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4分)1. (6分) (2019高一上·闵行月考) 按要求选择。
(1)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
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B . 他对这项工作掌握熟练,已经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C . 通过民间的交往,两国间逐渐增加了了解,最终签订了城下之盟,希望子孙后代能保持友好睦邻关系。
D . 国家体操队的几位小将在世界锦标赛上表现出色,被誉为中国体操的明日黄花。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A . ③①②B . ②①③C . ②③①D . ①②③2. (2分)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我们第一代华侨,寄籍外洋,但始终情系故土,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从普通居民到绅士名流,都表示出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情谊。
B .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要想和自然友好相处,唯有先学会“像山一样思考”,功败垂成,在此一悟。
C . 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汽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美轮美奂,极富云气氤氲的情调。
D . 纳粹政府的危言危行,逐步通过学校教育渗透进少年的心灵,即便躺在担架上,他依然觉得“炮声均匀而有节奏”,“多出色的炮队啊”!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2015年年底,广东各地将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公开招聘专职安全员,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力量薄弱的现状。
B . 作为中小学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群体,中小学生能否充分利用好其中的馆藏资源,令其发挥育人作用,不仅在于中小学生自身,还受限于学校及家长。
C . 为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规范注册收费行为,保障注册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发改委、财政部日前印发通知,明确了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标准。
D . 2015年全国有749万名高校毕业生,与去年相比,今年应届毕业生期望到北上广深求职的比例下降了近15%左右。
4. (2分)《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论语》主要讲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的方法,而《老子》一书主旨在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
旨趣大异的两部经典,却成了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
这说明中华文化()A . 就是儒道文化B . 其核心在于传播传统道德精神C . 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D . 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5. (2分) (2019高三上·和平月考) 下面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出自《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专集,与《诗》《书》《礼》《易》《春秋》合称“六艺”。
B . 桑丘·潘沙、拉斯蒂涅、弗罗洛是依次出现在世界文学名著《堂吉诃德》《高老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文学形象。
这些名著的作者依次为塞万提斯、巴尔扎克、狄更斯。
C . 古代席位常以左为尊,职位常以右为尊,如“归国,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
D . “青衫不逢湓浦客,红袖漫插曹纲手”这两句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典故;“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副对联盛赞的人物是柳宗元。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6. (6分) (2015高二上·菏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在中国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即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毋庸置疑,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谱系明晰,作为中华文明主要载体的汉字和汉民族都没有出现根本性中断。
然而这个说法包含着另一个判断,即世界上所有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曾中断,或者业已中断。
但实际上许多古代文明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例如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希腊罗马文明。
先以印度文明为例。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吸取当地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吠陀文明。
这一时期人们创造和接受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此后一直是指导印度居民生活的核心精神,时至今日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
再如犹太文明,尽管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犹太民族都生活在其他民族统治之下,并没有自己的国家,甚至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们却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文明传统。
至于希腊罗马文明,恐怕很少有中国史学者会认可其延续性。
其实,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传统经由罗马人继承和发扬,传承到近现代西方,这是我们理解整个西方文明的一条重要线索。
希腊文明的核心精神如理性与民主却始终是西方文明创造性力量的源泉。
以此而论,虽然传承者甚至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并没有中断过,有的只是转变。
文明的实质内涵在于其基本思想和观念体系。
汤因比认为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定义文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
布罗代尔提出,文明是“一个文化区域”,是“一组文化特征和现象”。
沃勒斯坦也认为,文明是“特定世界观、习俗、结构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联体,它形成某种历史整体并与其他各种各样的现象共存”。
涂尔干和毛斯则说,文明是“包含了一定数量民族的道德环境,其间各民族文化只是这整体的一个特定形式”。
亨廷顿在概括这些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尽管有时候特定文明可能同特定种族和民族相契合,但并不能说文明就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反过来,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的文明;同样,亦不能简单地把文明等同于一个国家。
文明是人为创造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它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其思想和行为都受到这个环境的制约。
但它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能不断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影响而自我更新甚至改变。
古代人类创造的诸多文明中,有一部分的确是完全中断了,例如古代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美洲文明。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文明以这样和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这就是学者们所说的轴心文明,主要包括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
这些文明的一个共同特征在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们可能吸收了外来的因素,从而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和变化,但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或者未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所取代,它们仍然是人们一切活动的轴心。
(节选自2011年08月16号《中国社会科学报》)(1)以下对本文中“文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明不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虽然有时候特定文明可能同特定种族和民族相契合。
B . 文明是人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生活其间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这一环境制约。
C . 文明能通过不断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实现自我更新甚至改变,文明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D . 文明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可能从历史长河中吸收了外来因素,起了变化,但其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因果、轮回、业报,一直是指导印度居民生活的核心精神,时至今日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
B . 虽希腊罗马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承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只是转变,没有中断。
C . 依照涂尔干和毛斯的说法,文明是一种整体道德环境,它包含了一定数量的民族,其间各民族文化是这整体的一个特定形式。
D . 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以不尽相同的形式延续,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虽然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但若据此断定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则是不科学的,偏狭的。
B . 因为不能将某种文明简单地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所以不能认为中华民族是唯一享有中华文明的民族。
C . 文明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因而文明得以延续;但文明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而文明也可能被改变甚至消亡。
D . 尽管轴心文明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但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存在着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取代的可能。
7. (12分) (2019高一下·黑龙江期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开镰洪忠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在母亲心目中,没有什么农事比开镰收割稻子更重要了。
夜,是时间投在山村大地上的影子,偶尔的犬吠,一如村庄的梦呓。
月光刚刚飘过老屋天井上空的檐头,鸡一啼,母亲就醒了,她窸窸窣窣地起床,厨房的灶窟里就有了噼啪的声响。
似乎,每一年稻子的开镰,都是这样的前奏,而且以月光与曙光为夹层。
当我醒来时,厨房饭甑里的饭都蒸熟了,茶筒里已灌了开水,母亲和禾镰却不见了踪影。
村庄田野上最早的开镰,总是以母亲躬身的收割为起点。
嚓,嚓,嚓,一丛低着头的稻子,刚好在母亲手里是盈盈的一把,割下几丛就是一摞。
我看着大丛大丛的稻子,在母亲的弯弯的齿状的禾镰镰口纷纷倒下,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禾镰还啄在禾戽上。
稻蔸上的镰痕,新鲜,平整,那拓展延伸的行数,是母亲俯身左右开镰的频率。
母亲衣服的后背上,明显有了汗渍留下的盐碱,白白的一片。
那抢收抢种的日子,仿佛日夜都混沌不清。
尽管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我还是能够感觉到她和村里人一样,都有一种焦灼的幸福感。
一把木柄的禾镰,弯弯薄薄的,铁质的镰齿里可以生发出生活的无限美好。
那一垄一畈的稻田里,都是与母亲一样躬身舞动禾镰收割的父老乡亲。
敬老有福,敬土有谷。
男也勤,女也勤,三餐茶饭不求人。
小暑小割,大暑大割。
禾镰上壁,农夫也没得吃。
母亲类似的话语,来自于农家耕作生活的沉浸,好比有一根无形的线,始终牵着春种秋收的关联。
浸种、育秧、栽插、耘田、施肥、收割,既是乡土中国稻作的一种链接,也是我对稻子种植的程序性认识。
在村庄的炊烟袅袅中,在我的乡土田野记忆里,似乎所有的色调都与稻子有关。
稻子那阳光镀亮的色泽,那饱满而成熟的色调,又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遥远的童年,童年的歌谣复苏起来,少年时代的时光显影起来——瘌痢头,光油油;糯米饭,蒸芋头。
芋头蒸不烂,赶你去讨饭;……手捧苞芦(玉米)粿,脚烘石炭火,神仙皇帝不如我。
……往往,诸如此类的童谣都是以我家乡婺源的方言为版本的,今天,已是乡村远去的拮据生活的写照,哼唱起来犹如古调。
民以食为天。
米,是稻的化身,是民间的福祉,是大地万物的象征。
如今,婺源乡村开镰庆丰收,民间有着自己的激情和独特的方式。