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416.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年月第l2卷第3期J North China Coal Medical University 2010 May,12(3) 

日常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开展健康向 

上的公寓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公寓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又将增 

强各系与学生的联系,有效地解决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与系 

级思想教育工作脱节的问题,增强对学生评价的科学性和对学 

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3.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寓服务队伍学生公寓管理部『]要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 

务质量,后勤服务部门要不断加强公寓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增强其责任 

心,在规范其服务的同时,还应注重“身正为范”,以热情周到细 

致的工作感化引导学生,在提高服务意识的同时化矛盾于基层, 

充分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同时,进一步完善工作检 

查和考核机制。 3.4创建健康向上的公寓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公寓文 

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其终极 

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在 

公寓内营造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能对公寓内思想政治工作的 

开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比如开展“公寓文化节”,以楼栋或 宿舍为单位参加,内容包括征文、书画、宿舍设计,以及各类体育 

赛事等,把学生公寓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使 他们在高雅、健康、融洽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在学生公寓设 

立学生活动室、阅览室、主题性雕塑、文化走廊、花坛和草坪以及 

各种宣传设施,如橱窗、展板、广播、网络、刊物等等,以尽量满足 

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他们既能感受到学生社区的文化科学 

内涵,又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开展每年两次的公寓“安 

全教育月”活动,不断增强学生防火、防盗、防事故的安全意识, 

消除各类事故隐患,营造“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的公寓环境。 

总之,大学生公寓管理是高校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事 

物,是高校育人过程巾的重要环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义 

无反顾的承担起历史重任,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将学 

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地深入到与学生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学 生公寓,使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埘效性不断增 

强,创造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田道敏.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思考[J].许昌学院报, 2009,28(4):155 [2] 张智昱,张志刚.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公寓的思考[J].社会科学 家,2009,(9):65 [3] 朱建良,徐政治.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21(3):92 (2009—11—18收稿)(陈迁编辑)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高月春 

(华北煤炭医学院教务处河北唐山063000) 

[关键词]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633(2010)03—416—02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 

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 

修养”。人文素质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 

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知识包括哲学、伦理学、社 

会学、语言学、历史、文学、艺术、音乐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人文精 神是指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人的责任感和创造力的 

集中体现,是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大学生人文素质 

教育,就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 

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13身实践,转化为自身的人 

格、修养、气质,使之成为受教育者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教育。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当前各高校的头等大事。鉴 

于此,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1加快课程改革。确立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可见,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 

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造现有的过分功利化的教育体系与内 容,使学生由狭隘的“为功利而学”转变为“为做人而学”。 

1.1在“两课”上求实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足大 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课。作为任课教 

师应加强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性、科学 

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结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学 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 

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思想品德上,应将重点放在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上,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2改革课程设置 有计划地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 

课,从学生可按受的程度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的必修 

课要少而精,加强针对性,如大学语文和公文写作,从基础抓起, 

着重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开设的选修课面要 

广,增强灵活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如青年美学、 

个体形象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发现美、 

创造美。 

1.3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学籍管理在教学计划中,规定 

学生必须修满一定人文课程方能毕业,并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 

及攻读第二学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美国NIT要 求本科生每年必须完成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领域中八门课程, 

每门课9个学分,共计72个学分,诸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 

也有类似规定。在法国高等教育中,人文社会学科课时数占教 

学计划总学时的20%,日本占19.3%,前苏联占13.8%。鉴于 

此,必须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研究确定人文社会学科应占的比 

例,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贯穿到整个大学教育中。 

2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和稽的师生关系 

2.1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一大批 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目前, 学校教师队伍基本上是根据专业和课程的教学需要建设起来 

的,其专业素质较好,但人文素质相对不高。学校应加强师资的 

补充和培训,既要从数量上扩大队伍,叉要从质量上加以提高,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年月第12卷第3期J Noah China Coal Medie ̄Unive ̄ity 2010 May,12(3) ・417. 

通过各种形式的讲习班、研讨班,为新课程、新专业所需教师提 

供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利条件。 

2.2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 和追求完美人格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从传统 

的“师道尊严”中解放出来,【口]归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要求教 

师具有较高的教育艺术和丰富的人文品质,能以自己的生命体 

验为人师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尊重人 

格、尊重差异、思想自『}1、个性解放、自治自律、自主发展”等人文 精神指导下,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新型教学模式, 

使教育过程逐步成为生机盎然、富有人性的社会化过程。 

3优化学校人文环境。凸显校园文化功用 

人文素养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要在外界环境的熏陶下经过 

个人“内化”而形成,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环境的陶冶密切 

村】关。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凝聚和教育功能。学 

生一旦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就会受到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的感 

染,从而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3.I“硬件”方面 3.1.1加强人文景观建设。通过名人塑像、纪念碑、语录牌等, 

体现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人文景观向全体师生传递着一所学 

校的光荣传统、办学精神,能激发起师生爱校、护校和建校的热 情。 

3.1.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整洁、优美、大方的校园环境,会使 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教育。 

3.1.3加强舆论宣传。结合学校工作中心,运用各种信息工 

具,如名言警句、橱窗、板报、广播电视、校园网络、各类校园报刊 

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 

3.2“软件”方面 3.2.1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一个学校要有一个学校的传统和 

特色,一种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从领导到教职工都 

应率先垂范,讲公德、讲学习、讲正气,从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 

良好的学风。 3.2.2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学校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有益 

的校园活动,举办高雅的欣赏活动、人文讲座、辩论赛、读书节等 

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3.2.3建立起一种以平等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具有人情味 

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 

他们的家,既是他们的栖身之所,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宽松、 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精神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4转变学生学习观念,使其在社会实践中感悟成长 

4.1 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关键取决于 

自身,因为大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只有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和 

行动去提高自身的人文索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应努 

力转变大学生的学习观念,使他们自觉接受人文素质教育,A觉 

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丰¨结合,通过自身的醒悟内化为一种稳 

定的品质,形成一种成长的内在潜力和动力。从自我做起,在实 

践【{]感悟,在感悟巾成长。 

4.2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 

工』一、农村、人文景点、博物馆等参观考察,使学生走出校同,深 

入社会与工农结合,与现实生活结合。同时,利用每年寒暑期的 

孝十会活动,鼓励大学生在社会调查、专业服务、顶岗实习等社会 实践活动中达到自我教育。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 

身感受同情、民情、社会历史、人情风俗,锻炼他们的思想,提高 他们的觉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某种意义上 

讲,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其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 

是校园中单项传输效果所无法比拟的。 

5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保障机制 

5.1政府重视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的规定、文件、制 

度、检查、督促和重视程度是关键。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政府应牵头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调查研究,系统研究后制定出切 

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借鉴国内外高校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方面 

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合学校实际的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通过教育立法的形式,使人文课程体系在高校中得到执行;通过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转变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为人文素质 

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落实做好引导、服务和督促工作。 

5.2组建研究室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室应配备雄厚的 

师资,并负责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同时,根据新时期人才培 

养的规格,制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日标和教学大纲,遴 

选必读书目,并编写必要的导读材料。教材建设一定要保证质 

量,特别应注意教材的导向性,宁缺毋滥。研究室还要负责制定 配套措施,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5.3舆论支持社会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计 

划的执行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 项长期的具有前瞻性、先导性、潜在性的系统工程,许多工作是 

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需要人们转变观念,统一认识。观 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舆论发挥作用,从人才培养 

规律、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在全社 

会营造一个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舆论氛围。 

5.4保障经费足够的经费是保证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落实 

到位的十分重要的一环。国家、学校都应重视这项工作,所需经 费可逐步列入校年度经费预算。经费投入包括:加大对人文素 

质教育研究工作的投入;加大对师资培训、深造力度的投入;加 

大对高等学校人文、历史环境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大学生人文素 

质教育活动的投人等。 

5.5完善评价体系确立人文素质评估标准,按照知识、能力、 

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规 划。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参加各 

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 

竞赛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评价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依 

据。评价标准是“指挥棒”,有了这个“指挥棒”,既有利于学生 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提高人 

文素质。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新 

课题,从全面培养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全民族素质出 

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做人的 

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人做人。加强人文素质 

教育是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 

需要。科学技术愈加进步,社会物质文明越加高速发展,就越应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顾亦然.谈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4,(4):30 [2] 何荣波,罗爽秋.必须重视和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2):24 

(2009—10—26收稿)(陈迁编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