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4卷第23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113・
急性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体会
孟宪团
(江苏省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江苏徐州,221006)
关键词: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预后;急性 中图分类号:R 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0)23-0113-02
特重型颅脑伤由于伤情特种、恶变极快,传统
治疗的死亡率一直很高,是临床救治的难题。作
者2004年12月--2009年12月收治格拉斯哥昏
迷评分(GCS)3~5分的特重型颅脑伤106例(观
察组),并与前期(2000年6月--2003年12月)收
治的69例(对照组)特重型颅脑伤的救治结果进
行对比,着重分析了影响预后的因素,提出了一些
新的救治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106例,男72例,女34例;年龄3~
89岁,平均(49±19)岁。伤因:车祸伤54例,跌
伤28例,坠落伤8例,其他伤16例。着力部位:
枕部52例,其他(额颞、顶等处)40例,不详14
例。100例伤后24 h内入院;6例分别于伤后31
h~17 d由外院转入。
1.2诊断及治疗
均经临床检查及头颅拍片及CT扫描明确诊
断。86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2O例未手术。
2004年以来,作者在原救治措施的基础上,对有
明显脑挫裂伤及硬膜下血肿患者,除手术时采用
大骨瓣减压术外,重点做了以下改进:①早期气
管切开、控制或辅助呼吸。②重视早期脑保护,
包括亚低温脑保护;药物脑保护,如:早期应用大
剂量维生素C、地塞米松、硫酸镁、胞二磷胆碱和
尼莫通等;控制高血糖,在急性期应用无糖液,常
规使用胰岛素(普通胰岛素8 U,1次/8 h)降血
糖,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③加强术后监
护,包括: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颅内压监护;
除病情变化外,伤后或术后3d和7d常规复查头
颅CT。④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⑤重视
营养支持。⑥改善微循环。
收稿日期:2010—04~25 2结果
96例发生脑疝,死亡60例(62.5%);无脑疝
者10例,死亡1例(10%)。有脑疝者其死亡率明
显升高。脑挫裂伤102例中,死亡61例(59.
8%);无脑挫裂伤4例,无1例死亡。
100例颅内血肿中,单纯硬膜外血肿4例,死
亡1例;硬膜下血肿30例,死亡13例;脑内血肿
20例,死亡11例;多发血肿46例,死亡30例。
其余6例虽无颅内血肿,但均因弥漫性脑肿胀引
起不可控制的颅内高压而死亡。在伤后1周内血
糖<10 mml/L者36例,死亡10例(27.8%);而
血糖≥10 mmol/L者22例中,死亡16例(72.
7%),死亡率显著增高。
合并伤与死亡率:四肢骨折造成创伤性休克
6例,4例因外院转运延误,休克时间长而死亡,2
例休克及时纠正而获救。
死亡原因:死亡61例,死于脑疝晚期28例,
因弥漫脑肿胀致恶性高颅压死亡8例,不可逆行
性脑干衰竭死亡8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2例
(急性肾衰4例,呼吸功能衰竭4例,败血症2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例),创伤性休克延误抢救死
亡3例,下丘脑功能衰竭死亡1例,气管软化之呼
吸道梗阻死亡1例。
2组救治结果比较分别见表1~3。
表1 2组患者GCS与死亡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O 05。
表2 2组患者不同类型颅内血肿与死亡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 114・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第14卷
表3 2组患者预后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 05。
3讨论
特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文献[1]报道高达
68.0%~86.7%,本组死亡率较低为57.5%,较 本科前期救治的69例降低了17.9%。本组患者
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脑疝晚期和难以控制的高
颅压,直接死于脑疝者28例,占45.9%;恶性高
颅压死亡8例,占13.1%。因此,要早诊快治,及
时清除颅内血肿,解除脑疝,采取综合措施控制颅
内压,是提高特重型颅脑伤成活率的关键。
自2004年以来,作者对有明显脑挫裂伤伴硬
膜下、脑内或多发血肿患者,采用去大骨瓣(开颅
骨瓣≥2个脑区),尤其是对冲性额颞顶叶脑挫裂
伤并颅内血肿患者,采用额、颞、顶、枕骨瓣开颅减
压手术。优点是手术野暴露充分,同时探查4个
脑区,可避免遗漏血肿,减少迟发型颅内血肿的发
生机率,同时外减压充分,使患者有一个充分的颅
内代偿空间,有助于缓冲颅内压,度过脑水肿高峰
期,并可避免因骨瓣较小造成术后因脑膨出致脑
组织嵌顿、坏死。为此,本组硬膜下、脑内及多发
血肿的死亡率较前期分别降低了28.1%、16.4%
及24.8%,说明该手术方法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如何减轻继发性脑损伤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
重要一环。作者具体采取了以下步骤:①常规
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必
要时行辅助或控制呼吸,保持PaO2在10 kPa以
上_2_4 ;②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脑代谢,减少伤
后脑细胞损伤因子的释放,阻断损伤因子对脑的
致伤作用,为后期神经功能的恢复奠定了基 础[5-6 ;③控制高血糖。本组结果显示血糖含量
直接影响预后,≥10 mmol/L者死亡率显著升高
达72.7%,与文献[’]报道一致。作者通过伤后
常规应用胰岛素,可有效地控制高血糖,未发现一
例因使用胰岛素引起的不良反应者;④常规输
注硫酸镁。镁离子不仅是NMDA受体介导的钙
离子通道拮抗剂,也是神经细胞代谢过程中数百 种酶的辅助因子。Vink等 J实验证实,液压脑损
伤后脑细胞内游离镁含量迅即降至伤前的60%, 并持续下降5 d,至伤后8 d方恢复正常;并且发 现伤后细胞内能量代谢的变化与镁离子浓度变化
一致,且镁的升降在先,提示Mg2 在颅脑损伤后
脑细胞能量代谢和生物能转变过程中为一重要的
始动因素。因此,镁制剂对减轻继发性脑损伤有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用药时间为5~7 d,与Vink
等 j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未发现任何不良反映,
但对老年人,小儿或心脏患者应慎用或减量使用。
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最
常受累的器官为肺和胃肠,一旦发生肾衰或弥漫
性血管内凝血(DIC),则导致死亡[9-10]。近2年,
经过改进治疗措施,未发现因消化道出血而直接
导致死亡的病例。因而,伤后早期ICU监护,加
强呼吸道管理,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维持内环境稳
定,采取综合措施是使患者早日苏醒、减少并发
症、早日康复的基本保证。严重颅脑伤后,早期往
往存在短暂的脑缺血,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早期使
用疏通微循环药物,如大剂量维生素C、低分子量
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这不仅有利于改善
各脏器功能状态,防止发生肾衰、DIC,并且有助
于加强脱水药的效果,控制颅内压,是防止多器官
衰竭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 罗东,罗成义,王清华,等.特重型颅脑损伤35例临床救 治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6(4):420. [2] 张松,程敏.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的护理体会 [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8(6):440. [3] 于春泳,薛洪利。彭顺舟,等.高海拔地区重型颅脑损伤 的急诊手术治疗[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6): 384. [4] 郑国寿,白祥军.早期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 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15):1477. [5] 李业生,张延平,韩淑呜,等.特重型颅脑损伤的亚低温 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2007,23(6):435. [6] 张文斗,李涛,杨晋生.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一n和白细胞介素一6的影响[J].新乡医 学院学报,2008,25(5):501. [7] 赵永轩,苏贺先,李健.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保守治疗 的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0):1001. [8] vinkR,HealthDL,MelntoshTK.Acute and prolongeda1. teratiorts in brain free magnesium following fluid percussionin— dueed brain trauma in ratslJ J.J Neumchem。1996,66: 2477. [9] 靳志刚,张香梅.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经验体会 [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2(6):362. [1O]郝志勇,李俭普,王献清,等.应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 术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 (4):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