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有企业管理》PPT课件

《国有企业管理》PPT课件


强化法制建设
法治是今天市场经济有别于早期市场经济 的根本。如果不强化法制建设,将导致混乱和 腐败。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相当数量的法规与 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在企业体制改革方面, 也不乏无法可依,或者是所依的法规相互矛盾、 抵触的现象。与政府管理相关的审批经济也已 经被证明降低了市场的公平和效率。 “充分 市场化管理” 改革不仅迫切要求中国加快市 场的立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加强执法监督。
进一步体制改革的观点争论
在如何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方面, 已经越来越集中成为两种观点的争论。第一种 观点强调产权的重要性,认为不仅产权清晰是 重要的,而且产权配置给不同主体的效率是不 同的,配置给私人效率会高一些,国有企业的 产权不是不清晰,而是将某些企业的产权配置 给国家是不合理的,国有企业改革的较好出路 是私有化,所谓国有企业改革就是私有化改革。 第二种观点则强调市场机制的外部激励约束机 制的重要性,认为企业产权所有制并不重要。
发展中介组织
中介组织的发展程度是决定社会发展和市场化 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发展中介组织的意义主要 有三点:第一,会计、法律等领域的中介组织有助于 提高市场信息的质量,市场信息的质量问题是困扰中 国市场经济中的大问题,不仅一般的市场买卖方,甚 至会计师等专业中介组织的诚信都受到质疑,这迫切 要求中国在发展中介组织的同时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监 管;第二,投资银行、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能提 供交易需要的专业技能,技术、产权等的交易所及相 关代理中介组织有助于提高信息流通的速度,从而促 进交易;第三,专业性行业协会作为中介的协调,能 显著提高行业协作的效率,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国家 (区域)竞争力。
国有企业管理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tmxk_docin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
国有企业管理
• • • • 1 国有企业的问题 2 市场化管理 3 加入WTO与国有企业管理 4 国家经济控制力问题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tmxk_docin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
1 国有企业的问题
• 国有企业
——国有全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 ——赢利性企业和非赢利性企业(公共企 业)
• 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问题 ——体制问题
体制是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关键
制约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关键,不是技术和 资金的问题,而是体制问题。尽管经过了二十 多年以市场经济为方向的改革,但是在长期计 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企业体制并没有得到根本 性的改变。这种由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 因素结合在一起的体制,在日益对外开放的竞 争环境下,使本土企业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国 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业竞争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改造 和改组,更需要管理和体制层面的改革。
两个基本原则和八个问题
优者能胜, 劣者能汰
• • • • 建立公平竞争环境 塑造企业市场主体 卸掉企业历史包袱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市场取代政府 配置资源
• • • • 完善要素市场 发展中介组织 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法制建设
建立公平竞争环境
市场化管理必须有公平的竞争环境,一 方面指一般意义上的反不正当竞争的内容, 包括针对打击假冒伪劣、监管广告促销违规 行为以及开放中的反倾销等市场环境;另一 方面指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条条保护等政府 体制的支持,还包括对与企业所有制相关的 不平等待遇的清理。国家必须加快清理实际 存在的、与所有制相关的、税收等方面的各 种非国民待遇、超国民待遇问题。
2 市场化管理
• 为什么对国有企业要实施市场化管 理 • 如何进行市场化管理
为什么要实施市场化管理
• • • • 回顾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走过的路程 进一步体制改革的观点争论 “充分市场化转型”的提出 “充分市场化管理”的特征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走过的路程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一直是整个中国经济改 革的重点之一。在没有明确的模式可以照搬的 情况下,国家先后尝试和出台了多种重大政策, 主要有: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试行经 济责任制;试行利改税;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和进行股份制及税利分流试点;以转换企业经 营机制为重点,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等。可以说,这是 一个“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的过程。
如何实现市场化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核心的原则是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在这一核心原则指引下,对国有企业实 施市场化管理必须实现两个基本目标: 第一条是与竞争相联系的优胜劣汰,第 二条是由市场配置资源。与这两条基本 目标相对应的是解决各自的四个问题。 解决了这八个问题,就为中国国有企业 的进一步发展消除了关键的障碍。
加入WTO有助于实现国有企业 市场化管理
WTO要求成员国推行市场经济制度,强调 国民待遇原则和透明度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和 减少行政性审批,让政府行政和法制透明化, 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国内外、各种所有制企业 公平竞争的环境。因此,企业的充分市场化转 型改革与加入 WTO的新要求是一致的。加入 WTO后,中国正在加快清理不符合WTO 要求 的国内法规。 一个符合WTO要求的市场经济 环境建设过程正是中国实现国有企业充分市场 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转变政府职能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必须在制度 上使政府远离干预企业经营的前台,必须变革政府管 理职能。政企关系问题的根子又是利益关系问题。一 个普遍的现象是政府部门热衷于干预那些经济效益较 好的产业部门和企业,如汽车、烟草等,而经济效益 较差的产业部门和企业则很少有政府愿意碰。从目前 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看,尽管撤销了原来从事 行业管理的一些部委,但实际的结果是政府拥有的对 企业直接管理的职能并未减弱,各种行政审批仍然牢 牢卡住企业的脖子。变革政府管理职能关键在于分离 政府的公共管理者身份和国有企业产权管理者身份, 将国有企业产权所有者身份及相应的职能彻底从作为 公共管理者的政府部门身上分离出去。
“充分市场化管理”的特征
“充分市场化转型”的目的是实现“充分市 场化管理”。 “充分市场化管理”的特征是:在充分的 市场条件下,实现各种所有制企业都在同一起 跑线上公平竞争。推进真正的、充分的市场化 管理,使市场经济真正按照市场这个中心的要 求去运转,而不是政府的指挥棒,这是整个中 国国有企业的共同问题。
国家经济控制力的传统观点
加入WTO将推动实现国有企业 市场化管理
WTO要求取消针对国内企业的特殊照顾,而且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靠保护、扶持和照顾而生存的企 业是没有持久竞争力的。从中长期看,加入WTO不但 不会因为减少补贴等而使国内企业经营受困,而且还 会促进企业的内部改革和效率提升。同时,加入WTO 将给中国企业带来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国际要素资 源等也将推动和参与中国企业的改革。加入WTO后清 理目前外资企业和少数民营企业还享受着的“超国民 待遇”(如税收等方面),对所有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也有利于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条件。 中国应抓住和利 用加入WTO这个历史性契机,努力推进国有企业实现 市场化管理的进程。
卸掉企业历史包袱
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基本是由于政策性负担造 成的,在实施市场化管理的过程中,国家应该还它们 一个轻装上阵的机会。如果说对冗员问题通过完善社 会保障体系解决,对办社会问题通过向当地政府移交 解决,那么剩下最突出就是企业过度负债问题。导致 过度负债问题形成的,既有宏观体制方面的原因,也 有企业微观经营机制不健全方面的原因。必须将解决 企业过度负债问题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与产业政策导 向和投资体制改革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稳步操作 和成本分担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通过结构调整、 债权转股权、发展资本市场、降低企业利息负担、健 全国有企业内部积累机制等多种途径,逐步解决国有 企业过度负债问题。
4 国家经济控制力问题
保证国家经济控制力是企业深层次 体制改革的约束条件和前提。提倡国有 企业的市场化管理,是否与增强国家控 制力有矛盾呢? • 对有关国家经济控制力传统观点的突破 • 市场化管理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控制力
对有关国家经济控制力传统 观点的突破
• • • • • • 国家经济控制力的传统观点 国有经济控制力 国家经济控制力 国家控制国民经济的资源是多元化的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 国家经济控制力是对国有经济控制力的 发展
完善要素市场
企业的市场化改革需要的外部市场支持, 不仅包括产品市场,更包括要素市场。与此相 关的一方面是“分而不流”、“剥而不离”的 问题,另一方面还有难以筹集需要的人、财、 物资源的问题。目前在资本、技术、劳动力等 主要要素市场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欠缺。普通劳 动力市场遇到社会保障体系、户籍制度等方面 的制约,而资本市场存在各种歧视和非市场问 题,技术和高层次的经理人市场还刚刚发育。 市场的完善是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的基础和保证。
3 加入WTO与国有企业 管理
• • • • WTO规则 WTO规则的挑战 加入WTO有助于实现国企市场化管理 加入WTO将推动实现国企市场化管理
WTO规则
《中国加入WTO议定书》和《中国 加入WTO工作组报告》具体规定了中国 加入WTO的承诺和权利义务。这两个文 件虽然是针对“非市场经济”的中国而 特别制定的, 但文件的精神却是和 WTO一般原则相一致,因此中国也同时 接受WTO的所有规则。WTO规则的核 心是公平、非歧视原则,即国民待遇, 与之相关的是政府工作和政策法律的透 明度原则。
WTO规则的挑战
WTO的这些规则将对中国现行的政企关系和企业 体制产生冲击。WTO反对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要求不 断地规范政企关系。 世界上的政企关系大致可以分为 三种类型:“交警与司机”、“手足”关系以及 “父 子”关系,当前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接近于第三种。 20 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WTO的体系之内,后 两种类型的政企关系出现了向第一种类型靠拢和同化 的明显趋势。WTO 反对政府对企业的特殊照顾,即 各种“政府补贴”,对补贴行为应予以限制,这要求 中国习惯于行政干预经济的政府和习惯于要政策的企 业改变思维模式。WTO规则还要求政府提高政策的透 明度,限制了政府对企业“暗补”的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