了“圣人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
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 锥”的治未病思想。《素问・刺热篇》日:“病虽未
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 际是指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少而
轻的阶段,相当于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论之欲病,在此 情形下,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此后,中医学一
直强调治未病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性。如《丹溪心 法・不治已病治未病》指出:“今以顺四时,调养神,
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耶?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 人之道。”张介宾则指出:“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 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
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而明代袁班在《证治心
传・证治总纲》中提出“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 未病”,治未病的内涵及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从现代临床治未病来看,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
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从历代医家对中医学治未病 理论的具体应用情况来看,治未病的内涵主要包括 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3.1 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机体正气在抗邪防病中 的主导作用,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
不病温”、“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把预防和养生有 机地融合在一起,如“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
也……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其根,则伐 其本,坏其真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无恚 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
之患”(《素问・上古天真论》);“是故谨和五味,骨 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 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治未 病首先应在疾病发生之初就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
病的发生,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圣人不治 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
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 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 病者……故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些未病
先防、积极预防的理念,要求健康之人在平时就应注 意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药王孙思邈也提出,
“常需安不忘危,预防诸病”;清代医家陈根儒认为, “防其已然,防之未必能止;不如防其未然,使不能
传之”。
中医研究2012年第25卷第1期TCM Res.Janua ̄2012 Vo1.25 No.1
3.2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黄帝内经》指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 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矣。”这里“治皮
毛”即强调早期治疗,疾病尚处于萌芽阶段时,病邪
轻、病位浅、邪气较单纯,正气尚足、修复能力较强,
病邪易于速去,此时恰是治疗的最佳时机,应积极地
采取治疗措施,促使疾病早期好转,从而预防疾病的 进一步发展。《素问・八正神明论》日:“上工救其
萌芽。”即是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先兆,或处于
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预防疾病
的发生。
3.3伏病调治,防其发作
中医学认为,认真分析正邪关系,掌握最佳治疗
时机进行有效调治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对于发作性 疾病和慢性疾病的治疗,要及时找到其潜伏未发的
病理因素。如“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
衰者也”(《灵枢・逆顺》);治疗疟疾“凡治疟,先发
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素问・刺疟》)。
《素问・刺热》提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 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
3.4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黄帝内经》日:“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其旨在
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加重,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即
发病之后,则应尽早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传变。在
治疗过程中,应分析病机,防止疾病向加重的方向进
展。《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日: “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
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便是
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浅,病
情轻,对正气的损害也不甚严重,因而早期治疗容易
达到治疗的目的,《医学源流论》提出的“病之始生
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便是此意。早期治
疗疾病,病邪不会进展,若等到病邪亢盛、病情加重 时再治疗就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在于“邪气深入,则
邪气与正气相乱,欲攻邪则碍正,欲扶正则助邪,即
使邪渐去,而正气已不支矣”。在治疗疾病时,仅对
已发生病变的部位进行治疗是不够的,必须洞察疾
病发展传变的规律,准确判断病邪传变趋向,对有可
能被影响和波及的部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阻止
疾病传变到该处,及早终止其进展、传变。故《难
经・七十七难》认为:“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
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故日治未病焉。” 3.5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疾病刚好转或治愈,若调理不当,也易复发或留
下后遗症,如《素问・热论》云:“诸遗者,热甚而强 食之,故有所遗也。”又日:“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
食则遗。”热病虽减,但还有余热蕴藏于内,若此时 勉强多进饮食则会助长热邪。对遗热和食复等后遗 症的处理,文中从禁忌方面指出应少食或饮食清淡,
表明《黄帝内经》是非常重视瘥后防复的,所以治未 病还应包括病后调摄,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疾病的复
发。疾病才愈,尽管症状消失,而此时邪气未尽,正
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需要调理才能逐渐康 复;反之,如适逢新感病邪,饮食不慎,过于劳累,都 能助邪伤正,使正气更虚,余邪复盛,而致疾病复发。
如《伤寒论》于六经病篇之后,设有“辨阴阳易差后 劳复病脉证并治”,提到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
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故疾病初愈,应 慎起居、节饮食、勿劳作,认真做好疾病瘥后的巩固
治疗和调理,才能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因此, 病后调摄,防止疾病复发,也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云:“善治者治皮毛,治五脏者半死半生
也。”《难经》亦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
肝传之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 未病焉。”在《金匮要略》中也有类似论述。《伤寒
论》中诸多禁汗、禁攻、急下存阴等治法也包含防伤 正、防引邪入里、防变证的治未病含义。治温病时, 吴瑭重在清润、护阴,其温病忌汗、湿、温三禁,斑疹
忌升提壅补,津伤忌利小便,下后热退忌即食,这些
观点与《黄帝内经》治未病的宗旨是完全吻合的。 中医治病的整体观、脏腑相关论、五行生克、制化论、
气血津液生化规律也都体现既病早治、防传、防变、 防误治的治未病原则。唐代孙思邈十分重视治未
病,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面,“上医医 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并
且认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 前”。明末清初名医喻嘉言的《医门法律》即是以未 病先防、已病早治为主导思想的。吴鞠通在《温病 条辨》中也提出保护津液和避免伤阴的理论,而这 些理论也都是治未病宗旨的再次体现。
中医学治未病的观点是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为
目的的强身、防病、治疗理念,以对外适应自然变化,
对内促进机体抗病能力、自我愈合、自我康复能力来 治未病的治疗原则,重视从功能与整体的变化上来把 握生命与健康,认为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
病后调护不仅符合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
而且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